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
3月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記者會,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答記者問。
談到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環境,王毅表示,中國一直是生态文明的踐行者,全球氣候治理的行動派。中國為達成《巴黎協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去年又宣布了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自主貢獻新目标,展現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堅定決心。
王毅提到的“碳中和”是啥?
馬上來翻開《兩會有聲詞典》
點擊熱詞,透視未來
兩會熱詞:碳中和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負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被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這就是所謂的“碳中和”。
全國政協委員、蘇州科技大學城市發展智庫高級研究院副院長宋青介紹說:“‘碳中和’從概念上理解就是指一個組織一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通過二氧化碳去除的技術應用來達到平衡。”
【詞源】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碳中和”被“高亮提及”。主席在會上表示,中國将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2021年3月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紮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相關詞:碳達峰】
各種文件裡,“碳中和”總是和“碳達峰”一同出現。“達峰”和“中和”有什麼區别呢?所謂“碳達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曆史最高值,由增轉降的曆史拐點。
回憶一下,剛剛我們所說的“中和”是指二氧化碳達到相對零排放。這麼說,應該是先“達峰”後 “中和”嗎?來聽聽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所長張興赢的專業解讀。
張興赢:我們國家提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十四五”期間最重要的就是碳達峰。因為隻有碳先達峰了,才是碳中和的基礎和前提。可能大家有一個誤解,到2030年才達峰,現在可以無限制先排放。不是的,二氧化碳是一個長壽命的氣體,它的壽命是百年量級的,如果你現在還不刹車,到2030年踩一腳刹車,肯定要延續10年才能達峰。所以我們“十四五”期間很重要就是能源結構轉型真的要抓緊上去。
【組詞解讀:中國的“碳中和”之路】
從字面義上“中和”可以是個數學概念,也可以是個化學概念。實踐裡,中國的“碳中和”之路,也應該從氣象、能源、經濟等多個維度出發最終走向“中和”。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壽從能源角度解讀,“碳中和”不意味着從今天開始就不燒煤了,能源結構轉型需要技術加持。
“如何說把傳統的能源進行高質量使用,用一些戰略性新興能源來代替它,這裡面是有一種技術的革命,而不是簡單的數字相加。”彭壽表示:“我們不可能說不用煤,但是我們怎麼把煤變成很好的煤化工,包括對煤的清潔使用等等,這方面有很大的技術可以進行攻關。”
從氣象環保角度,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所長張興赢建言,要實現“碳中和”就得先算明白我們到底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
“政府要治理要知道的是究竟二氧化碳是從哪裡排放出來的?我們的植被海洋又吸收了多少?在哪裡吸收掉的?我們有一個龐大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叫二氧化碳同化系統。有天地一體化的觀測資料再加上有這個模型,我們就可以計算出來不同的地方、區域、行業二氧化碳排放了多少,然後我們的植被造林、節能減排措施又減少了多少二氧化碳。”張興赢表示,要實現“碳中和”不是說每個省市自己報一下說今年用了多少度電,就大概折算了多少二氧化碳。
從化工科技的角度,全國政協委員、奧克控股集團股份公司董事局主席朱建民說,“二氧化碳”不止是“減号”後面的“物質”,也可以被轉化成為有用的“資源”。
“通過化學的催化工藝,将二氧化碳轉化為有用的産品。既适用于化工新材料,又适用于現在新能源锂電池等等。它是一個綠色、低碳并且是新能源的産業,所以我們也呼籲國家應該重視二氧化碳産業化和資源化的利用。”朱建民說。
從社會實踐的角度,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壽則表示中國的“碳中和”之路離不開全民參與。“我認為需要樹立全民的、全城市的綠色的意識,可以搞綠色新能源示範城市來進行。”彭壽說:“整個城市大家都應有這種綠色的概念,綠色生活、綠色制造、綠色生産,包括綠色應用。”
策劃丨王磊
總台央廣記者丨張聞 淩姝徐志強
編輯丨許晨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