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第三回林黛玉初進榮國府見到的人

第三回林黛玉初進榮國府見到的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8 10:45:57

紅樓夢第23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豔曲警芳心》,前半部寫黛玉和寶玉同看禁書《西廂記》,是很美的一段描寫。

第三回林黛玉初進榮國府見到的人(黛玉獨自聆聽戲曲牡丹亭)1

寶黛共讀《西廂記》之後,兩人感情從兩小無猜逐漸轉變為兩情相悅,兩心相許。所以共讀《西廂記》這段可算是寶黛愛情的啟蒙。

第三回林黛玉初進榮國府見到的人(黛玉獨自聆聽戲曲牡丹亭)2

但是大師手筆就是不一樣,寶黛共同看書葬花以後,故事并沒有結束。

因賈赦生病,襲人過來,傳賈母之令派寶玉過去探望。寶玉一走,黛玉落了單,後面出現一段黛玉獨自聽戲的感悟,這才是第23回的結束。

這段黛玉聽戲的篇幅極短,不到500字。電視劇表現出來的也隻有一兩分鐘時間,很容易忽略,實際它非常重要——非得有這一段,才能回應标題《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豔曲警芳心》,所以絕不可忽視。

第三回林黛玉初進榮國府見到的人(黛玉獨自聆聽戲曲牡丹亭)3

這裡林黛玉見寶玉去了,又聽見衆姊妹也不在房,自己悶悶的正欲回房,

因為黛玉剛與寶玉共讀《西廂》裡的詞句,對她情感沖擊非常大。突然寶玉被叫走,黛玉落了單,加上衆姊妹都去探望賈赦,很有可能讓黛玉聯想到自己沒有父母,連叔伯也沒有,子然一身,所以心裡難免沉悶,也就不想留在原處,随之沿原路回去。

這裡有個移動位置的戲,但是電視劇沒有表現,黛玉基本上是原地未動。

剛走到梨香院牆角上,隻聽見牆内笛韻悠揚,歌聲婉轉。

因為昆曲要配笛子, 所以牆裡面笛 韻悠揚,歌聲婉轉。

黛玉知道是那十二個小戲子女孩正在演習戲文,心裡也明白,這樣的戲是她這個年齡和身份的女孩不能聽的。加上她也不喜戲文,所以笛聲歌聲對黛玉并沒有吸引力,完全視有若無,不以為意,隻管往前走。

第三回林黛玉初進榮國府見到的人(黛玉獨自聆聽戲曲牡丹亭)4

偶然兩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這是小戲子們排演的《牡丹亭》片段。也是《 牡丹亭》裡最美的句子, 戲文辭美, 舞台上的畫面也漂亮。

——美麗的鮮花開的非常茂盛,但隻是長在破敗的殘垣斷壁間,無人駐足欣賞花朵的嬌媚,無人留心那美豔的芳菲。

貴族小姐杜麗娘遊覽自己家的後花園,發現萬紫千紅與破井斷牆相伴,感到驚異和惋惜,表達了對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殺的歎息。

這段唱詞曆來為人所津津樂道,雅麗濃豔而不失蘊藉,情真意切,随景搖蕩,充分地展示了杜麗娘在遊園時的情緒流轉。

第三回林黛玉初進榮國府見到的人(黛玉獨自聆聽戲曲牡丹亭)5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無論其中的愛情故事還是高超的藝術表達效果,都達到了創作的最高水準。像黛玉這種悟性極高,性情很真的人,聽《牡丹亭》極容易産生共鳴。

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

同是被幽禁在深閨且有一定叛逆思想的貴族少女,黛玉和杜麗娘一樣,把一切寄托在大自然中,一花一草,鳥鳴蟲唱,都與自己的感情相溝通。杜麗娘對大自然美景的哀婉,實是對自身處境的悲歎——如花般的女孩,終将也會随着水一般迅速流轉的時間而變得蒼老。

第三回林黛玉初進榮國府見到的人(黛玉獨自聆聽戲曲牡丹亭)6

接着聽唱道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歎,心下自思道:“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隻知看戲,未必能領略這其中的趣味。”

黛玉“十分感慨”:生活在大觀園的美景中應該是一件快樂之事,但寄人籬下的滋味是那樣難熬,這麼好的歲月, 這麼美的青春, 無奈的是都将成為過眼煙雲。可謂良辰美景空自流逝。

黛玉沒聽過《牡丹亭》,和沒看過《西廂記》一樣——這些寶钗眼中的雜書,最能移人心性。黛玉卻是如癡如醉,一讀就通。

現在她又聽到了牡丹亭的曲文,戲也是一樣,不僅讓黛玉入了心,簡直是說到了黛玉的心坎兒裡,再貼合自己的心境不過,所以黛玉聽得入了迷。

她甚至後悔自己分心,耽誤了聽曲子,渴望将“牡丹亭”的唱詞一直聽下去。

第三回林黛玉初進榮國府見到的人(黛玉獨自聆聽戲曲牡丹亭)7

又側耳時,隻聽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

這是柳夢梅唱給 杜 麗娘的那段,意思是,美好的姻緣轉瞬即逝,你隻能在深閨之中對鏡自憐。總有一天,一切都會随着時間的逝去而無情地消失。

湯顯祖書寫了時代不可言明的聲音,他用這部作品與那些有着同樣處境、渴望愛情的閨閣女子“暗通款曲”,讓我們看到那些女子的至情至性。

黛玉靜靜地聽——是用心,不是用耳朵,她聽懂了,也聽明白了,書中人的癡情,好似落在她身上——黛玉和杜麗娘一樣,眼看着如花美眷在似水流年中無可奈何地消逝而去,面對這一切,黛玉卻毫無辦法。

所以,她“心動神搖”,幾乎站立不住,情緒慢慢低落下來。

能把人心底深處的真實感覺寫出來——也隻有真情,才能引發共鳴,引發回味,也才能動人。

第三回林黛玉初進榮國府見到的人(黛玉獨自聆聽戲曲牡丹亭)8

忽又想起前日見古人詩中有“水流花謝兩無情”之句,再又有詞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

因為這種共鳴,還能喚起生命裡很多的相關記憶——黛 玉 把《 牡丹亭》、《 西 廂 記》 的曲, 跟李後主的詞和唐代的詩聯結在一起, 讓人 感覺出哀悼青春的情境。

原來,從唐詩、 宋詞、 元曲 到 清代 小說 ,都是一脈相承 的。 在曹公看來, 所有 的 禁書 都有 非常 精彩 的 部分, 如果 從 禮教 的角度去看, 根本無法了解禁書的 美。 可見,《 紅樓夢》 裡有非常大膽的 對封建禮教的反叛。

這麼多相關的記憶觸發到心裡,就跟受了一次美的洗禮一樣——這就是黛玉聽《牡丹亭》唱曲以後的心理變化。

第三回林黛玉初進榮國府見到的人(黛玉獨自聆聽戲曲牡丹亭)9

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癡,眼中落淚。

從“隻管往前走”到“止住步側耳細聽”,再到站立不住,最後潸然淚下,黛玉遙聽《牡丹亭》是很有層次的,可謂井然有序——在短短不到五百字的片斷中,曹公極其精确地形象地描繪了黛玉聽曲感懷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文藝欣賞的過程,不僅寫得絲絲入扣,感人至深,還使我們窺見了這位叛逆少女的隐情。

黛玉在仔細忖度這幾句詩文之後,再也堅守不住自己那孤獨、愁悶、悲傷、渴望的情感閘門,回想自己的處境,不禁潸然淚下——她自然是想到了自己的生命,也終究會走向那一天的原因。

柳夢梅和杜麗娘的愛情不為當時的社會意識、社會勢力所容,死後才能結合。這種結合,純屬浪漫主義的幻想,在現實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聰明的黛玉不會看不到這個悲劇性的結局。當她經過“仔細忖度”,預感到自己與寶玉愛情的暗淡前景,因而不寒而栗。黛玉由此看清了生活的本質,達到“頓悟”的境界。

夢中情是真的,但現實中的殘酷阻礙也是真的。求到美滿愛情是戲劇帶給人們的希望,也是現實沖擊下希望幻滅帶給人們無限的落差與傷情。這就是隔牆排演的《牡丹亭》要完成的使命,也是标題“戲曲警芳心”的由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