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顆愛老敬老之心?農曆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雲:“九為陽數,其日與月并應,故曰‘重陽’”重陽節既是與除夕、春節、清明等類似的中國傳統的祭祖節,也是古代民間有重陽登高風俗的“登高節”近代,被賦予了敬老節的新含義,因“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九,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含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隐喻在裡面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 2012年全國人大修訂通過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正式把每年的農曆九月九,定為了“老年節”近幾十年,各地在此節日開展了風風火火的愛老敬老活動,老百姓也逐漸接受了重陽節的這種“新身份”通過這次重新命名,給這個傳統節日帶來新機,讓老人這一群體也得到更多的關注最近随着電影《媽媽》的熱播以及一緻好評的口碑,也折射出普通大衆對當下老年群裡的關注,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有一顆愛老敬老之心?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農曆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雲:“九為陽數,其日與月并應,故曰‘重陽’。”重陽節既是與除夕、春節、清明等類似的中國傳統的祭祖節,也是古代民間有重陽登高風俗的“登高節”。近代,被賦予了敬老節的新含義,因“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九,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含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隐喻在裡面。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 2012年全國人大修訂通過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正式把每年的農曆九月九,定為了“老年節”。近幾十年,各地在此節日開展了風風火火的愛老敬老活動,老百姓也逐漸接受了重陽節的這種“新身份”。通過這次重新命名,給這個傳統節日帶來新機,讓老人這一群體也得到更多的關注。最近随着電影《媽媽》的熱播以及一緻好評的口碑,也折射出普通大衆對當下老年群裡的關注。
愛老、敬老一直是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一直是流淌在我們體内的文化基因。中國曆朝曆代有着豐富的養老文化,還有一系列的愛老敬老政策。無論是從周代創建的養老禮制度,還是春秋時期開始的古代養老文化,抑或從漢朝開始提倡的“以孝治天下”,以及後期養老制度的建立,都說明我國傳統對老人的重視,對老人的關愛與尊敬,進而自然形成愛老、敬老的優秀傳統。
針對老人存在的困難與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國家一方面通過重新定義重陽節的節日、并将每年的10月定為“敬老月”以提倡人人愛老、敬老社會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面,國家積極應對老齡化問題,并将老齡化問題上升為國家戰略,提出一系列的政策與措施。
随着社會的發展進步,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以及全球人口老齡化的時代的到來,當下的老人确實面臨一定的困難與挑戰,為此關于敬老愛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多“傾聽”老人,莫讓老人“心空”。據統計,“少子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同時,我國空巢老人家庭比例不斷提高,達總家庭的一半。而空巢老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情感的孤獨感問題。即使不是空巢老人也存在“心空”的問題。因為當下,快速的生活節奏、較高的生存壓力,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老人子女,更多的是忙于事業打拼,忙于孩子教育,對于老人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關愛、關心、陪伴都遠不夠,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論語·為政》中提到子夏曾向孔子請教關于孝的問題,在孔子回答道:“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為孝乎?”,“以色事親”在春秋末期時期是難題,放在當下社會也是難題。很多老年人把情感寄托在子女和配偶身上,希望從他們身上得到情感慰藉,高期待更可能帶來大失落。這就需要在物質上滿足老人的同時,還要多關注老人的精神需求。需要與老人多溝通,多“傾聽”。老人也需要高質量的陪伴,莫讓老人心中的牽挂、煩惱無處安放,精神的需求甚至沒有表達的機會。
多“看看”老人,莫讓老人“身空”。很多空巢老人,長期缺少關愛,加之身體機能退化,許多問題随之而來:遇到緊急情況得不到及時救助;吃飯等生活困難得不到及時幫助;生活封閉,缺少互助互信的夥伴。有老人去世在家好幾天而無人知曉,就是“身空”最嚴重的直接體現。近年來,“廣場舞大媽擾民”、“老年相親角擠爆宜家”等新聞層出不窮,追其溯源,也在于老年人社交、娛樂需求與社交平台缺乏、老年身邊缺少陪伴的間接體現。這就需要出門在外的子女多回家看看老人,并盡可能幫助老人建立社會支持系統,并與老人商量好,特殊情況下應如何發出緊急預警。社區可以建立敬老、愛老公益志願服務中心體統,有志願者定期去“看看”老人、跟老人唠唠嗑,以了解并确保其生活與身體狀況。
多“教教”老人,助老人跨“數字鴻溝”。曾經一段“老人無健康碼乘地鐵受阻”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引發公衆對于老年人遭遇“數字鴻溝”窘境的熱議。老年人長久以來習慣的現金購物、排隊挂号、在窗口購票等生活方式,之前尚能維持,疫情出現後,服務業窗口作用削弱,為減少接觸改為線上服務,點餐、挂号、政務……不少老年人跟不上社會變遷的節奏,在“數字化生活”中被淘汰。當前,老年人“不會用”“不敢用”“不想用”“不能用”互聯網和數字産品的問題突出,難以共享出行、就醫、社交等方面的數字化便利紅利。對老人來說網上預約難、移動支付難、便捷出行難、便民服務難等老年群體中日益凸顯的“數字鴻溝”困境對老年人正常生活産生大量負面影響。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跟上數字社會潮流,一方面需要相關産業推出對老人更友好的智能産品,政府機關提供更便捷的老人社會服務,另一方面也需要年輕人,多“教教”老人如何使用智能産品,助其解決當下的燃眉之急。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變老,關愛老人的今天就是關愛自己的明天。愛老、敬老一直是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一直是流淌在我們體内的文化基因。政府在老齡化問題上發揮了托底保障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加快完善老年人社會保障、養老服務、健康支撐三大體系,努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健康老齡化工作穩步推進,積極老齡觀逐漸深入人心,老齡工作取得顯著進展和成效。同時,還需要我們人人敬老、愛老,進而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美好社會。
(作者:金小苗 呂斌生 浙江工商大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