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喝茶,什麼樣的茶都可以,但是喝的最多的是日照綠茶。我是山東人,熟知日照是山東下轄的市,陸羽的《茶經》開篇第一句話就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所以一直迷惑,北方怎麼能種出好茶呢?後來查資料得知,日照綠茶是建國後試種的,當時的山東省委搞了個南茶北引的科研項目,沒想到成功了,并且還很好喝。我喝過很多種的茶,都是叫的上名的,鐵觀音,大紅袍,太平猴魁,碧螺春,正山小種等等等等。但是喝的多不等于懂的多,我對茶文化可是門外漢,隻是單純的喜歡,畢竟我國是茶的故鄉,華夏有五千多年的飲茶史,我這個二十多歲的毛頭小子能有多大的見識啊。
我是受家庭的影響才喜歡上喝茶的。據我媽媽說,當年我出生才九天,媽媽就喝茶了,吓得一家人都提心吊膽的,因為都說茶有回奶的作用,孕婦是禁喝的,不知道有沒有科學依據,反正我媽媽是沒事兒。小時候喝的也隻是綠茶,有時是花茶,因為這兩種茶葉的價格比較便宜,最為常見。相對于溫飽問題,喝茶算是額外的開支了,多數的農村家庭買二兩茶葉能喝一年,專是用來招待客人的,自己不舍得喝。作為孔孟之鄉,窮也是有窮講究的,來了客人引進堂屋坐下,先要燒水燙壺,捏點茶葉沏上,哪怕是最便宜的茶葉末也得讓水變變色啊,這就是待客之道。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能喝到各種各樣的茶了。過年回老家串門,依舊是坐定沏茶,可主家照例問一句,喜歡喝什麼茶啊,家裡有什麼什麼樣的,我也是回一句,什麼的都行,不挑。平時也沒喝過價格很高的,一般都是六七十塊錢一斤,月底喝光了,打個電話,由一個小茶行的老闆騎電動三輪送到我家的門店。他的三輪車裝了個鐵箱,和送快遞的車似的,裡面排着幾百包各種類的茶葉。後來茶老闆推薦了一種一百塊一斤的日照綠茶,泡出來的茶湯清清亮亮的,茶氣很足,所以現在一直喝這樣,算是上了個檔次。
從小養成的口味,一時是很難改變的。我至今不喜歡喝紅茶,可能是不懂得茶的種類,喝過的幾種紅茶泡出的湯都是深紅色,端起杯子感覺和喝醬油似的,雖然不排斥,但絕不主動去喝。我奶奶和姥姥卻是喜歡紅茶,她們說喝下去胃裡舒服,暖暖的。早上來到店裡,先打開飲水機,把茶壺茶碗刷幹淨了水也開了,伴着茶香開始一天的工作。這個愛好不止我一人。我所在商場的通道口有一間店,店主大姐喜歡茉莉花茶,每天早上一來到先煮一壺,濃郁的茉莉花香飄的很遠,我迎着這花香走過,頓覺神清氣爽,心情格外的好。來了客戶,不管有無購買,總是習慣給人家泡杯茶,生意不成交個朋友,也是很好的。遇到同樣愛好的會續幾次水聊一通,若是不愛喝茶的,接過去泯一口就走了,好似喝了我的茶不買東西怪不好意思的,其實不然。
對于喝茶的器物和水同樣是不講究的。我喜歡我們的傳統文化,深知在這種厚重文化的熏陶下,生活處處相互關聯影響的。比如茶,茶的采摘需要時節氣候的指導,加工依靠手工制造的工具,飲茶講究器具的材質,泉水井水雪水等對水質的遠擇,處處體現中華文化的浸潤。我家櫥櫃裡擺放着我收集的茶具,有各種造型的紫砂壺,陶瓷壺,鬥笠碗蓋碗,建盞茶葉罐等等,靜靜的擺放在玻璃後面,隻在我高興時拿出來欣賞一下,很少使用。我自己喜歡用陶瓷杯,傳統帶蓋的那種蓋杯,用着方便。在店裡天天用茶壺,防備着來人時再沏,自斟自飲也别有一番韻味。水是桶裝的礦泉水,我自己也得一星期一桶。晚上回到家,吃過晚飯必定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茶聊天,這是每天的保留項目,電熱壺燒開自來水,中号的玻璃茶壺,沖滿一壺夠倒四杯的,一家四口人正好。沒有茶台沒有茶寵也沒有精美的功夫茶具,隻喝的口齒生香,回味甘甜,便覺得是最大滿足了。
有一年去安徽遊黃山,正值清明節前一星期,趕上春茶采摘上市的好時節,把我樂壞了。走在徽州古城裡,茶莊外均立着春茶上市的牌子,有的現場炒制,很是火爆。走進謝裕大茶莊,聽聞他家的黃山毛峰最為著名,是五代相傳的制茶手藝,各種品質的茶讓人眼花缭亂,價格也是分了好幾檔,有的價高的讓人咋舌。在那玩了四天,買了一背包的茶葉,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黃山貢菊,還有徽墨歙硯,屬實讓同去的朋友笑話了一番,說我千裡迢迢的去玩,背這麼重的東西回去,值當的麼?我覺得值,自己的喜好,樂在其中嘛。
我是愛喝茶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