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到底有多少詩詞高手?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将他們分為4類:一類是偉大的文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之類,他們不但有名氣而且曾對文史有重大影響;第二類是有名的文人,比如李涉、羅隐等,他們挺有名氣,但還稱不上偉大;第三類是普通文人,他們的名字隻是在《全唐詩》之類的詩集裡被提了一筆,沒什麼名氣;第四類是民間無名文人,這些人的詩作多數遺失在曆史的長河裡,在古籍中連名字都沒有。
這4類文人裡,前3種的數量并不會太多,數量最多的是最後一種。《全唐詩》一書中就出現了很多無名氏之作,整體水平雖大多比不上前3類詩人,但也不乏珍品。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古代民間是有大量詩詞高手的。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就是一首100多年前才被找到的作品,作者為唐五代時期的民間無名氏。詞的名字叫《浣溪沙》,是20世紀初在敦煌石室找到的。當時專家看到這樣一首詞,也不得不感歎:古代民間是藏龍卧虎。讓我們來品一品:
《浣溪沙》
五兩竿頭風欲平,長風舉棹覺船輕。柔橹不施停卻棹,是船行。
滿眼風波多閃灼 ,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當時在敦煌發現了數百首曲詞作品,後被編錄成《敦煌曲子詞》,這首《浣溪沙》就是其中之一。看得出來,這是作者在船上時寫的詞作,這也是這個詞牌下較早的作品。而它最可貴之處,在于用詞曲的方式闡述了平凡生活裡的理趣之美,這比宋代理學家朱熹等人要早了不少。而詞作整體的水平,如今看來也是令人贊歎的。
詞的上阕,開篇以小見大,由竿頭見船。船本來是停靠着避風的,漸漸地風停了,于是舉棹準備出發了。因為風浪條件适宜,所以哪怕是橹槳不動,船也在行走着。從這上阕的内容來看,詞人的心情是不錯的,他在仔細地觀察着船行在水中的情形。
詞的下阕,寫的是在船上看到的景物。滿眼都是閃爍的波光,而遠處的山也像走過來歡迎他。其實這就是一種相對運動,山其實沒動,動的是船,這是他的錯覺。所以最後他“仔細看山”,才發現了原來是船行。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難的是如何用詩意化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
從語言上來看,這首詞其實很簡單,沒有過多的彎彎繞繞,但它自有高明之處:
首先,它把寫景和讨論自然理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說到底,詩人要說的隻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但因為有風、竿頭、波風、山、槳等多個具體細節的描寫,能讓讀者在感受美景的同時體會到這一現象,不着痕迹,這是很高明的。
其次,全詞通篇沒有直接出現人物的心情描寫,但我們一看就知道這是以第一視角寫的,詞人的心情是閑适而愉悅的,所以它其實也達到了以景寫情的目的,很有水平。
我們得承認,從意境的渲染上和遣詞的整體水平上來看,它達不到一流文人的水平,這或許也是其在唐五代時期沒有讓作者紅起來的最大原因。但這樣的作品,也并非是現代一般文人能寫得出來的。它在1000多年後的今天被找到,實在是令人欣喜。
《敦煌曲子詞》的發現,告訴我們在古代民間還有大量這類作品,但它們基本上都遺失在曆史的長河裡,實在是可惜了。這也讓我們更加珍視現在流傳下來的作品,并對那些為了保護古代經史典籍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先賢們,由衷地敬佩。
大家若是有興趣,可以找這一些曲子詞找來讀一讀。這些作品因為一直被封存着,寫完1000多年後才被發現,所以它們與我們如今看到的絕大多數作品相比,有一個最寶貴之處:都是原汁原味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詩作,在流傳過程中都或多或少被人修改過,李白的《靜夜思》、《将進酒》等,宋、明的版本都有不小的差距,至于詩仙最早寫的是哪一版,我們其實是搞不清的。但敦煌曲子詞,卻是地地道道的唐代及五代風,相信大家在讀完它們後,會有不小的收獲。本期這首詞大家喜歡嗎?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