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中的處世法則

道德經中的處世法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5 16:30:25

道德經中的處世法則(道德經批判似是而非的)1

  • 作者舒生,一直在跋涉的碼字工,好讀文哲經典,平時讀柏拉圖和王陽明較多,推崇理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流傳甚廣的名言。

前面三句相對好理解,學界普遍翻譯為“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基本沒有争議。

至于“道法自然”,如果“法”字延續前面的邏輯,可以翻譯成“道”取法于自然。但這種翻譯在《道德經》中存在明顯的矛盾。“道”在《道德經》中是一切有形無形的主宰,是宇宙萬物中最高的存在。如果翻譯成“取法”,我們會問:既然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明沒有比“道”更高的東西了,怎麼又突然說“道”取法于自然呢?向誰“取法”,就是承認誰在我們取法的方面高于我們。所以,翻譯成“取法”就自相矛盾了。這進而說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斷言看似高明,實則難以自圓其說。

如果“道法自然”中的“法”不是“取法”的意思,那是什麼呢?學者陳鼓認為是“道自己如此”,可是,為什麼會是“道”自己如此呢?這是說“道”就是本來的樣子嗎?這樣的話,“法”字就應理解成“即是,就是,等同”的意思。但是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層層遞進的形式邏輯來看,這句話就相當于同意反複,加上有畫蛇添足之虞。

漢代的《河上公章句》認為“道法自然”就是“道性自然”,“更無所法”。這種解釋似乎更合理些。将“法”等同于“性”,可以得出自然是“道”的性格、狀态的意思,如此,“道法自然”就可以翻譯成“道本性自然”。這是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老子》一書中學者湯漳平、王朝華結合衆家考據得出的翻譯,也是我比較信服的翻譯。這樣來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意思完整意思就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本性自然”。

這個翻譯精妙之處在于“道本性自然”不再遵循前面的形式邏輯,而是進一步幫助我們把握原本非常抽象的“道”。根據經驗,我們很容易就能從對大自然的自然狀态的理解,類比到最高意義上的抽象的自然狀态。

但是,縱然如此,我們依然可以發現,整句話是斷言式的認知,其中的等級觀念不言而喻:人低于地,地低于天,天低于道。通常的讀經方法是各種考證。如果解釋不通,那隻能是我們理解錯了,或還沒有理解到位。但現在我們批判性地閱讀經典,就要追問了。

人的存在為何低于地?地的存在又為何低于天?天地如果是指物理世界,那麼二者就沒有高下之分,是兩個相同屬性的平等概念。如果天、地指的是一種抽象的等級關系,那麼這種抽象的依據是什麼?最高存在的道為什麼要讓天高于地?除了我們血肉凡軀擡頭望天、低頭看地的經驗外,我們如何知道天高于地?如果我們僅憑自身經驗認定天高于地,那我們登上月球、火星,或者置身宇宙别的地方,我們關于“天”“地”的日常概念也就不會成立了。而在多維空間中,哪裡還有天地之别呢?

道德經中的處世法則(道德經批判似是而非的)2

再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可能經不起理性思考。

人确實是萬物中的一部分,但人有自由意志。人發展到今天,不是像豬牛羊一樣遵循自然之道,而是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

動物餓了就要吃,人會為了一個目标忍着;動物生病了隻能訴諸自然大道,人病了會去醫院治療;動物憑本能行事,人會接受教育。人能污染環境,也能節能環保。人現在能毀滅幾百個地球,也能将人類的生存圈拓展到其他星球。

道德經中的處世法則(道德經批判似是而非的)3

豬生來不知道選擇為何物,人卻可以有很多選擇。動物隻知道當下,人卻可以思接千載。所以人有人的道,是其他任何道都無法完全取代的。

推崇《道德經》的人可能争辯說,那時沒有現在發達,因此作者的智慧必然有時代局限,對“天”“地”的認識不可能像我們這樣多維、多元。但是,《道德經》的真正問題不在于它囿于樸素的經驗,而在于它的自相矛盾。

一方面宣稱道是無法完全把握道的,如說“道可道,非常道”,道“玄之又玄”,道“吾不知其誰之子”等;一方面又自信滿滿地向世人宣告道是什麼:“全乃天,天乃道,道來久”,“道之為物,惟恍惟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

一方面《道德經》宣稱道是超越時空、亘古長存的存在,一方面又說“大道廢,有仁義”,人不能失道。既然道就像水、像空氣、像呼吸一樣彌漫宇宙,人怎麼能廢道呢?一方面《道德經》宣稱“道”超越善惡,以萬物為刍狗;一方面《道德經》又拿“道”來說教,要人們“有道”。……

在我看來,《道德經》的内在矛盾還有很多。今天着重批判性地分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句,希望有助于大家批判性地閱讀《道德經》。

道德經中的處世法則(道德經批判似是而非的)4

我想,努力指出前賢的問題也是一種學習和進步。如果大家都覺得前賢的權威不容置疑,這個社會還怎麼進步呢?孟子說得好,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