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白、管仲、鮑叔牙、甯戚四人在一起喝酒,酒過三分微醉後,茶至三分微熏時,已是齊國國王的姜小白突然問鮑叔牙:你為什麼不敬我酒?
看着洋洋自得的姜小白、不發一言的管仲、頻頻敬酒的甯戚,鮑叔牙忽然端起了酒杯,朗聲說道:希望已是國君的您,别忘記在莒國逃亡的時候!希望已是宰相的夷吾(管仲的字),别忘了在魯國當囚徒的時候!希望已經是大司田(農業部長)的甯大夫,别忘了在街邊喂牛的時候!總之一句話,你們别得志便猖狂!
這就是鮑叔牙,嫉惡如仇的他不論何時、不管對方是何人,隻要看見過錯,就一定要講出來。
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645年左右。當時,管仲已在齊國當了四十多年宰相,身患重病,垂垂暮老,有意将相位托給鮑叔牙,卻又深知“心懷天下,不忍微暇”的鮑叔牙,如果不更改本性,将很難勝任。所以,酒席散後,他再次向鮑叔牙提出了勸告:無土而欲富者憂,無德而欲王者危,施薄而求厚者孤。人無完人,要懂得輔時而為,控暇而任。這句話,翻譯成白話就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潔則無友。大地所以能滋養萬物,是因為其能将一切不好的東西變廢為寶,讓萬物對其産生依附甚至依賴,從而掌控萬物。
管仲的話涵意很清楚,即“君子不重則不威”,做大事者要有厚德載物之胸懷。對此,鮑叔牙自己也明白,但人性,豈是勸說就能改變的!面對管仲的勸告,鮑叔牙想起了四十多年前,他推薦管仲拜相時與姜小白的對話。
那會兒,剛當上齊國國王的姜小白,為感謝這位老師兼患難好友,幾次提出任命鮑叔牙為齊國宰相,鮑叔牙感動于自己遇到了有良心的明主,為“天下計”,也為姜小白的“江山計”,在幾度誠懇辭謝後,向小白推薦了管仲。
姜小白問:為什麼一定要用他做宰相呢?
鮑叔牙說:我與管仲相比,有五點是不如他。管仲寬厚仁慈,能安撫百姓,我苛求嚴厲,量不如他;管仲循循善誘,治理能抓住根本,我淤于細節,術不如他;管仲忠信博愛,可結于諸侯,我偏執孤傲,器不如他;管仲禮樂維新,能教人于無形,我刻闆守舊,變不如他;管仲奇謀妙策,使将士勇氣倍增,我紙上談兵,行不如他……
四人飲酒幾個月後,管仲病危,姜小白去慰問。曾經意氣風發,霸天下、嘯諸侯的壯年君臣,如今都已經歲過遲暮,相見不免悲情。
姜小白問:如果您的病情繼續惡化,我該找誰接你的班?您的摯友鮑叔牙行嗎?
管仲說:鮑子(鮑叔牙的尊稱)為人廉潔,做谏官可以,做宰相不行。能力比他低的,他不放在眼裡;有能力、肯幹事的,他又揪着人家的錯誤或弱點念念不放,結果,必然會“因吾斃而阻其進取心”。他若掌國,必定事無巨細,親力親為,上不能以長遠計國,下不能以風氣養民,不但會因為同時得罪君民而使家國大亂,他自己也會因為治國不利,而累死或氣死!
後來,一些想挑撥離間、借勢上位的小人找到鮑叔牙,說:齊王想讓您當宰相,管仲強烈反對,說您不夠格。
鮑叔牙聽完大笑不言。禮送走了這些小人後,他對家人說:管子(管仲的尊稱)是我真知己,他是在護我啊!如果我當了宰相,首先就要把這些小人殺幹淨。
又過了幾個月,管仲死了,管仲臨終前推薦的宰相也死了。姜小白找到了鮑叔牙,提出拜其為宰相,并說:仲父臨終前我提出直接拜您為相,他不同意,非說你眼裡揉不下沙子,所以不能主宰天下,我不信!
鮑叔牙聽完,可能是又勾起了對好友的思念,流着淚說:管子舉賢不舉親,不以國事報私恩,他是對的。我雖然不會以親疏恩怨薦人、用人,對人對事也沒有數不清的彎彎繞和小旮旯,但是,當宰相要總攬全局,可我總不自覺地從細處着眼,不能放手授任。并非賢良不能當宰相,實在是淨水難洗天下污啊!
鮑叔牙說得句句在理,卻沒能像當年舉薦管仲那樣,再次舉薦出适合擔任齊國宰相的人才。于是,在姜小白的堅持下,鮑叔牙在生命的最後年華,終究由大谏(指出他人的過錯,并規勸其改正的官)連升三級,于半推半就中當上了齊國宰相。
雖然當上宰相後,他極力克制自己,但裝出來的度量終究有限。心性難改的他在上任之初,便炒掉了盤據在姜小白身邊的三個小人,但這三個人非常善于鑽營,也确實有些讨人歡喜的手段,所以不久後,這三個小人又回到了姜小白身邊,鮑叔牙也因此抑郁而終。臨死前,鮑叔牙仰天長歎:難哉,管兄!
鮑叔牙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有人理解為: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這是一種無能為力、孤苦無助之後的嘶喊。
有人理解為:人生苦被強求累,是非經過不知難。
也有人引申為:一切放不下,看不開,都是因為沒看明白或沒有能力。當你真正看明白了、有能力了,便會裝得下一切,容得下所有,少了千般喧鬧,不惹萬種滄桑。(系列文章《小張說管仲》之五 來源:中華善德網)
下期提要:
有人的像牛,與世無争,隻管幹活;有的人像豬,好吃懶做,庸碌無為;有的人像鼠,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有的人像狗,上蹿下跳,不咬便叫;有的人像蛇,冷血無情,包藏禍心;有的人像烏,嘴大心直,好心壞事;有的人像鳳,高潔多才,擇木而栖。
管仲一生,任人無數,相人無數。
……
之所以看得如此透徹,是因為管仲對人性真僞有着明晰的判讀,他十分明白“反人性,不可用”的道理。所以,他才會在《管子.重令》中說:天道之數,人心之變,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
《管子》是諸子百家思想之源?丨《小張說管仲》專欄之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