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作為一種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工藝品,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愈發成熟,或者說富有創新性會更加貼切。
在不斷演變的瓷器發展史中,每一種器型都有着屬于它的曆史,或從粗制濫造到巧奪天工,或從萬人追捧到跌落神壇……然而,時至今日依然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經典造型,必定是經過了曆史的嚴格檢驗與審美的層層篩選。它們承載着千百年的文化積澱,更加熠熠生輝,以一種嶄新的姿态吸引着更多人的目光。
經典的杯型有幾十種,比如花神杯、壓手杯、羅漢杯、馬蹄杯等等。而每一種杯型都有其獨特的外形特點和美感,更重要的是,喝茶的口感,其實與杯型大有關系。
在挑選茶杯的時候,我們通常隻從它的外觀手感,還有價格上來決定值不值得買,一般是不會考慮茶杯對于茶的影響。但其實,杯子的薄與厚對品茶體驗的影響大有講究,且往下看。
假如我們設定不同厚薄的品茗杯材質、形狀、釉料及燒結溫度等因素完全相同的,那麼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杯壁越薄,越有利于表現香氣。所以,潮汕工夫茶四寶中的若琛瓯,應該是杯壁很薄的小瓷杯,一小杯烏龍茶飲下,即保證了高揚的香氣,濃郁的滋味,又不至于飲水過多,成為負擔。
杯壁較厚的茶杯,不利于表現香氣,卻有利于表現厚重的湯感,适合用來品飲普洱熟茶、黑茶等不以香氣取勝的茶品。因此,在品茗過程中,我們應結合不同的茶品,配置不同的茶杯,方能更好的表現茶湯的最佳效果。
而品茗前用開水燙杯,不論杯壁厚薄,都會有同樣的影響——高溫除了更有利于表現香氣,助益香氣的揮發外,還有助于表現茶湯的韻味。
我們常常把“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奉行為瓷器的最高準則,薄胎瓷器之所以被推崇,這其實是跟其工藝難度有關的,越薄的瓷器燒制破損率越高,成品率非常低。因此很多人誤以為越薄的瓷器越好,其實并不是這樣。
總而言之,薄胎與厚胎茶杯,各有其特點和優勢。
茶具的好與壞,并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實際的使用感覺,隻要用心發現,就能找到适合你的茶、也适合你的茶具。
讀書品茗,風雅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