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茶的五種叫法

茶的五種叫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5 06:54:38


茶的五種叫法(原來茶的别稱雅号有這麼多)1


茶,在數千年中華文明的曆史長河中,出現了許許多多是名字,可謂是琳琅滿目,生動形象,妙趣橫生。

茶的五種叫法(原來茶的别稱雅号有這麼多)2

萌芽階段:代表字——荼

漢代以前及漢代大多數時間内,茶是以“荼”字出現的。

“荼”字最早見之于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如《邶風·谷風》的“誰謂荼苦?其甘如荠”,《豳風·七月》的“采荼、薪樗,食我農夫”,《大雅· 綿》的“堇荼如饴”。

秦漢綜合性辭書《爾雅·釋木》:“槚,苦荼”。先秦《桐君采藥錄》:“巴東别有真茗荼,煎飲令人不眠。”漢代《神農本草經》:“荼生益州,三月三日采。”《神農食經》:“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西漢蜀人王褒《童約》:“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築肉臛芋。脍魚炰鳌。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于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荼,苦茶也。從艸,餘聲,同都切。”東漢華佗《食論》:“苦荼久食,益意思。”東漢《神農本草》增廣的《神農本草經》:“荼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卧,輕身,明目。”三國吳普《吳普本草》:“苦菜,味苦寒,主五髒邪氣,厭谷,胃痹,久服心安益氣。聰察少卧,輕身不老。一名荼草,一名選,生山谷。”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

至于流傳最廣的《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尚存争議。


茶的五種叫法(原來茶的别稱雅号有這麼多)3


演變階段:代表字——槚、荈、蔎

茶字,在唐代之前曆經變異,出現諸如槚、荈、蔎、茨、芥、桢、選、詫、奼、遊等各種各樣的名稱。出于對茶的深情厚愛,人們為茶取了不少高雅的名号,如唐代陸羽《茶經》把茶譽為“嘉木 ”、“甘露”,唐代杜牧《題茶山》贊譽為“瑞草魁”,施肩吾在詩中稱茶為“滌煩子 ”,五代鄭遨《茶詩》稱贊為“草中英”,宋代陶榖《清異錄》對茶有“苦口師”、“水豹囊”、“森伯”、“清人樹”、“不夜侯”、“餘甘氏”、“冷面草 ”等多種稱謂,北宋蘇轼為茶取名“葉嘉”并著《葉嘉傳》,宋代楊伯岩《臆乘·茶名》喻稱茶為“酪蒼頭”,宋代蘇易簡《文房四譜》稱茶為“清友”,元代楊維桢《煮茶夢記 》稱呼為“淩霄芽”……

這些茶的别稱,其意思大同小異。唐代陸羽《茶經·一之源》總結道:“茶者,南方之佳木也。……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荼,二曰槚,三曰茨,四曰茗,五曰荈。”《茶經·七之事》引《本草·菜部》:“苦茶,一名荼,一名選,一名遊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傍,淩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幹。注雲: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唐初陸德明《經典釋文·爾雅音義》也認為:“荈,尺兖反。荈、蔎、茗,其實一也。”

茶的這些别稱,含義有所差别。《茶經·五之煮》:“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東晉郭璞《爾雅注》:“今呼早來者為荼,晚取者為茗”。《魏王花木志》:“荼,葉似栀子,可煮為飲。其老葉謂之荈,嫩葉謂之茗。”

在茶的衆多别稱中,檟、荈、蔎三個字比較常見。

:秦漢綜合性辭書《爾雅·釋木》:“槚,苦荼”。郭璞《爾雅注》認為,是常見的普通茶樹,“樹小如栀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戰國時期《孟子》:“今有場師,舍其梧槚,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槚,又是一種樹名,如《說文解字》:“槚,楸也”,“楸,梓也”;北宋陸佃《埤雅》:“楸梧早晚,故楸謂之秋。楸,美木也”,“梓為百木長,故呼梓為木王”。

:三國時期張楫《雜字》:“荈,茗之别名也。”西漢司馬相如《凡将篇》是以茶當藥的最早文字記載:“烏啄桔梗芫華,款冬貝母木蘖蒌,芩草芍藥桂漏蘆,蜚廉雚菌荈詫,白斂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晉代陳壽《三國志·吳書·韋曜傳》講述了以茶代酒的故事:“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荼荈以代酒。”被蘇東坡譽為“賦詠誰最先”的西晉杜育《荈賦》:“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魏晉文學家左思的史上第一首茶詩《嬌女詩》:“止為荼荈據,吹噓對鼎立”。晚唐詩人皮日休《茶塢》詩:“閑尋堯氏山,遂入深深塢。種荈已成園,栽葭甯記畝。石窪泉似掬,岩罅雲如縷。好是夏初時,白花滿煙雨。”

:《茶經·七之事》:“楊執戟(西漢曾任“執戟郎”楊雄的《方言》)雲:蜀西南人謂茶曰蔎。”明代楊慎《郡國外夷考》也有相似的描述:“《漢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謂之茶曰葭萌,蓋以荼氏郡也’。

茶的五種叫法(原來茶的别稱雅号有這麼多)4

形成階段:代表字——茶、茗

大浪淘沙,茶的諸多稱謂流傳至今僅剩下茶、茗兩個。

南宋魏了翁《邛州先茶記》:“‘茶’之始,其字為‘荼’。如《春秋》書‘齋荼’,《漢書》書‘荼陵’之類,陸(德明)、顔(師古)諸人雖已轉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惟自陸羽《茶經》、盧仝《茶歌》、趙贊《茶禁》以後,則遂易‘荼’為‘茶’,其字為艸、為入、為木,而謂‘荼’為芽秀,為苦菜,終無有命為‘荼’者矣。”

清初顧炎武《唐韻正》(卷四):“荼,宅家切,古音塗。按:‘荼荈’之‘荼’與‘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時未分麻韻,‘荼荈’字亦隻讀為‘徒’。漢魏以下乃音宅加反,而‘加’字音居何反,猶在歌戈韻,梁以後始有今字。又妄減一畫為‘茶’字,則此字變于中唐以下也。”清代郝懿竹《爾雅·義疏》的解釋如出一轍:“諸書說茶處,其字仍作荼,至唐陸羽著《茶經》,始減一畫作茶。”

《康熙字典》:“世謂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茶有數種,唯茶,苦荼之荼,即今之茶。”

茗字出現時間也較早,略遲于荼。茗,古通萌。《說文解字》:“萌,草木芽也,從草明聲。”“芽,萌也,從草牙聲。”,茗、萌本義是指草木的嫩芽。

《茶經·七之事》引已失傳的北齊時期元晖業《後魏錄》:“琅琊王肅仕南朝,好茗飲莼羹。及還北地,又好羊肉酪漿,人或問之:茗何如酪?肅曰:茗不堪與酪為奴。”戰國末期中國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晏子春秋》:“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卯茗萊而已。”三國張揖《廣雅》記載了餅茶制法、泡茶方法:“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灸,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茶經·七之事》引《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瘘瘡,利小便,去痰渴熱,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氣消食。”

如今,茗作為茶的雅稱,常為文人雅士所用。時而,與茶組成常見詞“茗茶”,以及品茗、茗飲、佳茗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