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福州三坊七巷茶館

福州三坊七巷茶館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24 17:17:33

福州三坊七巷茶館(福州大衆茶館調查)1

梁厝藍灰厝大衆茶館人氣頗旺。福建日報記者 鄭璜 攝

一杯清茶、三兩好友、幾碟點心,消費不高卻樂趣不少,大衆茶館從今年4月底開業以來,短短數月間已成為當下福州人最寫意的休閑生活方式,吸引各個年齡段的顧客進店體驗。開在古厝、公園、社區、廣場的福州大衆茶館,正升騰起濃濃的“市井味”,并還在陸續增加中。

冠以“大衆”二字的茶館緣何魅力十足?連日來,記者走進多家大衆茶館尋找答案。

福州三坊七巷茶館(福州大衆茶館調查)2

依山傍水的黎明湖悠茶小驿。福建日報記者 吳恩兒 攝

複現老茶攤文化

21日上午,雖然連日來氣溫下降,天空中還飄着細雨,但黎明湖畔悠茶小驿依然迎來了多桌客人。

油紙傘下,竹桌椅前,點上一壺熱茶暖暖身子,配上幾樣茶點,再看着美景、話話家常,一坐就是半天。近半年來,家在附近的林先生逐漸習慣了這樣的休閑方式:“一杯四壺,最便宜的才10塊錢,加上其他茶點,每人平攤下來也就十來塊,這樣的地方哪裡找,老夥伴現在都愛在這聚會。”

“天氣不好,今天的客流算少的,平時即使工作日,160多個座位下午1點以後就基本滿座,臨湖的位置更要靠搶。”鼓樓國投大衆茶館項目負責人吳林芳看着大衆茶館從無到有,言語中滿是自豪。

茶館菜單上關于閩都文化的介紹,讓茶客關注到茶館在福州的曆史。自唐代以來,福州就是全省乃至全國的主要茶産區,飲茶之風盛行。事實上,老福州的茶攤曾是遍布全城的休閑場所,近半個世紀,因為各種原因才漸漸退出了舞台。“老福州茶攤”還在2018年被列入第五批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如今,這樣返璞歸真式的大衆茶館正在福州的公園、江(河、湖)邊、曆史文化街區等大衆消費場所湧現。黎明湖公園,正是已開業的大衆茶館中人氣最高的一家。

此前的狀況是,雖然福建茶産業發達,茶葉店衆多,但幾乎均以銷售品牌茶葉為主要目的,少數兼具茶館功能,價格卻始終不夠親民。

“2月下旬,市領導帶着有關部門負責人赴成都市考察取經,學習推廣大衆茶館等消費模式、打造具有特色吸引力的消費場景等方面的先進做法和成功經驗。”福州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福州市将借助推廣大衆茶館,打造讓老百姓真正喝得起、喝得安全、喝得放心的茶品牌和茶館消費場景。同時,以試點大衆茶館為抓手,改善提升消費模式,以點帶面促進大衆消費。

大衆茶館,重在“大衆”,特色也在“大衆”。如何确保其大衆性?

福州市為此專門印發了《福州市大衆茶館試點項目經營服務規範》,對市商務局授牌的“福州市大衆茶館試點項目”的就業準入要求、職業道德、儀容儀表、接待服務、衛生要求及經營管理等經營服務規範進行了具體明确。

西湖公園管理處副主任黃衣錦介紹,左海大衆茶館在面向社會招投标時,就對場地的經營業态及價格設置做了一定限制,目前,人均茶位費室内不超過20元/位、室外不超過10元/位。同時,大衆茶館實行考評退出機制,加強監督考評,以确保其大衆性。

福州三坊七巷茶館(福州大衆茶館調查)3

在烏山防空洞裡喝茶聊天别有一番情趣。福建日報記者 鄭璜攝

豐富新消費場景

盡管價格不高,但讓大衆茶館在品茶論藝外,具備休閑娛樂、文化交流、社會交往等多種功能,真正實現“喝得舒心”,是各大衆茶館打造的重點。

倉山梁厝藍灰厝大衆茶館,慵懶的氛圍與街區田園的閑适風格融為一體。茶館還專門設置了多個展示廳,還原“老福州”的日常生活。比如古厝的一個房間裡放置了兩張躺椅,中間是茶桌,複刻的正是牆上老照片中福州人泡完溫泉喝茶放松的場景。每逢周六,茶館還有評話演出,湊齊“老福州”泡溫泉、喝茶、聽評話“三件套”。

黃衣錦介紹,公園管理部門已着力将左海大衆茶館打造成福州特色文化宣傳平台。如定期邀請民俗專家或傳統文化藝人等到場開展閩劇、評話、福州文化攀講等表演;還計劃在拗九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期間開展“我們的節日”等宣傳活動,向省内外遊客、市民展示和推廣福州文化。

位于溫泉公園南門的石榕大衆茶館,從裝修風格到供應的産品,都顯得與其他大衆茶館有些不同。茶館空間被極具特色的石籠景觀和數棵古榕環抱,簡潔明了的色彩搭配讓人心情放松,特地保留的水池、壁挂苔藓,細節處也頗為講究。這座公園裡廢棄的排澇站,已經完全找不出曾經的破敗痕迹。

“石頭是堅硬的,榕樹則是福州本土生命力頑強的樹種,取名‘石榕’,寓意兩種不同東西的碰撞,而我們推出的茶飲,也是走中西融合的路子。”石榕大衆茶館負責人張小龍笑稱,主業是進出口貿易的自己是“半路出家的”。但這也讓他對大衆茶館的設想沒有太多受限,完全秉持開放的心态,從消費者的角度思考,他們需要怎樣的消費體驗。

溫泉公園本來就有不少歐式、現代風格的建築,如今的茶館隐身其中,并不突兀。而且公園面向的受衆中,老中青各個年齡層次都有,他們的需求注定是多樣的。因此,石榕供應的,不隻是傳統的中式工夫茶,也有新式茶飲、奶茶及各類糕點,以滿足更“大衆”的需要。

“傳統茶文化雖然曆史悠久、積澱很深,但同樣也在變化,必須适應新消費人群的消費習慣,才能赢得未來。”張小龍表示。

福州三坊七巷茶館(福州大衆茶館調查)4

各式價廉物美的茶點(資料圖片)

探索良性循環之路

然而,眼下的張小龍并不輕松。由于前期改造投入頗高,但茶館的定價卻相當親民,目前石榕大衆茶館的經營壓力頗大。

張小龍同樣堅信,雖然已有的茶館、茶樓不少,但在福建,發展大衆茶館和大衆茶文化有其生存空間,兩種業态面向的是不同消費群體,甚至是同一消費者在不同時間的不同需求,所以兩者不是競争關系,而是相互補充的。“我們在做的,是填補過去市場的一個空白。”

這也是部分大衆茶館可能需要共同面對的難題。

吳林芳介紹,黎明湖大衆茶館國慶期間營業額達到9000元每天,平時工作日在2000元左右,周末則可以達到4000元到5000元。随着客群增加、翻台率提升,悠茶小驿到9月已實現盈虧平衡,10月初開始盈利。為應對不斷增加的客流,新添置的10套桌椅已經在路上。

但這樣的成績,在鼓樓國投已投入運營的5家大衆茶館中可謂一枝獨秀。

吳林芳坦言,大衆茶館目前的定價水平,決定了其前期不太可能賺錢。“我們的目标仍是穩紮穩打,緻力于為市民提供一個市井氣息濃厚、談天說地的休閑場所。培育市民的消費習慣需要一定時間,前期肯定需要政府更多引導介入,後期則必須依托市場化運營,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才能真正做大。”

變化,已經在悄然發生。近幾個月來,黎明湖大衆茶館客流量每月環比增長30%以上,不僅吸引了原來公園中的中老年客流,古色古香的建築還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來打卡,甚至經常有網紅主播選此進行直播。

位于光明港公園的梅園大衆茶館由梅園國際大酒店負責運營。梅園國際大酒店餐飲總監伊愛弟介紹說,公園原本的特色就是彰顯閩都文化,茶館元素的加入,豐富了原有内涵。茶館場所是原有的,人員也由酒店餐飲部員工兼任,這項利潤不高,投入也不多的業務,卻實實在在提升了酒店的知名度和人流量。這樣的模式,對大衆和酒店來說,算得上雙赢。

部分由大型茶企運營的大衆茶館,則以此作為企業宣傳推介的窗口,在盈利上也沒有太多緊迫性。

根據規劃,福州力争到今年年底在全市範圍内打造一批主題鮮明、特色突出的大衆茶館。福建省商務廳也正積極推廣福州市的這一做法,鼓勵各地開展此類嘗試。

雖然有了一定的成功經驗,但吳林芳強調:“每個點情況不同,沒有一個最佳模式,我們都在探索。”

福州三坊七巷茶館(福州大衆茶館調查)5

大衆茶館也成為向省内外遊客展示和推廣福州文化的舞台。(資料圖片)

記者手記

讓大衆茶館真正紮下根來

翻閱點評網站上對大衆茶館的評價,贊美之辭衆多:“人均10元的寶藏茶館”“大衆茶館悄然興起,依姆依伯都說丫霸”“價格合理、環境很棒”……

的确,聞茶香品茶味,賞美景聊家常,親民低廉的消費,卻能夠擁有一份真正的惬意時光,這樣的地方受到大衆歡迎,一點不讓人意外。

盡管表達“甯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的俗語在福建多地都有,但大衆茶文化的缺失卻是事實。

“閩中茶品天下高。”“多彩閩茶”版圖絢麗,茶産業是福建農業發展中最具活力的産業之一,但時有曝出的“天價茶”事件,卻也嚴重損害了福建茶的品牌形象,影響到茶産業可持續發展。

如今,越來越多親民的大衆茶館的出現,不僅成為推廣本土茶葉品牌的重要窗口,也為市民和遊客了解福建茶文化、體驗福建茶趣,提供有品質、大衆化的休閑旅遊消費服務,滿足了百姓安居樂業後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願望。

嘗試初獲成功後,福州的大衆茶館必須思考如何赢得更長久的生命力,真正紮下根來。

“大衆”二字,決定了其經營模式不高的利潤率。但隻要是消費,就是一種市場行為,不管其經營主體是否背負營收壓力,最終都需要經受市場考驗。這恐怕也是試點之初,福州就鼓勵行業協會、國有企業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多元探索的原因之一。

據說,福州大衆茶館所學習的成都,僅主城區現有各類茶館2萬多家,茶館業态多樣,公園街巷都遍布着大衆休閑型茶館場所。“一市居民半茶客”,成都茶館稱得上最具四川特色、成都模樣的民俗文化,也成為外地人了解當地文化最便捷的切入口。

而福州,離這樣的目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可一蹴而就,隻能一步一個腳印。

培育消費業态需要時間,也需要實打實的扶持。福州市已确定,今年底對各個大衆茶館試點項目進行評比,實行分檔獎勵。

我們期待的大衆茶館,不僅僅是一個個精心打造的“盆景”,而且是真正融入福州人的生活,成為一道道“風景”。

福州三坊七巷茶館(福州大衆茶館調查)6

溫泉公園石榕大衆茶館裝修簡潔明了,色彩搭配讓人心情放松。福建日報記者 鄭璜 攝

相關鍊接>>>

大衆茶館的前身:老福州茶攤

“茶攤”是福州民間特有的休閑方式,與“泡溫泉”“書場聽書”并稱為福州傳統“休閑三寶”。

據現有資料所載,傳統茶攤曾經遍布福州城區的街頭巷尾,在郊區百姓居住活動較為集中的地方也有分布。其曆史可追溯至明朝甚至更早,清朝則是老福州茶攤的鼎盛時期,遍布全城的茶攤會聚着各方人士。早先是販夫走卒、三教九流的出入之地,後來也成為商賈官家會客接待、議事洽談之所。人們到茶攤聊天、攀談,暢談時事新聞、傳播小道消息。仲裁糾紛、講親說媒的,也到這裡來。

老福州茶攤文化是福州民俗文化和茉莉花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随着老一輩福州人的逐步減少,古老的休閑娛樂方式被層出不窮的新事物所替代,曾經風靡全城的老福州茶攤逐漸消失。

2009年,在已故民俗專家方炳桂先生的倡導下,“南仙茶攤”創立,每周舉辦一次民俗“講故事”或相關活動,免費向市民開放,分享民俗知識,供百姓品茗休閑,使得老福州人的這種生活記憶和習俗得以再現和傳承。2018年,“老福州茶攤”入選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記者 鄭璜)

福州三坊七巷茶館(福州大衆茶館調查)7

民俗專家在大衆茶館裡表演。(資料圖片)

福州三坊七巷茶館(福州大衆茶館調查)8

許多景色宜人的大衆茶館成為人們的打卡地。福建日報記者 鄭璜攝

來源: 福建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