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是一座年輕又古老的城市,作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2000多年前漢代合浦郡的輝煌曆史沉澱下了衆多民俗文化,而融彙交錯于漢文化、海絲路文化、海洋文化、疍家文化中的北海美食文化就是北海民俗文化中最精彩、生動的一部分。盡管近40年的各地移民又帶來了新的習俗,新的口味,悄然改變着北海“土著”的生活,但極具特色的本地傳統美食,仍是北海最具代表性的年味食品。
在北海人的過年習俗中,美食是頭等大事,人們會提前一兩個月甚至半年就做好相關準備。受氣候、物産、地域的影響,北海的年節美食中海味和山珍的地位同等重要,年紀大的本地人幾乎都能說出每一種著名食品背後的故事傳說。
無論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北海本地的節令美食仍然堅守着居民的餐桌。 歲時節令是北海民間美食集中展示的時候,春節的餐桌就是最好的展台。
扣肉
扣肉顔色紅白相間、外皮酥爛、肉質緊實、肥而不膩,一片肉夾着一片荔浦芋蒸熟後澆上肉汁,是北海婚嫁喜慶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大菜,更是過年期間北海人家家戶戶餐桌上少不了的“年菜”。扣肉,北海本地以客家人做的為首,其中合浦縣公館鎮的扣肉最為出名。
北海靠海,很多人做扣肉除了喜歡加上芋頭、香菇、木耳、梅菜、頭菜之外,也喜歡放蝦米、瑤柱、蚝豉,用海洋的饋贈襯托得這道年菜的滋味分外濃郁。
僑港大粽
兩三斤、六七斤甚至十幾斤重的粽子,六角形的,北海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僑港鎮居民過年必備的美食——大粽,地位堪比餐桌上的白切雞。大粽有綠豆豬肉、紅藍葉豬肉和芝麻豬肉等多種餡料。紅藍葉是一種可食植物,具有增色提香之效,在越南粽子以及食物中很常見。這種葉子裹着五花肉作餡,待粽子蒸熟後,葉子會變成紅色,口味獨特。
僑港大籺
大籺要用紅糖和大糯米磨成的粉蒸出來才“靓”。在老北海看來,僑港人口中的大籺,其實就是北海大籠籺,口味和外形上相差無幾。讓人不禁懷疑,這是否就是歸僑們受北海飲食文化影響而創造出的年味美食。
桂香餅
在北海過年的糕點中,制作最方便的就是桂香餅了。
以前在北海農村,烘制桂香餅的工具就是家裡煮飯的鐵鍋:先把鍋燒到一定的溫度把餅坯放進鍋裡,不停翻餅防止烘焦。最有意思的就在這翻餅的過程,一邊翻着,一邊可以看到餅皮鼓起,逐漸出現焦黃色時,鍋裡開始透出一陣陣濃郁的芝麻糖香味。
元麻籺
制作元麻籺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但據稱元麻葉有殺蟲清滞的作用,因此老一輩的北海人過年對此味總是情有獨鐘。
元麻籺的制作,事先要用一種叫做元麻的植物葉子曬幹,然後舂成海綿狀備用。到了除夕前,把海綿狀的元麻葉放在滾水中泡軟,用力擠捏,反複把海綿狀元麻葉裡的水擠捏出來。再用擠捏出來的水和入米粉和黃糖,搓成粉團後,壓成七八厘米大小扁圓狀,放進鍋裡蒸熟,元麻籺就這樣炮制出來了。
煎堆
北海的年俗中,令人記憶深刻的是那街巷裡炸煎堆、酥角的情景。
煎堆和酥角是廣東的傳統年節糕點,由于北海與廣東的淵源,過年美食中少不了粵派特色。而煎堆尤以“煎堆辘辘,金銀滿屋”之寓意成為北海最常見的賀年食品。
煎堆以糯米粉團炸起,加上芝麻而制成,裡面包有麻茸、豆沙等餡料,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軟粘連,餡料香甜可口,有團圓甜蜜之意。
菜頭糕
菜頭糕,光從這一年味美食的名字,就能捕捉到北海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菜頭,即蘿蔔,取“菜”和“财”的諧音,讨個好彩頭。春節期間的菜頭正當季,過年吃菜頭糕,更有招财進寶、新年步步高升的寓意,是北海人最愛的年味美食之一。
煎好的菜頭糕外皮酥香,内裡軟綿,蘸調配好的醋一起吃,香甜可口,老少鹹宜,常常讓人感覺吃不夠。
除了上面這些糕點,北海人最引以為傲的年味還是海味。
與山珍對應的海味,是北海人最引以為傲的年味。在北海人看來,無海味不成宴,一頓年夜飯,如果有一盤炸沙蟲作為點綴,那便是錦上添花、點睛之筆,老北海都會贊你“識吃”;倘若再有紅魚或墨魚幹焖腩肉、瑤柱娃娃菜、蝦米炒粉絲、花膠炖湯,那簡直就是北海的“滿漢全席”。
對食材分外有要求的本地人都愛在海味前加一個前綴——“船曬”,不信你在鱿魚幹、蝦米、紅魚幹等加上這一前綴,吃貨們的購買欲自然大大提升。而海味最開始走入北海人的餐桌,就是在漁民們的漁船上,海鮮捕獲後即刻在船上加工,在陽光、風、溫度和濕度的默契配合下,既保留了海産品的營養價值,又不失其最原始的風味,是靠海吃海的漁民們饋贈親朋的私藏好料。
盡管都坐标北海,海味們往往還各自帶定位,龍潭沙蟲、地角蝦米、涠洲瑤柱,而同一品種還要看個頭、成色、厚度、光澤等,内裡大有學問。在這一挑一撿,你來我往中,年味與海味相互交融,越品越濃。
本報記者 吳白桦 譚華懿 廖思宇
照片提供:馬斌 許振國 李君光
通訊員 範翔宇
執行總編 | 潘世遠
審核 | 李維維
網絡編輯 |李潇榕
校對 | 李潇榕
轉載本公衆号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