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需求理論5個階段?我們做産品在分析用戶需求時候,需要将用戶需求分類或分層,在學術上形成依賴關系,确保需求的可靠性和科學性按照第一性原理,我們在此要确保我們的依賴條件是準确的、真實的,那此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滿足第一性原理的條件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依賴的第一性原理又是什麼?,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馬斯洛需求理論5個階段?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做産品在分析用戶需求時候,需要将用戶需求分類或分層,在學術上形成依賴關系,确保需求的可靠性和科學性。按照第一性原理,我們在此要确保我們的依賴條件是準确的、真實的,那此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滿足第一性原理的條件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依賴的第一性原理又是什麼?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動機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将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小注:本文隻針對現存理論做梳理和探讨,不讨論人本主義、唯物主義以及需求分類背後的學術内容,也不讨論馬斯洛需求層次和其思維體系的正确與否。
那我們先梳理下馬斯洛整個思維體系建立的曆程。
馬斯洛提出自己理論依據的來源是對靈長目動物、印第安人、自己孩子以及其它群體樣本的觀察,通過觀察他開始懷疑行為主義的很多觀點(行為主義認為人是環境塑造的産物,通過進行一定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就可以培養出想象中的人物)。許多常見的問題用當時的經典理論解釋不通,馬斯洛決定要探索出一種新的方法。
之後二戰爆發,其開始研究全球性問題,其希望人類不能隻是盯着人類的病态、弱點、陰暗面,應該去發展健康的方向,此時35歲的馬斯洛在《人類動機理論》中提出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提出,并且出現了著名的“自我實現”理念。希望人類能更多的追求創造力,發揮自己的能力,實現個人理想。
當進入一個新領域,并且研究方向、方法均不在“主流”認可的情況下,随着研究越來越深入,馬斯洛的心理長期處在孤獨、懷疑、無助、彷徨中,1946年,38歲的馬斯洛便開始體力迅速衰退,得了一種怪病,最後不得不離職休養。
此時其在兄弟開的加州任馬斯洛制桶公司挂名分公司經理,在加州一個風景優美、甯靜閑散的小山村療養,期間接觸到一些學術界精英。
1951年,馬斯洛受邀請擔任新成立的、幾乎還是一片荒蕪的布蘭代斯大學心理學系的系主任,到這裡承擔起了創建心理學科的使命。在擔任系主任期間,他對學術研究更有濃厚的興趣。1954年他的《動機與人格》完成,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奠基之作,這本書使馬斯洛在全國出了名,被公認為是50年代心理學領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1958年馬斯洛到墨西哥度假,進行自由式研究,奠定用人本主義徹底清理心理學領域的思路。
在《動機與人格》之後,馬斯洛把目光轉向了另一個心理學概念——“高峰體驗”,這也是他最著名、最有影響的研究之一。馬斯洛閱讀了大量東方宗教思想的背景材料,他認為高峰體驗人人皆有。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在管理中得到了驗證,企業界已經意識到對人的激勵應該從金錢轉移到關心員工自身上。之後“自我實現”和“高峰體驗”等成為主流公共術語。
晚年馬斯洛提出了“超個人心理學”,這一學說着重研究宗教精神和“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提出了“自我超越”理念,被稱為“Z理論”。自此,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6層理論(也有人将“自我超越”歸屬于“自我實現需求”中)。
在1970年版本的《動機與人格》新書中,首次提出另外兩個需求:求知需求和審美需求。自此馬斯洛需求層次,又添加兩層需求。
之後馬斯洛一直希望理論研究能運用到實際管理中,并為此做了很多工作,但他仍然沒有停止對心理學和管理學理論的思考,直到1970年去世時,還留下了許多有待完成的計劃。
經過對馬斯洛整個人生梳理,我們發現早期馬斯洛思維體系是5層理論:
之後随着“Z理論”的提出,可分為6層:
臨終定型,馬斯洛添加求知需求和審美需求,自此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最終定型為8層:
完整版本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多少層,各說不一,也不用争論,我們做工作,應該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維體系和完善方法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隻是一種借鑒。
況且,需求分類不止有馬斯洛進行過分類,還有很多分類方法,我們做産品不光要有人本主義理念,唯物主義也有其産品哲學參考價值的。我們的産品落在哪個層級上面,針對這個區間,再進行詳細和科學的分析,才是更合理的。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由 @ 空文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