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禮記原文及翻譯注解

禮記原文及翻譯注解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30 15:23:01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于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書中内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

禮記原文及翻譯注解(禮記原文譯文六)1

文王世子

【原文】

文王之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于寝門外,問内豎①之禦者②曰:“今日安否何如?”内豎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節③,則内豎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王季複膳,然後亦複初。食上,必在④視寒暖之節;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⑤!”應曰:“諾。”然後退。武王帥而行之,不敢有加⑥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脫冠帶而養。文王一飯,亦一飯;文王再飯,亦再飯。旬有二日乃間⑦。

【注釋】

①内豎:宮内小臣,負責内外信息的上傳下達。

②禦者:值日者,值班者。

③節:指飲食起居。

④在:察。

⑤末有原:末,勿,毋。原,再。指把剩飯再次進上。

⑥加:增益。意謂文王對王季的孝養已經達到盡善盡美,無以複加。

⑦間:痊愈。

【翻譯】

文王做太子時,每天給他父王王季請安三次。等到雞叫第一聲的時候就穿好了衣服,來到父親寝宮外,向值班的内豎問道:“父王今天可一切安好?”内豎回答。“一切安好。”聽到這樣的回答,文王臉露喜色。第二次是中午,第三次是傍晚,請安的禮儀都是一樣的。王季如果身體抱恙,内豎就會向文王禀告,太子聽後滿臉憂愁,甚至連走路都邁不開步子了。等到王季身體好轉,一切正常,太子這才放心。王季的每頓膳食文王都要檢查飯菜的冷熱;每頓飯撤下去的時候,文王都會過問剩餘多少。同時交待掌廚的官員:“剩下的膳食不用再端上去。”聽到對方回答“是”,文王才放心地離開。武王做太子時以文王的行為作榜樣,不敢有一點走樣。文王如果身體欠佳,武王就會衣不解帶地守在身邊。文王吃飯少,武王也就吃飯少;文王吃飯增多,武王也就随着增多。這樣持續了二十多天,文王的病也漸漸好轉。

【原文】

文王謂武王曰:“女何夢矣?”武王對曰:“夢帝與我九齡。”文王曰:“女以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國焉,君王其終撫①諸?”文王曰:“非也。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我百爾九十,吾與爾三焉。”文王九十七而終,武王九十三而終;成王幼,不能莅阼②,周公相,踐阼③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道也;成王有過,則撻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

【注釋】

①撫:占有。

②莅阼:臨視阼階。即天子即位。特指履行天子職務。

③踐阼:天子即位,皇帝登基。此指周公暫攝王位,代行天子職務。

【翻譯】

文王問武王道:“你有夢到過什麼嗎?”武王答道:“我夢見天帝給我九齡。”文王說:“你覺得這麼夢是有什麼暗示呢?”武王說:“如今九國和西方還沒有歸順,您最後是想統一它們吧。”文王說:“你領會錯了。古時将年也稱作齡,齒也是齡。我有一百壽限,你有九十壽限,我将我的三年的壽限給你。”于是,文王活到九十七歲才死,而武王活到九十三歲才死。成王年少,不能登上王位處理政務,由周公在一旁輔佐,代行天子職權。周公将當時教育太子的那套搬了出來,要求自己的兒子伯禽在陪伴成王時首先做到,目的就是要讓成王懂得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如果成王有什麼地方沒有做到,周公就痛打伯禽,讓成王明白怎麼樣做個太子。

【原文】

凡學①世子及學士,必時。春夏學幹戈,秋冬學羽(yuè)②,皆于東序。小樂正學幹,大胥贊之;師學戈,師丞贊之。胥鼓南。春誦夏弦,大師诏之;瞽宗秋學禮,執禮者诏之;冬讀書,典書者诏之。禮在瞽宗,書在上庠。凡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诏之于東序。大樂正學舞幹戚,語說,命乞言,皆大樂正授數,大司成論說在東序。凡侍坐于大司成者,遠近間三席,可以問,終則負牆。列事未盡,不問。

【注釋】

①學:同“教”,教導。本節之“學”皆同此。

②龠(yuè):古代樂器,形狀像笛。

【翻譯】

隻要是教育太子及太學生,一定要因時制宜。春夏秋冬兩季在東序分别教授手執幹戈的武舞,手執羽的文舞,小樂正負責教執幹舞,大胥在一旁協助;師負責教執戈舞,師丞幫助他。旄人負責教南夷之樂,大胥則在旁擊鼓為節。

春季誦讀詩章,夏季練習為詩章譜曲,由太師來教授。秋冬在瞽宗學禮,由主管禮的官員來教。冬季讀《尚書》,由精通《尚書》的官員來教。教禮是在瞽宗,教《書》是在上庠。凡是祭祀、養老乞言和合語的禮節,都由小樂正在東序教太子及太學生。大樂正教他們手執幹戚的武舞。合語、養老乞言的禮節,都由大樂正傳授其義理,由大司成評說,地點也在東序。在大司成身邊陪坐,與其之間要有三席之遠。可以向大司成發問,問完之後再退回到靠牆之處。在大司成還未說完話之前,不可發問。

【原文】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内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于中,發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溫文。立大傅、少傅以養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後;入則有保,出則有師,是以教育而德成也。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記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①。設四輔②及三公③。不必備,唯其人。”語使能也。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國治。”君之謂也。

【注釋】

①疑丞:疑和丞皆是輔佐太子的官号。疑,可能是負責解答太子疑問之官。丞,可能是負責記錄太子言行的官。

②四輔:指輔佐太子的師、保、疑、丞。

③三公:輔佐天子的太師、太保、太傅。

【翻譯】

夏商周三代君主在教育太子的時候,都會用禮樂。因為樂可以陶冶情操;禮可以規範外表。禮樂可以相互滲透,直至于内心,流露于外,其結果就能使太子順利成長,養成德行兼備而又溫文爾雅的氣質。設立太傅、少傅來培養太子,其目的就是讓他明白如何對待父子、君臣間的關系。把父子、君臣之道說清楚并且以身作則,這是太傅的責任,少傅的責任就是将太傅所描述的傳授分析于太子,讓其能夠充分領會。太傅、少傅、師、保,他們每時每刻都會陪伴在太子左右,因此他們所傳授的内容天子都可以領會,而太子的美德也就容易培養成功。老師的責任在于将古人的事迹講述于天子,并且為其分析事情的利弊、得失,讓太子明白擇善而從之的道理。保的責任,是謹言慎行,以身作則,以此來影響太子,使太子的言行都能夠合乎禮儀的規範。古《記》上說:虞夏商周四代,太子有師、保、疑、丞作為輔佐。設立四輔及三公之官,不一定全套都設,有合适的人選擇設,否則就不設,甯缺毋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設立官職必須要任用賢能的人。君子說:“太子的德行十分重要,太子的品德養成了,負責教育太子的師保也會受到他人的敬重;師保受到他人的敬重,則百官正直;百官正直,就會國家大治。這是指太子有朝一日為君而言的。”

【原文】

仲尼曰:“昔者周公攝政,踐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為之。’況于其身①以善其君乎!周公優為之。”是故知為人子,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後能使人。成王幼,不能莅阼,以為世子,則無為也,是故抗世子法于伯禽,使之與成王居,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義也。

【注釋】

①于其身:變通一下他的身份。于,通“迂”,曲折,委曲。

【翻譯】

仲尼說:“之前周公代替成王處理政務,治理天下,将教育太子的一套搬出來,要求自己的兒子伯禽在陪伴成王的時候也要做到這一點,為了讓成王養成良好的行為品德。聽人說:‘作為臣子,倘若可以為君王帶來好處,就算是犧牲自己也是值得的。’更何況隻是稍微改變一下身份就能讓君王得到好處呢?這樣做周公是很樂意的。”因此,懂得怎樣為人子,後才能為人父;懂得了如何為人臣,後才能為人君;懂得了如何服侍他人,然後才能使喚他人。成王因年幼,尚未即位,将其作為太子培養,這是不合乎禮法的。所以周公才把教育太子的一套規定搬了出來,要求自己的兒子伯禽也要遵守,為了使得成王懂得父子、君臣、長幼的道理,就讓伯禽整天和成王在一起。

禮運

【原文】

昔者仲尼與于蠟(zhà)①賓,事畢,出遊于觀(guàn)②之上,喟(kuì)然③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④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⑤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⑥。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注釋】

①蠟(zhà):年末之時進行的隆重的祭祀活動,又叫蠟祭。

②觀(guàn):指的是古代在宗廟門外的小樓。

③喟(kuì)然:深深地感歎。

④逮:趕上。

⑤矜:同“鳏”,老而無妻的人。

⑥歸:女子出嫁。

【翻譯】

從前在魯國孔子參加蠟祭。蠟祭結束之後,他出來在宗廟門外的樓台上遊覽,不禁一聲長歎。孔子感歎現如今的魯國。言偃在他身邊問道:“夫子為何長歎?”孔子回答說:“大道實行的時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當政的時代,我孔丘都沒能趕上,我心之所向之。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選取賢能的人和有能力的人來治理國家,人與人之間言而有信,和睦相處。因此人們不隻将自己的親人看作親人,不僅僅将自己女兒當作女兒,讓老年人可以頤養天年,使壯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讓年幼的人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各盡自己的職分,女子都有自己的丈夫。人們不願将财物花費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但是也并非要藏在自己家中。人們擔心無處使,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所以,陰謀詭計被抑制而無法實現,燒殺搶掠的事情也不會發生,因此住宅的大門無須關閉。這樣的社會就叫大同世界。”

【原文】

“今大道既隐①,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②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③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④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⑤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⑥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⑦者去⑧,衆以為殃。是謂小康。”

【注釋】

①隐:退去、消散之意。

②世及:古代傳位的兩種主要方式,分别指父傳子和兄傳弟。

③用是:由此。

④選:表現出色、能成就大事之人。

⑤著:表現出來,展露。

⑥刑:範式,優秀。

⑦勢:擔負職務。

⑧去:辭去,驅逐。

【翻譯】

“如今大道已經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産。人們隻将自己的親人當親人,自己的女兒當女兒,财産和勞力都是私有的。天子諸侯的權力成了世襲,而且成為名正言順的禮法,修建城郭溝池作為堅固的防守。制定禮儀作為綱紀,用來确定君臣關系,使父子關系淳厚,使兄弟關系和睦,讓夫妻間關系和睦,确立了各種制度,劃分田地和住宅,敬重有勇有謀的人,為自己建功立業。因此,詭計悄然而生,戰争也因此而爆發。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因此成為最傑出的三代人物。這代君王,沒有人是不嚴格奉行禮制的。他們彰顯禮制的内涵,用此來考察人與人之間的誠信,揭露過失,以此來樹立禮讓的典範,為百姓昭示禮法的儀軌。如果有越軌的反常行為,有權勢者也要斥退,百姓也會将其看作禍害。這樣的社會就叫小康社會。”

【原文】

言偃複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chuán)①死?’是故夫禮,必本于天,殽②于地,列③于鬼神,達④于喪祭射禦、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注釋】

①遄(chuán):立即、馬上的意思。

②殽:與“效”同,仿效的意思。

③列:使動用法,使……有順序的意思。

④達:表現、顯現。

【翻譯】

言偃又問道:“禮真的就如此重要嗎?”孔子說:“禮,是先王用來遵循天的旨意,用來治理人間萬象的,因此失去它就會死亡,得到它就可以生存下來。《詩經》上說:‘你看那老鼠還有個形體,做人怎能無禮。如果做人連基本的禮都沒有,還不如馬上去死!’所以,禮這個東西,一定是源出于天,效法于地,參驗于神靈,貫徹于葬禮、祭禮、射禮、鄉飲酒禮、冠禮、婚禮、觐禮、聘禮之中。所以聖人用禮來昭示天下,因此天下才能夠步入正軌。”

禮記原文及翻譯注解(禮記原文譯文六)2

【原文】

言偃複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①,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②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③,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④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⑤,尊而抔飲,蒉桴而土鼓,猶若可以緻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臯,某複!’然後飯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皆從其初。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⑥。未有火化⑦,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範⑧金合土,以為台榭宮室牖(yǒu)⑨戶。以炮以燔(fán),以亨以炙⑩,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

【注釋】

①杞:古代的國家名,是夏禹的後代所建。

②《夏時》:夏代通用的曆法書。

③宋:古代的國家名,是商湯的後代所建。

④《坤乾》:古代占蔔算卦的書,主要依托陰陽理論來進行推算。

⑤捭豚:捭,與“擘”通假。豚,指所有的獸肉。

⑥橧巢:用薪柴搭建成的巢室。

⑦火化:在古代指用火燒食物吃。

⑧範:制造器物時所用的模具。

⑨牖(yǒu):指家中的窗戶。

⑩以炮以燔(fán),以亨以炙:炮,用土将生食包裹起來進行烘烤。燔:燒制成熟食。亨:與“烹”同,煮熟之意。炙:烤制之意。

【翻譯】

言偃又問道:“夫子把禮說的這樣重要,還可以說的再詳細一點嗎?”孔子說:“我之前為了研究夏代的禮,還特意跑到杞國作了考察,但是由于年代久遠,留下值得參考的文獻很少,隻找到一本《夏時》。我還為了研究殷代的禮,也跑去宋國考察了一番,也沒留下多少文獻,最後隻找到一本《坤乾》。我就依據這兩本書和你們談談吧。在古代,禮最開始産生于飲食,在那時人們還未發明陶器,将谷物、小豬都是放在石頭上焙烤的,挖個小坑當酒杯,喝的時候雙手捧上,用土抟成的鼓槌,壘個小土台子就當鼓,他們覺得這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神靈的敬意,好像也是可以的。這就有了最開始的祭禮。到他們死時,其家屬就上到屋頂向北方高喊:‘喂!親人某某你回來吧!’招過魂就将生稻生米含在死者口中,等到送葬那天,将熟食用草葉包着當作祭品送他上路。就這樣向天上招魂,在地下埋葬,肉體人之于地,靈魂升之于天。因此人死後頭都是朝北的,北向是陰;活人都面向南,南方是陽。古代傳下來的這些禮儀現如今依舊在實行。在上古先王之時,沒有建築宮室,冬天就住在土壘的洞穴裡,夏天就住在棍棒搭成的巢窠裡;那是還沒有意識要将食物煮熟,生吃草木之實和鳥獸之肉,喝鳥獸的血,将肉和毛一并吞下;那是還不知道麻絲可以織成衣服,就将鳥的羽毛、野獸皮當衣服。後來有聖人出世,才懂得火的種種作用,于是用模型鑄造金屬器皿,和合泥土燒制磚瓦,用來建造台榭宮室門窗;又用火來焙、來燒、來煮、來烤,釀造甜酒和醋漿。又利用絲麻,織成布帛,用來供養活人,料理死者,用來祭祀神靈。以上的所以這些,都是繼承了上古時期的做法。”

【原文】

“故玄酒在室,醴醆(zhǎn)①在戶,粢醍②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與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③。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然後退而合亨④,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笾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禮之大成也。”

【注釋】

①醴醆(zhǎn):指的是除去殘渣的甜酒和盛在盞中的蔥白色的酒。

②粢醍:指的是一種淺紅色的酒。澄酒:指的是帶有殘渣的赤紅色稍清的酒。

③燔炙:指的是将肉烤制鹹肉幹。

④合亨:之前的制作過程并未将食物完全做熟,所以要再加烹制。

【翻譯】

因為重視上古的習見習聞,因此在祭祀時将酒擺在室内,在門的旁邊擺上醴和醆,堂上擺上粢醍,堂下擺上澄酒,同時要陳列犧牲,備齊鼎俎,安排各種樂器,精心拟制飨神之詞和神佑之詞,以此來迎接祖宗和神的到來。通過祭祀中彰顯出的各種禮儀,或體現君臣間關系的規範,或體現父子間情感的加深,或體現兄弟間的和睦,或體現上下均可得到神的恩惠,或表示夫婦各有自己應處的地位。

這樣的祭祀就叫承受上天的賜福。拟定祝詞中的種種美稱,設置玄酒以祭神,先将牲的血毛獻進,再将生肉載于俎上進獻,再将半生不熟的排骨肉獻上。主人主婦親踐蒲席,用粗布蒙上酒樽,身穿祭服,獻過醴酒、醆酒、烤肉、烤肝。君主與王後交替向神進獻,使祖宗的靈魂感到快慰,這就叫子孫的精神和祖先的靈魂在冥冥之中相會。祭祀進行到向今人獻食時,就把方才獻神的生肉、半生不熟的肉放在镬裡合煮,一直到煮熟為止,将犬豕牛羊不同的部位區分出來後放在應該放的容器裡,以此來招待來賓和兄弟。祝詞也要表達出對神的敬意,神的保佑之詞也充溢着對子孫的愛護之心,這就叫大吉大利。這些就是禮儀的一些基本情況。”

【原文】

“故聖人乃①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②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義,明于其利,達于其患,然後能為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③、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④睦,謂之人利,争奪相殺,謂之人患。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争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⑤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注釋】

①耐:能。

②意:通“臆”,随意猜測。

③弟:通“悌”,敬愛、順從兄長。

④修:提倡。

⑤大端:最基本的表現征兆,主要内容。

【翻譯】

“因此聖人能夠讓全天下好像是一家人,全天下的百姓就像是一個人,并不是僅僅隻依靠主觀臆想,而是憑着了解人情,洞曉人義,明白人利,熟知人患,之後才可以做到。什麼叫作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種不學就會的感情就是人情。人義是什麼?父親慈愛,兒子孝敬,兄長友愛,幼弟恭順,丈夫守義,妻子聽從,長者惠下,幼者順上,君主仁慈,臣子忠誠十種關系稱為人義。講誠信,維持和睦,這叫作人利。你争我搶,自相殘殺,這叫作人患。聖人要想疏導人的七情,維護十種人際關系準則,崇尚謙讓,避免争奪,除了禮以外沒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了。飲食男女這是人最大的欲望。死亡貧苦,是人的最大厭惡所在。這兩件事是人們日夜思考的大事。每個人都将自己的心思藏在心裡,深不可測。美好或醜惡的念頭都深藏在心,從表面上根本看不不出來,想要弄明白,除了禮以外沒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了。”

禮記原文及翻譯注解(禮記原文譯文六)3

【原文】

“故聖人作則①,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②,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③,人情以為田④,四靈以為畜。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也。以陰陽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時為柄,故事可勸也。以日星為紀,故事可列也。月以為量,故功有藝也。鬼神以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為質,故事可複也。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⑤也。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⑥也。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⑦也。”

【注釋】

①則:法則、制度。

②徒:同伴、伴侶。

③器:工具。

④田:指治理對象。

⑤考:成。

⑥奧:主體。

⑦由:由來。

【翻譯】

“所以聖人制定法則,取法一定要天地為根本,取法陰陽以為大端,取法四時以為關鍵,取法日月星辰以為綱紀,取法月之圓缺以為區分,取法大地以山川為徒屬,取法五行以為主體,将禮儀作為耕地的農具,将人情作為田地,這些如果能夠做到,四靈,也成家畜。因為以天地為根本,因此可以包羅萬物;以陰陽為大端,因此可以察覺人情;以四時為關鍵,所以農時不失,事情可以輕易地成功;以日星為綱紀,因此可以很方便安排做事情的順序;以月之圓缺為區限,每個月無論幹什麼事情都井井有條;以山川為徒屬,所以人人皆有職守;以五行為主體,所以事事皆可終而複始;把禮義作為工具,每件事情都可以成功辦成;把人情當作田地,所以聖人就是田地的主人;把四靈作為家畜,所以飲食有所取材。”

【原文】

“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故龍以為畜,故魚鲔不淰(shěn)①。鳳以為畜,故鳥不獝(xù)②。麟以為畜,故獸不狘(xuè)③。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故先王秉蓍(shī)④龜,列祭祀,瘗(yì)⑤缯(zēng)⑥,宣祝嘏辭說,設制度,故國有禮,官有禦,事有職,禮有序。”

【注釋】

①淰(shěn):魚驚走的意思。

②獝(xù):鳥驚飛的意思。

③狘(xuè):獸驚走的意思。

④蓍(shī):用來占蔔的草。

⑤瘗(yì):掩埋的意思。

⑥缯(zēng):絲織品的總稱。

【翻譯】

“何為四靈?麟、鳳、龜、龍,是四類動物之王稱為四靈。因此,龍如果成為家畜,這樣的話鱗族部下就會随之而來;鳳如果成為家畜,羽族部下也會随之而來;龜如果成為家畜,這樣可用以占蔔,就可以預先察知人情。所以先王秉持蓍草和龜甲,安排祭祀,瘗缯(掩埋絲帛,祭地禮)降神,宣讀祝詞和嘏詞,制定各種制度。于是百姓都彬彬有禮,百官都各自治理自己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是有章法的,凡所行禮,皆有次序。”

【原文】

“故先王患禮之不達于下也。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國,所以列地利也;祖廟,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①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後史,蔔筮瞽(gǔ)②侑(yòu)③,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故禮行于郊,而百神受職焉;禮行于社,而百貨可極焉;禮行于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于五祀,而正法則焉。故自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義之修而禮之藏④也。”

【注釋】

①傧:接待、招待。

②瞽(gǔ):樂師。

③侑(yòu):勸人酒食。這裡特指飲食的時候陪侍的人。

④藏:歸宿,寄托。

【翻譯】

“先王擔心禮教不能普及于下民,所以祭上帝于南郊,以此表明天的地方是至高無上的;又祭土神于國内,借以昭示大地為人類生活提供各種便利;在廟中祭祖,以這樣的方式昭告百姓間應該相親相愛;又祭祀山川,以這樣的方式昭告對待神靈要心懷敬意;舉行五祀之祭,以這樣的方式昭示各種制度來源于此。所以,天子在宗廟中有宗祝在一旁協助;朝堂之上有三公輔佐;在太學中三老提出建議;在天子的身邊,前有掌理神事的巫,後有負責記錄言行的史,負責占蔔、奏樂、規谏的官員,在天子兩側,天子在正中間,心無旁骛,隻需恪守至正之道就行了。因此,在南郊舉行祭天儀式,天上的衆神就會各司其職;祭地于國,地上各種資源都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在廟中祭祖,孝慈之道就會得到推行;舉行五祀之祭,各種法則制度就會得到遵守。這樣看來,祭天、祭地、祭祖、祭山川、祭五祀,都是用禮彰顯其内涵的。”

禮記原文及翻譯注解(禮記原文譯文六)4

【原文】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勢①也。故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糵(niè)②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聖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聖王之田③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④之,本仁以聚⑤之,播樂以安之。”

【注釋】

①大窦:最基本的情理。

②糵(niè):釀酒制醬發酵時候用的曲。

③田:操作的場所。

④耨:除草。

⑤聚:團結、聯合,收獲。

【翻譯】

“所以說,禮這樣的東西,對于做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人們用禮來講究信用,維持和睦,人與人之間好的就像筋骨相連似的。人們把禮作為養生送死和敬事神靈的頭等大事,把禮作為貫徹天理、理順人情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聖人看來禮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凡是國破家亡聲敗名裂的人,定是他将禮抛棄了,才會淪落至此。因此,禮對于人來說,就好像是準備要釀酒時用的曲,君子德厚,酒釀的也會甘醇,小人德薄,釀的酒味道就會平淡無味。所以聖王牢持禮、義這兩件工具,用來治理人情。舉例來說,人情就像是田地,聖王就像是地主,聖王用禮來耕耘,用陳說義理當作下種,用講解教導當作除草,用施行仁愛當作收獲,用備樂置酒當作農夫的犒勞。”

【原文】

“故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聖王所以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①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兇饑妖孽之疾。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②,河出馬圖,鳳皇麒麟,皆在郊棷。龜龍在宮沼,其餘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也。則是無故,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故此順之實也。”

【注釋】

①渚:水中小洲。

②器車:這裡指制造車輛所用的材料。

【翻譯】

“講究區别是禮最大的特點,該有的禮數不能少,但是也不會增加,這樣才能維系人情,和合上下而各安其位。聖王因此順應天時、地利、人情來制定禮儀,不使慣于山居者徙居水旁,不使慣于居住河洲者遷居平原,如此一來百姓才會安居樂業。使用水、火、金、木和飲食,都要因時制宜。男婚女嫁,應當及時;爵位的升遷應該依照德行。使用百姓要趁農閑,不奪農時,這樣就沒有旱災蟲災,也沒有兇荒妖孽作祟。這就造成天不吝惜其道,地不吝惜其寶,人不吝惜其情的太平盛世。于是天降甘露,地湧甘泉,器皿和車輛出現在山中,大河中出現龍馬負圖,鳳凰、麒麟、神龜、蛟龍四靈畢至,養在宮中的水池或者栖息在城外的沼澤之中,至于尾随四靈而來的其他鳥獸更是遍地做巢,和人類和諧相處,人們随時随地都可以看見它們産的卵,伸手就可以觸摸到。這沒有其他原因,隻不過先王可以用禮将天理人情加以制度化,再通過誠信來達到順應天理,其順應的結果就是達到太平盛世。”

禮記原文及翻譯注解(禮記原文譯文六)5

喜歡的話請轉發點關注!

免責聲明:文章素材和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同時文章僅代表本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