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探客财經
成立7年,融資8輪,用戶3億,估值20億美金,運動科技公司Keep終于要上市了嗎?
近日,關于Keep上市的消息再次被傳出,Keep官方給出的說法依舊是“不予置評”,而據了解,這已經是Keep今年第三次被傳出上市的消息。
Keep一旦上市對行業有着重要的影響意義,Keep模式能否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運動健身領域的“蛋糕”有多大,這個市場背後是否還有值得挖掘的空間。
而随着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運動健身這門生意背後,消費渠道還有哪些沒有被激發的潛力?
Keep上市,能夠給行業和資本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
01
天眼查信息顯示,Keep在2020年5月進行了E輪融資,金額8000萬美金,彼時,Keep用戶2億,估值超10億。
2021年1月,Keep完成F輪融資3.6億美元,估值超20億,短短8個月,Keep的估值翻了一倍。
整個2020年,因為疫情的發展和反複,線下健身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但卻給了Keep這種線上健身渠道非常好的機會,疫情帶來的宅經濟讓越來越多的人把線下健身需求搬到線上,而Keep作為在線健身行業的領頭産品,自然獲得了更多用戶的關注。
不到一年時間,Keep的用戶數量從2億增長到3億。
可以說,疫情對Keep的利好作用相當明顯,選擇此時上市,對于Keep來說更能提振資本對其産品業務乃至整個行業的信心,在疫情反複的今天,Keep的前景依然是有無限空間的。
2015年4月,Keep應用上線,此前,創始人王甯在内的高管已經拿到了天使輪融資300萬人民币,應用上線後,又有500萬A輪融資到賬,2015和2016年Keep相繼完成4輪融資,也是Keep發展最快的時間。
外界對Keep的普遍認知,是一個帶領用戶進行線上健身學習的平台。
在如今Keep的介紹中,其被定義為,緻力于提供健身教學、跑步、騎行、交友及健身飲食指導、裝備購買等一站式運動解決方案。健身教學之外,Keep的社交功能,電商營銷功能都被明顯突出。
從行業前景來看,《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中曾指出,到202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要達到38.5%,全國體育産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
運動健身市場本身的發展與宅經濟發展的結合,讓Keep沖擊萬億市場有了更多可能,Keep自身也在尋找解鎖市場的密碼。
回看Keep走過的路,抛開疫情帶來的刺激效應,在2020年之前,Keep曾一度遭遇資金危機。
天眼查信息顯示,2016年之後,2021年之前,Keep的僅在2018年和2020年拿到2筆融資,而當時,宅經濟并未如今天般興起,Keep這種居家健身APP雖然穩居行業頭部地位,但市場對其未來走向特别是吸金能力,有不小的擔憂。
Keep的創始人王甯曾經公開表示,Keep未來将打造一個“科技互聯的運動新生态”,以Keep App為原點,面向城市和家庭兩個場景擴展業務,其中包括了城市運動空間Keepland和家用智能硬件KeepKit。
很顯然,雖然坐擁大量用戶資源,但Keep的變現路徑還略顯稚嫩,之後,首家Keepland在北京開業。
Keep在線下的發力讓不少人對其業務表示看好,有觀點認為,Keep從變現的角度出發,綜合健身這樣一個線下場景需求量高的模式,Keepland的出現或許能夠幫助Keep實現從線上到線下的閉環。
而這種閉環一旦形成,或許能夠找到新的商業突破口。
然而,經曆了疫情,Keepland業務似乎也走到了終點,2019年,Keepland進軍上海,2020年3月,上海的三家Keepland門店全部關閉,Keep方面給出的說法,是該業務将更聚焦北京地區市場。
而疫情的影響之下,Keepland業務對Keep的營收貢獻同樣不盡人意,相比于線上流量數據的飙升,線下門店需要承擔租金,人工等多項成本,開支巨大。
Keepland業務上線幾年來,始終沒有扛起正向現金流的大旗,如今随着疫情的發展,線下業務的收縮已成定局,Keep的上市的步伐也要加快,那麼接下來,Keep的吸金路到底該如何走?
02
今年4月,Keep合夥人、副總裁劉冬向媒體透露,2020年Keep在消費品業務上的銷售額已達到10億。
劉冬在演講種表示,“如今,Keep正在往平台化的方向演進,會變得更加的豐富和多元”,同時劉冬稱,Keep正嘗試以消費場景為半徑,規劃用戶“吃、穿、用、練”運動生活産品品類。
劉冬公開了Keep的盈利情況,“Keep最大的投入在于線上App,将線上App的支出計算在内,整個公司經營成本都包含在内,Keep依然盈利。”
對于2020年消費品的10億銷售額,劉冬解釋:“10億是消費品的部分,沒有包含線上的業務和廣告的業務。三塊業務綜合來看,(營收)第一個消費品業務,第二是廣告業務,第三是會員服務業務。”
而在此前,Keep定義的盈利維度分為五個部分,即:硬件收入、商城收入、Keepland運動空間收入、線上收入和輕食收入。
對比如今的消費品,廣告和會員收入構成,可以看出Keep在營銷收入方面有意收縮線下,擴大線上部分。
但是,這樣的盈利分配在資本面前顯然不夠搶眼,劉冬對此也解釋,長遠來看Keep會在智能硬件、AI技術等方面加大研發,對于這個賽道,Keep依然看好。
然而對于Keep來說,現階段盈利到底是不是一個目标,劉冬的解釋是,要看“需不需要”,而在他看來,目前的Keep更多需要一些投入,而不是把盈利作為重點。
高毛利的會員服務,以及針對平台用戶的運動商品銷售服務,是Keep十分看重的盈利渠道,前者在于利潤,後者則在于強複購帶來的用戶留存。
Keep的優勢便在于此。
相比于傳統運動産品品牌,Keep在運動商品銷售方面更有優勢,用戶的需求更集中,平台的産品也能從功能性角度出發為用戶提供更精準的服務。
從整體盈利來看,線上運動産品銷售和廣告以及會員三方面的銷售,是Keep實現盈利最重要的基礎。
而盈利之外,Keep也面臨着一些問題。
從線上電商的角度來看,雖然目标客戶群體精準度更高,按照劉冬的說法,線上電商售賣服飾等産品的複購性更強,但運動器材之類的産品複購率有限,盈利能力也有限。
如何打造一個更完整的供應鍊,保證電商業務實現更完善閉環的運營,同時針對用戶複購實現更精準銷售目标,這些需要更專業的運作來實現。
Keep看重線上,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線上廣告業務對盈利貢獻程度更高,且廣告的毛利更高,作為移動健身領域的頭部産品,Keep線上廣告業務的優勢非常突出。
當然,廣告與用戶之間必然是矛盾的關系,廣告過多影響用戶體驗,把握好廣告投放尺度和标準,同時還要合理保證廣告盈利目标的實現。
此外,會員費收益則是Keep面臨的另一個大問題。國人用戶“白嫖”習慣的養成,讓他們對付費課程有一種天然的抵觸心理,付費課程推廣難度相對較大。
總體來看,Keep盈利并非難題,而如何持續盈利,如何保持更高利潤的盈利,還需要更合理的模式優化。
03
上市,必然不是Keep的終點,上市後如何給資本續寫故事,才是Keep需要給出的答案。
從内部來看,Keep成立7年,前期也曾将目标對準線下,遭遇過現金流危機,借助疫情帶來的社會環境和消費群體的變化,Keep重新搭上了一班順風車,狠狠抓住了宅經濟的風口,也正是這個變化,幫助Keep度過了難關,也促使其思考,接下來的目标該對準何方。
畢竟,不是每一次危機都有這樣的巧合幫其化解,Keep仍然需要面對現實,給出一個答案。
盈利,是一個逃不開的話題,此前Keep的盈利成績是否持續,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Keep目前的三條主要盈利渠道都沒有走出特别優秀的成績。
Keep的對标産品是美國的互動健身平台Peloton,但Keep和Peloton卻有着明顯的不同,Keep重視做社區,社交,而Peloton的重心則是售賣高端動感單車和健身課程。
2019年,Peloton上市,當時的估值為81億美元,兩年後的今天,同樣受益于宅經濟的影響,Peloton市值已經突破300億美元。
Peloton的成功對于Keep卻不能完全适用,畢竟Peloton以賣貨賣課為主,其用戶本身就具有一定購買力,以及平台自身的商業化模式效應更濃。
但Keep不一樣,如上文所言,Keep的用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免費獲取課程的基礎上,賣貨也好,賣課也罷,Keep用戶的消費習慣養成還需要一個培育過程,這一點,Keep和Peloton幾乎是相反的。
Keep并沒有踩着金錢作為出發點,這是優勢,也是劣勢。
而另一方面,外部環境對于Keep同樣有不小的威脅。
從成立之初,社區就一直是Keep的主陣地,社區、達人、分享,這是當前很多互聯網平台的特點,Keep模式是運動健身領域的細分,除了同行競品之外,Keep社區的競争對手還有來自于非同類産品的競品,比如小紅書和抖音。
在Keep的盈利結構種,付費會員被列為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但如何讓會員心甘情願的掏腰包,除了Keep的專業性,還需要平台有專業的達人教練來提供專業的課程指導。
Keep在這方面自然有天然的優勢,但現實情況卻是,随着小紅書和抖音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專業健身教練入駐這些平台,成為KOL。
小紅書同樣有3億用戶,而抖音的用戶已經超過6億,雖然在專業性上Keep要領先這二者,但是小紅書和抖音龐大的用戶群體和消費能力不容小觑。
相比之下,專攻運動健身垂直領域的Keep,在健身教練達人的變現能力方面則面臨着不小的挑戰。
同樣是做社區,小紅書的用戶活躍度高,達人種草能力強,KOL吸粉能力也非常突出;抖音則依靠強大的流量,在用戶數量和廣度方面高出一個量級,這二者的存在和發展,不僅跟Keep搶用戶,同時也在搶達人(教練)。
外界看來,Keep的進擊策略似乎過于溫吞,自身擁有變現能力,如何把變現這條路走的更持久以及找到一個新的閉環的突圍模式,考驗着Keep。
而随着越來越多競品産品和模式的出現,Keep的用戶和健身資源也在被分裂,外部勁敵帶來的壓力也超出了普通的範圍。
如果說,Keep最大的特點是什麼,也許可以用“專業”來形容,而恰恰是這種專業,讓Keep更垂直的服務于運動健身領域,Keep深耕多年,專業性優勢無可比拟。
但如何将專業價值變成真金白銀,以及最大化的産出經濟效益,這個問題的專業程度和難度似乎更高。
不論如何,Keep模式的成功是被驗證的,接下來如何更上一層樓,Keep的選擇,或許是跳出舒适圈,找出新的角度,或許會發現不一樣的解題思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