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沖浪的網絡達人或許已經發現,一個新興的熱詞如今正高頻率地出現在社交媒體的評論區。
“謝謝姐妹,我的互聯網嘴替終于出現了。”
“會說話就多說點!互聯網嘴替說出了我的心聲。”
......
人們開始用“互聯網嘴替”來形容那些能夠幫助大家直接流暢地表達出相應觀點的網友。
他們對待大事小情總是願意激情開麥,用天衣無縫的話術輸出自己的态度與想法,也使得不少“啞巴網友”直言找到了救星。
一般而言,“互聯網嘴替”出現在兩種情境中:其一,當我們想要表達卻言語匮乏時,“嘴替”總是能夠直擊重點、頭頭是道;其二,當我們試圖提起一些敏感話題卻又害怕讓人尴尬時,果斷利索的“互聯網嘴替”們也能夠不顧顔面,幫我們說出那些可能會讓人難為情的話。
「一時興起的“互聯網嘴替”:
換湯不換藥的人造新詞」
在娛樂明星常年霸榜的熱搜上,我們似乎可以發現,“互聯網嘴替”已經成為了最新的凹人設利器。在不同平台輸入“嘴替”,分分鐘能發現包括但不限于“喬欣嘴替”“孫怡不愧是我的互聯網嘴替”等熱門話題。
綜藝節目中,當男嘉賓說出緩解失戀的最快方法是認識新的女生時,孫怡不留情面地利索回怼:“去哪兒認識這麼多新的女生?除非你之前就有備胎。”
當主持人問到“女生會喜歡白癡帥哥嗎?”的時候,喬欣則活潑輕快地回答道:“這麼帥,還無腦,剛好!”
(網友彙總的一些喬言喬語)
在朋友問及自己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度過之時,毛不易也一反常态、以擺爛的心态說出了“等死”兩個字。
(綜藝節目上的毛不易發言)
不難發現,成為一名“互聯網嘴替”的門檻其實并不算高。它并不要求我們在涉及一定學科門檻的話題中頭頭是道——這是專家和學者應該做的事情,其受衆範圍也往往有限。
在大家都能感同身受的家長裡短和雞毛蒜皮中,直白大膽地回應自己的愛與恨,一名“互聯網嘴替”便誕生了。
在“嘴替”還沒有成為網絡熱詞之前,說出這些内容的明星往往被冠以“人間清醒”之名,當“互聯網嘴替”成為了新的人設标簽,我們在驚訝于有人“帶上了我們的嘴”之餘,或許還有一份欣喜,來自于陌生人之間的心有靈犀。
(網友評論)
他可以是在封閉式對話中突然闖入、把握方向的第三人;可以是評論區瘋狂開麥、直擊重點的熱心網友;也可以是在節目中敢想敢說、直言不諱的流量明星。
當我們尚未組織好語言與措辭時,當我們面對互動性強的話題卻無法開口時,“互聯網嘴替”的大膽開麥确實節省了不少普通網友思考話術、敲字回應的精力與時間。
而我們對“互聯網嘴替”的追捧,則更多地來自于群體認同,以及在其觀點中對你我情緒的照顧與順應。這使得我們無需動腦與開口,就能舒出郁結之氣。
“互聯網嘴替”的出現,或許也進一步加快了我們網絡沖浪的速度。一次次的點贊獻給了這些金句頻出的陌生人,我們不必再煞費苦心、遣詞造句,将自己好不容易琢磨出的評論投入洶湧泛濫的電子海洋。
然而,在享受由“互聯網嘴替”帶來的方便之餘,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網絡失語症”的患者隊伍正在變得更加龐大,也更加透明。
「從“互聯網文學”到“互聯網嘴替”:看見網絡失語者」
閃亮登場的“互聯網嘴替”,已經早早将此前層出不窮的各類互聯網文學抛在了腦後。
無論是以漫不經心的方式秀出自己優越感的凡爾賽文學;讓話說了就像沒說一樣的廢話文學;還是試圖打破枷鎖的不被定義文學和在愛情中卑微的舔狗文學......
盡管這些互聯網文學在逐漸泛濫的過程中,已經成為了抖機靈、找樂子的産物。但創作它們的本質,還是需要網友們結合自身所思獨立造句。唯有大家一同參與進來,才能夠為互聯網文學的繁榮添磚加瓦。
(廢話文學)
然而,橫空出世的“互聯網嘴替”,卻讓我們發現,如今網絡沖浪的成本一降再降,甚至連連獨立創作的行為也不再必要——畢竟,總有熱心的“替身網友”來幫助我們思考與表達。
随意點開一條博文,面對獲得高贊的評論,我們隻需要承擔起“歌頌者”的角色。
“真是絕絕子啊!”
“怎麼又帶上了我的嘴說話!”
諸如此類的評論成為了大多數網友表達的方式。手指劃過屏幕時點出的贊,則代表了我們的态度。
(網友評論)
網絡沖浪時,比起成為參與者,我們更像是一個圍觀者。
可能是因為害怕在公共空間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與想法,也可能是因為單純地不想在輸出觀點上浪費時間,傾聽與旁觀成為了我們最普遍也最常用沖浪方式。而“互聯網嘴替”的出現,則更進一步地簡化了我們在網絡上交流的過程。
畢竟,溝通意味着雙向表達,遇到意見相左的對象也是常有的事。而選擇擁護“互聯網嘴替”,則意味着所有指向明确的觀點與發言全權由“嘴替”本人負責,不再需要點贊的你我去多做解釋。
然而,長久的沉默不僅讓渡了我們的表達權利,也使得我們在思考的過程中逐漸産生了一種慣性懶惰。
文字失語,從“懶得說”演變為了“說不出”。
在豆瓣“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小組中,有30多萬人正在嘗試通過練習擺脫自己的文字失語症。
(豆瓣“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小組)
而表達的核心訴求,其實并不是說出的内容需要多麼的精彩絕倫,也不是在自己的文字中想方設法堆砌辭藻。
我們的每一次發聲,隻是為了能夠說出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而這些表達,既不同于固定框架下的“互聯網文學”,也不同于沉溺于他人金句的“互聯網嘴替”。
「被泛化的“互聯網嘴替”:
什麼是理想化的交流?」
事實上,當“互聯網嘴替”的梗逐漸出圈,其含義也在網友的普遍應用中更加泛化。
有理有據、清醒紮心的發言不再是成為“嘴替”的條件。能将人怼出花樣來,也成為了“互聯網嘴替”的特征。
(從“嘴替”到“互怼”)
說話的藝術逐漸演變為了怼人的藝術。
我們不再要求“互聯網嘴替”們能夠頭頭是道、以理服人。同樣是順應情緒,一場直截了當的罵戰反而更加簡單粗暴,可以快速釋放積壓已久的不滿。
“嘴替俠”的出現,本是為了幫助在交流溝通中患上“文字失語症”的人。然而,越來越多以吵架、對罵為主要内容的“金句”,成為了“互聯網嘴替”們所不斷輸出的新内容。
(網友評論)
原本隻因“路見不平”而“拔刀相助”的俠義之情,在“正義”的旗号卻逐漸成為了言語暴力的“免死金牌”。
在一聲聲“怼得好啊”的喝彩中,我們得以抱團、情緒互相感染。在“嘴替俠”的英雄光環下,宣洩憤怒的行為也不再受到阻攔。參與者開始口無遮攔,圍觀者也迷失在情緒釋放的快感中,逐漸忘記了我們之所以需要“互聯網嘴替”的初心。
事實上,在一聲聲“互聯網嘴替”的誇贊中,我們看不見鍵盤背後活生生的人,取而代之的,則是那些或犀利或無厘頭的評論與觀點。
在無需遵循現實社交規則的虛拟世界,試圖讓人們跳過活生生的人,而直接去尊重由人所寫下的觀點與評論,或許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而這,也正是為何“互聯網嘴替”會從金句頻出逐漸變得“口吐芬芳”的原因。
陌生的昵稱難以赢得素昧謀面的網友的尊重,說出發洩情緒的話也再不需要多加思索。
(網友評論)
在不少“互聯網嘴替”的輸出内容中,火藥味兒越來越濃。這也讓本就稀缺的真誠溝通更加可貴。
理想的交流,或許并不要求對情緒的絕對釋放、對立場的完全認同。我們所渴求的,并不是在内容中絞盡腦汁、引經據典,也不是一言不合、怼天怼地。
表達,是為了讓自己和對方都能聽見互相的心聲。
就算“互聯網嘴替”能将我們的想法訴說得多麼天衣無縫,這終究不是我們渴望看見的表達。
而盲目地去追随“互聯網嘴替”的發言,就如同追逐一陣風。看似讓我們在點頭稱贊之餘收獲頗豐,但又會一次次在需要溝通時陷入文字失語的死循環。
當一次次真摯的發言隻能得到充斥着網絡熱梗的回應時,理想化的溝通并不成立,心與心的距離也随之拉遠。
唯有發出聲音,也包容每一種聲音,才有可能找尋到一種平衡的交流方式。
而這些聲音,可以笨拙,卻不需小心翼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