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五龍宮清順治碑刻裡的文化内涵
《中華戲曲》 2000年00期 郝麗霞
一
山西晉城市城區五龍河西村五龍宮内,現存一通清順治十七年(1660)王玻的《重創建五龍宮碑記》。碑高175公分,寬80公分,楷書,笏頭,額篆“敕建五龍宮”五字。文字基本完整清晰。此碑不僅叙述了該廟自唐迄清的曆史沿革,舞樓的重修、改造情形,同時還記載了該廟鑄鐵牌銘字投入池中——獨特而鮮為人知的“謝雨”方式。這些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茲将碑文分段标點,抄錄于下:
重創建五龍宮碑記
澤城西南二裡許,山川合抱,綠水環流,有村居于河之西。《州志》:白水秋波,景蓋列於左焉。是村民舍稠集,士紳疊見,風非市嚣,俗非湫陋,人文蔚起,猶存淳古遺意雲。
西北之隅有敕建五龍廟,其來遠矣,然不記昉於何代創修。古碑已成絕響,止有曆代重修碑記。所及見者古碑二:一為唐大中禱雨記,一為宋天聖年重修記。宋人去古未遠,按碑記所叙,斯地為古龍潭,廣百尺,林木郁茂,陰幽可畏。唐刺史溫牆因禱雨有應,從父老請,遂建龍堂。其廟拟自唐造始也,曆宋遼金元以至於明,滄海桑田,屢經變更,五龍廟之敕建則又無所稽考耳。
每見歲春二月二日,太守率者僚虔祭,祀典與壇域并重。雖然,五龍之稱豈無說與?天以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龍按金木水火土運行於四季,其猶五行之吏代天宣化者乎?若池則亦莫考流年,蓋因古龍潭而浚之也。以數百年停泓之水,定有神龍蟠踞其中,遇旱淘取神水,甘霖随降;應後,鑄鐵牌一面,備書年月,投之池中,以答神購。如此者難以曆數。
又傳聞,有不孝婦為乃姑浣衣池側,侈口詈毀,忽一皓首老翁近前問之,伊猶罵不停聲。須臾雷震電網,雲霾風颠,将其婦撾擊而黨。抵入廟視西壁,泥龍竟飛去。後補塑龍像,即并擊不孝婦狀,繪以垂戒,至今猶有遺迹焉。嗚呼!龍之為靈若是其昭昭哉!
茲廟之古制,正殿三楹,前列舞樓,而□口池,大門則崇台高榭,此外更無他設。年久寝敝,欹仄腐壞,莫有□□□o明萬曆年間,醫官王宗盛與義民劉鳳高曾議修未果,乃倡衆首事,構東偏殿三楹。至殿内塑諸神口口,□民楊才榮獨捐百餘金所為耳。西亦建高桃神祠,董成者則口口□李王等其人也。沿至崇祯季,兵火蕭條,廟貌益圮。廩生王弘、鄉者楊同春有志重葺,以兵兇落急,旋複中□,督社衆建東廊房八間,南廊房五間。越數載,闖逆猖而明鼎革,有清膺命,諸區]門牆廢毀,院宇凋敝,池塘平夷,台砌俱頹,至於正殿棱棉損折,屋瓦零落。父老憑吊,徒滋傷感,紛紛議修,尚在猶豫間也。
适順治十二祀,夏月丙夜,龍自殿内升騰破壁沖霄而去。裡人悟曰:龍寄養於池中,自殿内起,豈非池水壅塞,無可栖止,托象以寄意與?時天複亢旱,米珠薪桂,十五千錢易米一鬥,市肆為之盡罷。祈禱於神,膏澤滂沱,人樂再造之弘麻。本社貢士王乃鼎、義民郭尚文舉念興工,延衆切議計新厥廟,衆歡從之。社首楊同春、王一元、苗向陽、張登雲、宋華先、王問政、路通雲等,以工浩事煩,而總理專任,非得才德兼優者,不幾緻棟稅之憂乎?衆佥雲:“東社長楊同臯當茲任而有餘矣。”故乃設晏張樂,具騎從以敦請。彼慨然構懷,專事營謀。斂衆醵金,鸠材尼工,多方裁處,遍幕州郡。至於錢糧出納,詳慎公平,洵足格天神而服人心也。若乃抱衾稠寝處其中,總理贊畫,寒暑罔間,德怨罔恤,家私幾置廢閣。凡經四載餘,亳無倦色,是亦傑然人群者乎!即如郭尚文、楊同春等,相與同心戮力,駿奔不遑,卑禮募勸,始終無怠,誠足股肱盛事也爾。
於是重整大殿,悉易舊規,嚴麗壯穩,巍巍巨觀也。
創拜殿三楹,其宏敞與大殿稱。昔之龍池圓其制,今乃更
而方矣,較前規亦為深擴。舊舞樓撤去,大門之上建舞樓,亦甚雄偉壯峙,門增而三,其效古尊君之制,以尊神與!且東西殿亦各創香亭三楹,東西南廊房已俱補完,凡四十馀間。四周嚴密,台階森列,敷采塗丹,煌煌乎改觀矣。雖曰重修,其功不實倍於創哉!大殿内古像龍王尊居乎中,女官侍神列其六,梁壁懸五龍像,今龍王上立五座,傍設女官六,侍神八,龍仍舊稍易其處,東西兩壁妝塑龍王出入行雨二隊,龍宮海藏,風伯雨師諸神計八十四尊,其馀廊房塑群祀諸神像。貢士王乃鼎自京都曆事畢,旋裡。與楊同臯、郭尚文、秦崇望、郭登旺等設法募貨與金,舉聖像而金妝之,神光煥彩,瞻拜益增森嚴耳。
今大工告竣,芟蕪穢為囲台玉宇,剪茅茨為寶殿瓊樓,雲榭參差,穆兮幽遐之象,星橋口口,口口巍煥之光,業炳千載,基固萬年,因銘諸石,永昭不朽。
鄉貢進士長平王琏薫沐撰文
澤庠增廣生王布薰沐書丹
澤庠生王學禁薫沐撰額
社首王乃鼎二兩口口口四兩郭尚文四兩王
一元七兩 苗向陽三兩 張登雲五兩 王問政十兩 宋
華先八兩 秦崇望六兩 路通雲六兩 李九德五兩 李
養成五兩 郭永良四兩 李毓性五兩 李天成八兩 許
自強八兩 秦養志八兩 張自立七兩 栗志隆五兩 栗
天順五兩五錢寇文升六兩寇尚隆二兩李成名四兩
韓才興二兩一錢李承元二兩一錢郭有苗二兩一錢龐正強一兩五錢成憲章四兩孟一龍二兩苗福田
二兩楊同臯二十兩等
梓匠焦思然焦思孝
玉工揚正興揚正法住持僧照玉
徒普仁普祿普義
大清順治十七年季秋吉旦七郡合社人等仝立石
晉城市古稱澤州、澤城,治所在晉城縣。相傳晉武帝泰始元年(265)有鳳集于高都(曾為晉城縣治,現為鎮名)之北,因.而清朝一度改縣名為鳳台〔1〕。五龍河西村原在縣治西南二裡處,現已進入城的邊緣地帶。碑言“是村民舍稠集,士紳疊見,風非市嚣,俗非湫陋,人文蔚起,猶存淳古遺意”,與縣志所記之民風吻合。大概淳樸之民同時也禮神甚虔吧.本地供奉五龍王已逾千年。曆史上這裡十年九旱,故建廟的目的主要是向龍王祈雨。
碑文撰者王斑,高平人,順治八年(1651)歲貢,本年鄉薦〔2〕。其餘人生平不詳。
二
龍在中國文明史上,很早就成了零祭的主角。龍王廟的創建,也有較為深遠的文化背景。碑說“每見歲春二月二日,太守率耆僚虔祭,祀典與壇増并重”。農曆二月二是所謂“龍擡頭”的日子,可見晉城官紳、民衆的零祭活動早已形成傳統。《左傳•桓公五年》:“龍見而零。”杜注:“龍見建巳之月,蒼龍宿之,體昏,見東方萬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還為百谷祈膏雨。”〔3〕
古代的祈雨儀式用的是土龍。《淮南子》“土龍緻雨”句高誘注曰:“湯遭旱,作土龍以象龍,雲從龍,故緻雨也。”〔4〕相沿到漢初,董仲舒制定祭龍祈雨之法,土龍由一發展到五,規定春祭青龍于東,夏祭赤龍于南,季夏祭黃龍于中央,秋祭白龍于西,冬祭黑龍于北,令“四時皆以水日為龍,必取潔土為之”〔5〕。自此,雪祭用五色土龍成為定制。
王斑碑裡有雲:“五龍之稱豈無說與?天以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龍按金木水火土運行于四季,其猶五行之吏代天宣化者乎?”五龍是五行之吏之說,源于董仲舒對五行之序、之德的解釋:“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夭次之序也。”他認為五行之随,各如其序:“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中央”,其中“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土居中央為之天潤。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時之事,故五行而四時者,土兼之也。”⑹
結合《周易•說卦》篇,可知五龍之中,青龍于方位屬東,于四時為春,于五行為木,于卦象屬震,代表雷,其日甲乙。赤龍于方位屬南,于四時為夏,于五行為火,于卦象屬離,代表火,其日丙丁。黃龍于方位屬中央,于時為季夏,于五行為土,其日戊己。白龍于方位屬西,于四時為秋,于五行為金,于卦象屬兌,代表沼澤,其日庚辛。黑龍于方位屬北,于四時為冬,于五行為水,于卦象屬坎,代表水,其日壬癸。關于五龍是五行之吏的說法,曆代相沿。
東漢自立春至夏盡立秋,郡國若雨澤稀少,就由公卿官長依次行零禮求雨,屆時要閉諸陽,衣皂,興土龍〔7〕。隋代害祭不僅皇帝大臣要祈于社稷山川,減膳撤樂,而且還令家人造土龍,“雨潢,則命有司報。”土龍之制由朝廷郡國流傳到民間。唐武德初年零祀也是“造大土龍,雨足,則報祀”〔8〕,用禮樂酬神。到北宋,零祭造土龍并詣龍所取水,作為一種全國性的禮制被推廣開來。《宋史•禮志五》載:
成平二年早,诏有司祠雷師、雨師。内出李邕祈雨法:以甲乙日擇東方地作壇,取土造青龍,長吏齋三日,詣龍所,汲流水,設香案,茗果,妾餌,率群吏,鄉老日再至祝酹,不得用音樂、巫現。雨足,送龍水中。餘四方皆如之,飾以方色。大凡日幹及建壇取土之裡數,器之大小,龍之修廣,皆取五行生成數焉。诏頒諸路,及令祀雨師雷師。
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首次晉封天下五龍神王爵:
八月诏天下五龍神,皆封王爵。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澤王,黃龍神封手應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黑龍神封靈澤王。〔9〕
在太行山區,又有五龍的封号是“會應五龍王”之說〔1°〕,很早就有五龍廟。例如長治五龍廟就是北朝時慕容永創建的。晉城五龍宮最晚建于唐代,但那裡的香火卻到北宋才真正旺盛起來。這不僅和宋王朝幾代君主都非常迷信龍王有關,而且傳說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及金皇統三年(1143),澤州五龍數次躍于丹水之上,每次都降下雨澤〔11〕。人們的迷信意識由此更為堅定,祭祀禮儀也漸漸發展到極緻。
五龍宮裡的零祭儀式,離不開廟院中間的水池。水池又名五龍潭。宋天聖九年(1031)夏侯觀的碑記說:“高都郡西南二裡有古潭,其廣百尺,怪樹豐草,陰森蔽之,近而可畏。”(附1)此與王玻碑中所言相同。《澤州府志》記載:
五龍潭,城南三裡,上有五龍宮,郡侯每禱雨于此。
有古龍潭,水極清洌,中沉鐵牌,記年月,多唐宋時年号,得雨後禱,投以酬神者。潭上碑曰“龍泉”,八分書,甚古,
外有水曰柳溪,亦資灌溉。〔⑵
《鳳台縣志》也說:
宋龍泉碑,在五龍宮,篆書“龍泉”二字,前隸書,宣議郎權通判軍事許奉世第學□學巽篆,後書大觀三年秋七月丙辰,朝奉大夫知州軍管司學士衡規建。〔13〕
此龍泉碑立于大觀三年(1109),今日尚存,然已斷裂。作者署為“宣議郎權通判軍事許奉世第學□學巽篆”,“第”當作“弟”字,即澤州通判許奉世的弟弟許學巽。另“學口”二字已不可考。
水池今天也在,位于拜殿之前,裡面的水時常幹涸,周圍也早就沒有什麼郁茂的林木了。池口為八角形,是水泥砌就的,乃今人所為。池的直徑2.83米,深為7.9米。池内周圍砌的是磚,多已松動。王玻碑裡聲稱“昔之龍池圓其制,今乃更而方矣”。這是順治年間的事。其八角形制是解放後改成的。就是這個今天已經貌不驚人的水池,目睹了五龍宮一千多年的滄桑。它被曆代官紳和民衆高度神化了,于是也就成了古澤州地區舉行零祭儀式的最有名氣的“典型環境”之一。
現存碑刻及文獻資料,以及老年人的回憶,可以使我們大緻了解五龍宮的曆史沿革,祈雨、謝雨,鑄鐵牌以答“神如”,以及演劇酬神等方面的情況。
王琏碑裡說的唐、宋兩通碑刻,可惜早已毀掉了。惟宋碑的碑文尚存于《山右石刻叢編》裡〔14〕,題為《澤州龍堂記》,立于仁宗天聖九年(1031)o碑中說:
唐刺史溫塔因歲旱,詢于者艾,雲:“此實龍泉也”。
遂命開鑿,緻禱而雨浙,由是建祠于側,祠典載焉。
溫瑞,字守玮,河内溫縣人(今屬河南),宰相彥博季子。高宗末年以父蔭仕澤州刺史。由于澤州多旱災,溫璘訪諸父老,知有古龍潭,于是齋戒沐浴祈禱,甘霖立沛。民衆感其德而建祠潭上,立碑紀其事。其後仕至駕部郎中〔15〕。據此可以斷定,五龍廟是唐初溫璃任澤州刺史時創建的。
宋天聖碑作者夏侯觀,字大臨,濟州桁野(今屬山東)人,天禧間以進士甲科補澤州觀察推官。明決有為,長于律令之學,郡屬有疑獄,立為剖析。遷試大理評事、安國軍節度掌書記,終安撫使〔16〕。篆額者王若谷,以大理評事任判官〔"J。碑中除明言該廟的始建年代外,主要記錄太守王汲盡忠報國,勤于政事,歲春旱率民詣祠祈雨等事迹。從他描寫的祈雨活動的盛大場面中,可以推斷北宋天僖至天聖間是五龍廟曆史上最興旺的時代。
金代五龍廟的祭祀仍在延續。北宋龍泉碑的碑陰,有後刻上去的行書“金崇慶改元(1212)五月十五日,真定宋雄飛以憲司通判郡事,同司戶呂華遊柳溪,谒祠下,移碑于正門之西,作志以紀”等語。宋雄飛,字翔霄(《鳳台縣志》誤作雲翔),号和安居士,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人。由辭科進士任刑部檢法司,出任澤州通判。因明習法律,州有疑難案件,多是經他匡正的。他還喜歡暇日與同僚遊賞勝地,每得佳句辄書于壁上,書法亦遒勁可愛。後來仕至汾州同知〔18〕。碑裡說的柳溪,據縣志說在城西三裡處,金崇慶年間宋雄飛同司戶呂華嘗遊此地,有碑記在五龍宮〔19〕。柳溪和五龍宮相去不遠,當時都是士大夫們消閑遣性的好去處,故其廟貌之雅緻,環境之清幽,風景之秀美,祭祀之隆盛,均不難想象。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的《龍王感應之記》碑(附2),作者劉貫,是一名鄉貢進士,生平不詳。書丹并篆額人楊子宜,則是前晉甯路澤州同知〔20〕。晉甯路即平陽路(治所在臨汾),大德間以地震而改。碑中文字大部分模糊不清,然所述龍王廟創建的原因、零祭活動等處,文字尚可看清。碑記太守杜九思等人,“鼓作詣廟”祈晴,以及朱文明等人“除帽跣足”奠祭求雨之事。既有“鼓作”,說明官府祈雨也有儀仗隊、鼓樂隊,場面同樣隆重、熱鬧。
明代重修碑記不存,僅有彭玉詩碑一通。彭玉,栾城人,是一名貢生〔21〕。詩中概括描述了古龍潭疏鑿、緻禱的緣起,鑄鐵牌的習俗,以及祈雨獲應方面的神奇故事,對宋金時期五龍曾經躍于丹水之上的迷信傳說,尤為津津樂道。但他間接反映的明代官民隆重祭祀五龍的某些側面,也有資料價值。
清順治十二年,五龍宮又有一次規模較大的重修活動。這次重修是因為“闖逆猖而明鼎革,有清膺命”,明清易代之際廟宇毀壞嚴重,故其工程之大,以往任何時代也不能與之相比。王玻碑文即寫其事。“闖逆”是他對李自成的蔑稱。他說正殿前新創拜殿三楹,與大殿一樣宏敞。東西側殿前也新建了香亭各三楹。是廟僅獻殿就有三座,殿宇房屋增至40餘間,雕塑神像達幾十尊,于是該廟“四周嚴密,台階森列,敷采塗丹,煌煌乎改觀矣”。
但是最令人矚目的,還得數廟内舞樓的改創。碑中說此廟的古制,在正殿前列有舞樓。它的曆史也很悠久。因為神廟舞樓在晉東南一帶,北宋時就已經建立。例如平順九天聖母廟、沁州關帝廟的宋碑裡就有記載。澤州乃晉東南古文化的一個中心,五龍廟又是本地官民都極為重視的零祭場所,故它在宋金時期、最晚在元代很可能就有舞樓了。碑中又說:“舊舞樓撤去,大門之上建舞樓,亦甚雄偉壯峙。”改建以後的舞樓與山門成為一體,開間大了,舞台也高了,不僅适應戲曲發展的新需要,同時也擴大了廟裡看戲的空間,這在當時是最流行的樣式。
五龍宮裡的零祭和“謝雨”演劇儀式,主要特色是從池中“淘取神水”,以及鑄鐵牌投池中“以答神如”兩項。據村中老人回憶,以往若逢大旱之年,由府官、縣官主持祈雨,委托為祈雨取水而設的組織(今稱水管會,村裡專門設立的禱雨取水的機構,擁有街房,幾十畝土地等)具體操辦,負責開支。祈雨時,先将五龍王請出,即把放在神駕内的神像從大殿擡到廟院,讓太陽曬,叫做“暴壇”,然後進行許願祭祀。人們必須頭戴柳條帽,用八音會開道,吹打祈雨專用的樂曲,擡龍王到小析山(現在的白馬寺以西的小池)取水。
取水用的是系上紅布條的小細瓶,并自帶幹糧在那兒吃頓飯,再返回來,意為帶回了雨。如果湊巧,有時返回的途中就下雨了。如果沒有下雨,神像就不能擡回正殿,要一直放在院中,然後才掏鐵牌。從龍泉井中撈出的鐵牌要用紅布裹住,與老爺像放在一起,一同祭祀。在此過程中,府官縣官每天來此進香祭祀,有時也可以隔幾天來一次。下雨後,由水管會負責打造一塊新鐵牌,上面鑄明某年某月某日,祈雨應驗等字樣,連同撈起的舊鐵牌一起投入井中,然後還願唱戲。
投鑄字鐵牌答謝神恩,這一習俗自唐代即已發端,其獨特性與神秘性是絕無僅有的。清人見到的鐵牌“多唐宋時年号”,明彭玉碑中也有“祀祭酹府鑄鐵牌,苔衣浸蝕前朝字”的詩句,現在池中仍然遺存幾十面清代鐵牌,甚至還有近年剛剛投擲的一塊,說明這一習俗始終未改。那麼,為什麼“謝雨”要鑄鐵牌投入水中?為什麼隻用鐵牌而不用别物呢?
我認為原因可能有兩點:第一,晉東南地區盛産鐵與煤。《澤州府志•物産》載“其輸市中州者惟鐵與煤,日不絕于塗”〔22〕。這是鑄造鐵牌的物質前提。如果用木闆就不如鐵牌在水中保存的時間長,用石闆占據空間又大,在古代的物質條件下,鐵牌是最好的選擇。第二,《春秋繁露•五行之義》裡說:“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3〕這裡“金生水”,金即指鐵。人們在禱雨獲應後,将鑄字鐵牌投池中謝神想必即取此義,企盼鐵牌不斷“生水”,給百姓帶來更多的雨澤。這種信念随着鐵牌數量的不斷增多而越發堅定,同時也以數量衆多的鐵牌來暗示後人,這種獨特謝神方式的确“靈驗”,其神秘性由此而與日俱增。或許正是由于這一拙樸的天真,才使這一奇特的習俗延續下來的。
綜上所述,晉城五龍宮因唐溫瑞“禱雨有應”而建,以後曆代官紳及民衆重修不辍。宋元之際廟裡的香火已很興旺,而且增加了酬神演劇活動。經過明清兩代人的繼承和發揚,五龍宮裡的祭祀演劇活動,對繁榮古澤州地區的戲曲文化做出了一定貢獻。至于它那裡自唐以來形成并完善了的,投鐵牌于池中的零祭習俗,則顯示了民間宗教傳統的複雜性和惰性,這對深入了解我國各地的民俗及民間文化也是有意義的。
(作者為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附1】澤州龍堂記
新授安國軍節度掌書記宣德郎試大理評事夏侯觀撰并書
粵若神龍運變化于自然,契陰陽之不測。雲從雨施,功濟九有。與夫蛇蜩之化,山澤實生,其聖凡之異乎?高都郡西南二裡有古潭,其廣百尺,怪樹豐草,陰森液之,近而可畏。按舊記,唐刺史溫疇因歲旱,詢于耆艾,雲:“此實龍泉也”。遂命開鑿,緻禱而雨尚,由是建祠于側。祀典載焉。然自溫而後長人者,或嘗救旱,克誠舉之,靡不獲應,則末暇有重迹其事者矣。
今太守王公亮采三朝舫勤數紀,劇潘薦領,異狀洽聞。自前年中移臨是郡,屬已再期,立政示民,信于惇寡;盡忠報國,監于神祗。今春以仲陽用事,皆澤尚愆,轸于公懷,過彼農望,惟先潔志。乃率僚佐萃州民詣祠祈請。才應蜀郡之鼓,郁郁雲興,俄回漢裡之車,霏霏雨逐。翌日諸邑牒上,稱已優洽。洎暮春至于隆夏,載禱如昔,固益降神麻終祛魅虐。是歲遠迩旱噗,惟我輻員多稼滋茂。至誠所感,繫物惟馨,抑公之能事也。
昔河南魯褒以政除奸弊,廣陵束皙以志達明靈。是時皆能卻旱而緻雨,況鮑德有神父之類,蕭雅贻旱母之謂,書之信史,豈徒然乎?觀頃歲中科雲陛,始佐潼澤之幕;比時調選天官,複掌刑台之籍。寓茲待阙,暇日居多,因以所目之事,紀為不朽,丈且無飾,敢示于大雅君子。時天聖九年七月十日記
文林郎守晉城縣令王汲将仕郎守晉城縣主簿張口人
将仕郎守晉城縣尉劉至誠文林郎守司戶參軍山宗□
将仕郎守司法參軍宿運承務郎守錄事參軍鄭旦文林郎守司理參軍王鹹
朝奉郎衛尉右丞監酒稅都尉梁居簡承直郎試大理評事權軍事推官王立
軍事判官□□郎試大理評事王若谷篆額
右班殿直監酒稅李元西頭供奉官兵馬監押兼在城、巡檢楊德政
左班殿直澤州管界并連太行山一路巡檢何懷德
大中大夫行尚書都官郎中知軍州兼管内勸農事上柱國賜紫金魚袋王世昌
(選自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冊2,卷一二,頁43。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附2】龍王感應之記
鄉貢進士劉貫撰
前晉甯路同知澤州事楊子宜書并篆額
龍于天地間為物最神,善變化屈伸,咫尺,巨細,亦靈怪矣哉?故世之人仍以王号畀焉。考諸傳記,未聞有褒錫之典,特示尊崇之意爾。凡立廟肖像,欽行祀事,以其庇麻一方,受福居多,于水旱風雷雨雹之災,實捍蔽之。祭法曰:“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捍大患,則祀之。”知神以王稱,助造化,司風雨,奇怪不測,可無祀乎?朝為盲風,夕為劇雨,神實司之。乾端坤倪,軒豁呈露,神亦與焉。
今澤州治之西南約五裡許,有祠曰“龍王祠”。邦人常以風雨不時,霜雹代作,行事祠下,事訖辄應。神之有功于氓,常耿耿也。至至正二十有二年,州太守杜公在官之明年也。公諱九思,字有文。時值陰雨極備,稽之《洪範》傳,将有咎征之驗。于是公及監郡公買闾,字彥德;忽都貼木兒,字元貞;同知本州事武德舉,字大用;判官黑厮,字元英;李有孚,字德影;朱绶,字仲方,合謀于庭曰:“今國家多故,調度征索,舉出于民。倘神不之佑,俾饑饪薦臻,凡司州事者,安得辭其責欤?盍竭誠祀禱焉。”即率州之佐吏及屬縣長吏以下,各齋祓吉蠲酒肴香燭以備,謹于是年夏五月十有二日五鼓作詣廟下,以供晨事。切以其咎在人自譴,既而洋洋如在,來格來享,阖廟促旋,祥飕四吹,陰雨解駁,目光穿漏而晴。不移時又于是月二十有九日,電雷交作,雹下甚密。佥率執事以祭如初禮,其雹即止。又于是年冬十月十有二日,亦以陰雨未解,故祭告如雹禮,其晴如初,遵故事也。
逮至正二十三年總戎太尉中書平章公複以朱君來守是州,公諱文明,字煥章。時夏四月至五月不雨,禾盡槁,遂暨上官屬并州之耆艾,于是月朔,具祝文齋祓備禮如前祭事,成奔走口祠下,恪供乃事,除帽跣足,深自咎罰,奠祭禮數皆中儀式,祈以甘澤時浙,慰人心也。前此雨跡時若,五谷胥熟,歲仍大和,惠有所歸。是歲将西稔兆見,具于灌祭,後其惠在人,甯不知有所歸乎?噫!神所依者人,人所享者神。苟人心誠敬在是,神之脾蠻即在是。天下哉祀典屋而神者非一所,果皆靈驗耶?抑斯人不恭之咎耶。今茲挾王爵而起,居群龍之右,惟修事益虔,故前後祀享祈應,如樽鼓影響,靡不捷也宜。
澤居南北之沖,凡征需調用,較之他郡浩繁,舉在官者尤難于平理。為州若縣惟以廉慎自持者免。公等以廉慎自将,人各以廉慎自勵,故官無曠職,而民無曠業。行以齒古,循吏無所與遜,事神治民宜莫不備至焉!鹹願鍍廟石以著厥美,故欣然書之以途來哲。其辭曰:
山之限兮崗之阿作。廟翼翼兮郁呼嵯峨。神之來兮無常,羅肴修兮兼瓊漿。風雲從生兮天地一方,闖淵宮兮奧雯,慰我民兮不悲以笑。澤之隈兮晉之鄙,自始□逮今兮受多福祉。卑無苦濕兮高無口幹,五谷穰穰兮功不可攀。佑我邦家兮億萬斯世,嗟餘在官兮敢忘祀事!至正二十□年七月吉日立。在城關廂耆老人等。
晉甯路澤州判官口口晉甯路澤州判官口口敦武校尉晉甯路澤州判官口口
晉甯路同知澤州事□德口晉甯路澤州知州朱文明
奉訓大夫晉甯路澤州知州□當本州諸軍奧魯勸農防禦事杜九思
晉甯路澤州達魯花赤忽都貼木兒
奉直大夫晉甯路澤州□口口口兼管本州諸軍奧魯勸農防禦事買闾
晉甯路晉城縣典史張口晉甯路晉城縣尉趙衷口義副尉晉甯路晉城縣主薄脫因忽裡晉甯路晉城縣尹劉仕義
晉甯路晉城縣尹宋瑛
從仕郎晉甯路晉城縣尹兼管本縣諸軍奧魯勸農防禦
事鄭仲仁
從仕郎晉甯路晉城縣達魯花赤兼管本縣諸軍奧魯勸農防禦事哈散
(選自《山右石刻叢編》冊6,卷四十,頁1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