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汝昌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這首詞是蘇東坡在山東密州做官的時候寫的。詞前有個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個序告訴我們,“丙辰中秋”這一夜,他賞月賞得很高興; 他又喜歡酒,以緻“歡飲達旦”,直到天明,喝得“大醉”, 因而寫下了這首詞。所以一起頭就乘着酒興,對月抒懷,向月亮發出了一連串的問題。“把酒”的“把”,是個動詞,是手裡拿着的意思。蘇東坡這時是手裡端着酒杯,一邊飲酒, 一邊問月。
第一個問題“明月幾時有”,和下面第二個問題“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意思上是連貫的,不過因為要照詞調來安排,“把酒問青天”這話必須擺在第二句,因此就把這兩個問句隔開了。“明月幾時有”,并不是問月亮到幾時才有;而是問,明月從多麼遠古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當然,蘇東坡也并不是真要計算從月亮産生以來的宇宙年代, 而是在抒發一種感想。在這裡,我們想起了唐代大詩人李白一首題目叫作《把酒問月》的詩,開頭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和蘇東坡的這兩句表達了同樣的感情,也可以說東坡的這兩句是從李白那裡脫胎來的。李白的詩随後說:“白兔搗藥秋複春,嫦娥孤栖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那意思就是說,幾乎是自有明月以來,實際上是自有人類以來,人們就會見月生情。而從古至今,每逢這樣的佳節,也就不知道曾有多少人在明月之下,當歌對酒了。我今天是在此時此地賞月,而往以前看,古人不見,明月長存;往以後看,将來的人,也正和我一樣,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太白和東坡,在才華、氣質、性情、遭際上,都有類似的地方,因此他們在對月當杯之時,就容易發生大略相同的感想。
正因為如此,東坡才接着說,是否可以像“香風引到大羅天”一樣,我也要“乘風歸去”,到月府裡去看一下呢? 那裡真不知有多麼美麗多麼有趣啊!可是他忽然又猶豫起來:到月宮去,那太高了。我在地上賞月,到夜深還有些寒意,如果到達月宮,那不知更有多麼寒冷呢!所以還是别去,就在地上歡樂歡樂吧。“勝”,應當念平聲,“不勝”, 就是禁受不住的意思。月亮裡有“瓊樓金阙”,也是出于唐代小說《酉陽雜俎》裡,東坡換上了一個“玉”字,便更能表現月亮的那種光明皎潔的境界。
但是,蘇東坡并不“甘心”,他又進而大膽地想象。從唐代以來,人們總是傳說,在月宮裡大桂花樹下,有許多素娥仙女,穿着皓衣,跨着白鳳,翩翩而舞。他想:你們在那種美妙的仙境裡起舞,和我們人間的這些凡人,因賞月光而歌舞,兩下裡比一比,不知道究竟有怎麼樣的分别?這就是這首詞上半首最後兩句的意義。應當注意的是,古文中“何似”這個詞語,一般都是把兩件事物拿來對比的意思,而不要理解為“哪裡像”的意義。天上“何似”人間,就是說若論天上,倒不知比起人間來又是如何?并不是“天上哪裡像人間”這種簡單的話語。有人以為蘇東坡在這裡是鄙棄天上,贊美人間,我認為無論從當時的詞語上講,還是從東坡的思想上講,都是不太切合的。
詞的下半首,開頭兩句“轉朱閣,低绮戶”,便換了一副筆墨,變為深婉細緻了。“轉”,古時凡寫光陰的暗暗地、緩緩地、令人不易察覺地移動前進,都用這個“轉”字。例如寫“更漏”,寫“樹影”,都說“轉”。這裡用了個“轉” 字,的确寫出了賞月之間,時光暗暗地過去的神情。接着又用了個“低”字,更見出月已平西,漸漸斜下去,沒下去了。僅僅兩個小字眼,經濟之極,卻傳神之極!而且又傳達了賞月人的心情:剛才是當歌對酒的興高采烈,漸漸地,随着夜深,豪興已經收斂,轉入到一種深沉的思緒裡面去了。“朱閣”,就是紅樓;“绮戶”,是雕镂精美的窗槅扇。這裡是說古代閨門秀女的居處。“照無眠”,隻這一筆便把皎潔的美麗的月宮仙女和想象中的人間女郎,都融合在一起了。“無眠”,寫出了女郎因心懷離别之情,對此佳節良宵,輾轉不寐,大睜着兩眼,直望到月光低得平射進绮麗的窗戶。有人以為,“無眠”是作者自己寫自己的“歡飲達旦”。我想是不對的。歡飲達旦,絕不能用“無眠”這個詞語來形容;再說作者也絕不會把他自己安插到“朱閣”、“绮戶”裡面去的。東坡用這一筆,是泛寫節日裡有的人慶幸歡樂,有的人卻對景傷情,正是古人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而作者關切的,要寫的,正是這後一種人。雖然他的原題裡曾有“兼懷子由”的話,就是說,他在寫詩時有懷念他弟弟蘇轍的含意,但是,我們在他詞裡看到的,卻不僅僅是那樣一點兄弟之情,他的思想仍是一貫闊大的,絕不是一個小小的個人的形象。由此,這才轉到他的最後一個問題:明月啊, 你心中是沒有什麼愁恨的人了吧?可是為什麼你卻總是在人們離别的時候,反而清光越發皎潔呢?難道你不能使人間沒有離别,而在親密的人們團圓的時候,再凝輝飛采,能這樣那不是更好嗎?作者在這裡,表現了他的偉大的願望,但願人間都無愁恨,所有人們都是幸福快樂的。
但是,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蘇東坡也深深知道這隻是一種空想的善良的願望罷了。自古以來,人有悲歡離合,苦樂辛酸;月有陰晴圓缺,天時不定,哪裡能有都永遠配合得盡如理想的條件呢?願望既然難以實現,那我們就隻有從對事物的認識上去解決吧。他想起了李白《把酒問月》的結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又想起古人謝莊《月賦》的名句:“美人邁兮音塵阙,隔千裡兮共明月!”于是他寫下了自己的看法:“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這意思是說,我們隻願親密的人永遠都活着,縱然不能在佳節裡得到團聚,那麼千裡雖遙,但能共同仰望這一輪明月,享受這美好的境界,也就非常滿足了。
這篇名作,寫得揮灑如意,筆如轉環,有美麗的想象,有細緻的刻畫,有豪爽的興緻,有深沉的哲理,交織為一,不單一,不膚淺,有情有味。蘇東坡的哲理,或者說他的人生觀,從我們今天看來,也許不都是正确的,但他的感情比較健康,思想比較闊大,給人的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感受還都是舒暢的。他的樂觀精神,也給讀者以安慰,以鼓舞。在古代詞人的作品裡,這樣的作品實在不多,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極為喜愛它,是有原因的。在《水浒》那樣一部描寫英雄人物的小說裡,寫到中秋,也都想到“蘇學士”這首名作, 拿來作為藝術上的配合、襯托,可見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了。
最後說明一下,我不同意把這首詞理解為蘇東坡在寫他的政治心情,寫他懷念皇帝的感情。我們并不否認古典詩歌裡常有“寄托”這一種事實,但我們也不贊成用猜謎索隐的方式去讀詩詞,例如說“天上宮阙”就是指京城、朝廷,“人間”就是指地方(山東密州)等等。那樣,會把作者的感情、思想凝固化、狹隘化起來,那樣看起來好像是在探索内容的意義,而實際上将無法真正理解作者和作品的精神世界和藝術天地。
選自中華書局出版《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講唐詩宋詞》(插圖典藏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