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然間在媒體上看到這樣一張截圖,有人發了這樣一條微博,錄内容如下:
看到女兒初二的語文課本,人教版八年級上冊,p126,肺都要氣炸了。“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樣的句子要求學生反複誦讀,注釋和課後的練習題也沒有引導學生反思,沒有讨論這段話的問題。這是打算把中國的未來向何處引導?這是打算如何荼毒少年?......
微博中的一處明顯表述錯誤,其中所說的人教版,實際應為統編版。因為現在中小學的語文、曆史、政治三種課本都由教育部組織人馬統一編寫,簡稱統編版。
這位初二女生的爸爸對女兒是何等的關愛,其愛女之心切,令人感動。但他因為愛女兒而對女兒正在使用的語文課文進行了否定,對課本的編審進行了謾罵和攻擊,往輕裡說,這位爸爸太不理智,往重裡說,這叫粗魯,叫無知!
我完全認可這位爸爸的本意,他是出于對女兒的關心才發表這一言論的;我完全不贊同這位爸爸發表的這一觀點,因為他僅僅是掃了一眼“無違夫子”“以順為正”的“妾婦之道”這幾處敏感的表述,然後望文生義,自以為是,根本就沒有搞懂孟子這麼說的真正用意和所指!簡單地說就是,這位爸爸完全誤解了課文中這幾句話的意思,是簡單魯莽的望文生義和斷章取義,讓這位爸爸惹了笑話!
我們在樹立或提出正面主張之前,往往有必要對錯誤觀點進行批判和否定,這是議論說理類文章中常用的手法。要批判和否定錯誤言論,就有必要先引用這些言論。如果讀者有浮躁粗魯的毛病,不能靜下心來仔細關注當時的語言環境,不能認準作者的真正意圖,而是隻盯着個别詞語或句子,把作者本來引用的錯誤言論當成了作者本人的言論,這就極容易犯下“望文生義”或“斷章取義”的錯誤!
“無違夫子”“以順為正”的“妾婦之道”,大意是,不要違背你的丈夫,而要順從,這才是為婦之道。這裡強調的是婦人對丈夫的順從。古時婦人有妻妾之分,妻的地位高于妾。妾即小老婆。妾低下卑微的地位,決定了其在對待丈夫的态度上有奴顔婢膝的成分,惹惱了丈夫的話,後果很嚴重。“無違夫子”“以順為正”的“妾婦之道”,指的正是傳統意義上妾對丈夫的态度和做法,即:做老婆的婦人不要違背丈夫,而是順從丈夫,這才是妾婦之道。
在課文中,孟子引用了這種“妾婦之道”,并不等于說孟子就認可甚至贊成這種“妾婦之道”,相反,孟子對這種“妾婦之道”是很不以為然的,是極看不起的。那時候的妻道猶如臣道,當大臣的要順從君主,當老婆的要順從丈夫,但正義的大臣敢于進谏,而不是一味地順從;正義的妻子也應當隻順從丈夫正确的一面,應該進谏時還是應當進谏。不論丈夫對錯,隻管一味順從,怎麼能是好人?孟子引述這種可笑的“妾婦之道”,就是為了批駁反面靶子,從而進一步提出自己對“君子之道”的正面論述——通過對比論證,鮮明地提出自己對“君子之道”的主張!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就是孟子要論的君子之道。文中的“不能淫”、“不能移”和“不能屈”,說的就是君子甯死不屈的韌性和對正道的堅守!
退一步講,不管三七二十一,隻管一味主張“順從”,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做個“順民”,這怎麼能是“亞聖”孟子的主張呢?古代的聖人,自有其偉大超人之處。
這是個浮躁的世界,能靜下心來把某篇文章讀完的人已經很了不起了,能靜下心來把某部書完整讀完的人更了不起!因為一葉障目,而指鹿為馬,見駱駝就說是馬腫背,這樣的笑話還少嗎?斷章取義,不但得不到文章的真谛,反而極容易誤入歧途,鬧出不必要的笑話!質疑和挑戰權威當然是每位讀者的權利,但質疑和挑戰前,最好還是先确認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經研究了全文,是不是有理有據!
#這才是國風#
#教育微頭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