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如何成為一個有批判性思維

如何成為一個有批判性思維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5 21:19:16

如何成為一個有批判性思維?這是鼎叔的第三十四篇原創文章,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如何成為一個有批判性思維?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如何成為一個有批判性思維(聊聊拒絕忽悠的批判性思維)1

如何成為一個有批判性思維

這是鼎叔的第三十四篇原創文章。

行業大牛和剛畢業的小白,都可以進來聊聊。

歡迎關注本人專欄和微信公衆号《敏捷測試轉型》,大量原創思考文章陸續推出。

在朋友圈和短視頻時代,自媒體文章滿天飛,讀着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在職場和專業領域,見到的各種新觀點方案也層出不窮,專家的觀點就一定對麼?

批判性思維,就是通過一整套環環相扣的評價性問題,鍛煉識别出最佳觀點的能力和意願。

掌握批判性思維,可以盡量避免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忽悠大坑。

本文參考《學會提問》美國版的觀點,作者尼爾布朗,斯圖爾特基利。

一 學會正确的提問

在公衆号和短視頻時代,好學的網民往往是“海綿式思維“,充分吸收各種網絡信息,但是缺乏判斷真假的方法。而我們需要的是“淘金式思維”,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積極互動,披沙揀金。

批判性思維可以捍衛自己的信念,也可以對之進行評價和修正。如果隻是用于前者(捍衛),那就是“弱勢批判性思維”;而“強勢批判性思維“對所有主張都提出批判性問題,包括我們自己的。思想開放,千挑萬選出來的觀點,才會讓人自豪。

我們經常根據價值觀來評判他人道德水平的高下,也傾向于傾聽和我們價值觀相同的人的觀點,這恰恰是批判性思維者應該極力避免的。

批判性思維者應該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呢?

  • 自主決斷
  • 好奇心
  • 謙恭有禮
  • 從内心尊重嚴密的論證

總而言之,經常反省自己,“我有沒有可能是錯的呢?“

事實上,我們周圍充滿着固執的人,如果你打破砂鍋問到底,他們可能會覺得被冒犯。因此我們做論證的時候,要讓對方明白你是抱着學習的态度,營造友好的交流氣氛。批判性思維者在寫作和發言時會注重自己的語氣,思考自己想法中的每一個錯誤,理解對方的立場,不要過度依賴專家觀點。

二 剖析論題

要成為一個批判性思維者,首先要練習找準論題(issue)和結論(conclusion)的能力。

論題分為“描述性論題”(descriptive issues)和“規定性論題”(prescriptive issues)。前者描述某個事物過去,現在或将來是什麼樣子的,後者是關于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對錯”問題。

而結論,就是作者希望你接受的最終信息,也是讓你相信的“終點”。結論通常來自于一系列“論證”,如果“論證”過程沒有拿出任何證據,那最後的“斷言”就不能稱為結論,而隻是個“純觀點”。

以下是快速找到作者的“結論”有幾種線索(感覺這個技巧也适用于大學考試):

看看标題和開頭。

尋找指示詞,如因此、表明、我要說的重點是,顯示出,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是....

檢查交流的語境和作者背景。

排除掉非結論,比如例證、數據、定義、背景材料和證據。

三 理由和證據

判斷一個人是否理性,就是看他的信念背後是否都有恰當的證據來支撐。比如某朋友圈文章說:中國将在十年後超越美國,但是沒有提供任何證據(如兩國的軍事和教育支出數據等),讀者顯然會極不滿意。

一個結論通常被一個,或者一套理由來支撐。論證的質量有高有低,值得我們多花時間去找準論證的理由。

指示“理由”的詞語有:由于 as a result of ,研究顯示 studies show,因為這個事實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由以下材料支撐 is supported by,有證據顯示 the evidence is

薄弱的理由必然帶來薄弱的論證,我們應該謹防“操控型論證”,即從先入為主的結論出發反推理由的論證,這樣的理由更像是“馬後炮”。

我們首先要确定一個清楚陳述的議題,其次這個議題要能引發受衆的思考,聚焦主旨,最後确保我們的論證理由和結論能傳遞到人心裡。畢竟,我們腦袋裡的思維是讀者看不到的。

就像高考寫作文一樣,找到了好的論題,好的論點及其強有力的理由和證據(每個理由都能回答“為什麼”),就需要搭建一個條理清楚的文章布局。

四 含糊的關鍵詞

教練的經驗越豐富,球隊獲勝的概率就越高。

這裡的經驗一詞就很含糊,具體什麼方面的經驗,如何量化?隻有理解關鍵詞語的準确含義,我們才能判斷是否接受論證。注意,我們隻關注論證過程中出現的含糊詞語。

哪些詞語是模棱兩可的(引起讀者誤解)呢?

多重含義,越抽象的詞越容易被多種解讀,比如人權、自由,一個黨派的“人權”可能和另一個黨派的“人權”定義相沖突,必須結合文章的語境來判斷是哪一種定義。

我們可以采用“反串”技巧來找出有歧義的關鍵詞,假設我的觀點和作者完全相反,我會不會用完全不同的含義來理解這個關鍵詞?比如

  • 程序員屬于高收入群體”,對于高收入,我的理解和作者可能就不同。
  • 本安眠藥30分鐘内見效”,這個廣告中的“見效”是什麼意思,反對者可能理解的完全不同。
  • “我們大學的教育質量國内第一”。教育質量是什麼意思?平均成績,還是教授人數,還是學科排名?

在論證中澄清歧義是作者的責任,讀者無需對歧義進一步回應。

五 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價值觀假設就是作者在論述中沒有明說出來的,他認為理所當然的,對結論有重要影響的信念。假設在理由和結論之間,可能具有欺騙性。

價值觀沖突會導緻不同作者的價值觀假設完全不同,不同的人可能擁有同樣的價值觀,但是對于價值觀的優先排序(價值傾向)完全不同。比如:

  • 美國的堕胎與反堕胎之争。本質上就是“反對謀害剛出生的生命”和“反對剝奪基本人權“的價值觀沖突。
  • 該不該告訴老闆,同事違反紀律的事實
  • 本質上就是忠誠和誠實之間的價值觀沖突。
  • 警察應不應該在公共場合禁止醉酒鬧事。
  • 本質上社會責任和個人責任的先後次序,如果我們要求警察出面制止,那就是把禁止醉酒鬧事的社會責任置于個人責任之上。

如何尋找作者有怎樣的價值觀假設?

一是看作者背景,但注意不要被誤導。同一群體的個人,價值觀可能完全不同。

二是看潛在後果是否可以接受。根本不應該建核電站!這體現了作者價值觀是特别重視環境保護,而不是特别關注能源效率。

任何一個作者,都應該解釋,為什麼大家應該接受論證中隐含的特定價值觀假設。

描述性假設,就是關于世界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什麼樣子的沒有明說的信念。有些描述性假設可能存在謬誤,比如基于作者個人獨特經驗,以自我為中心,或者從曆史經驗推斷現在。

例如:這種型号的汽車肯定能帶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因為它在各種情況下的性能都很棒

如何尋找作者的描述性假設?

答案是,不斷尋找結論和理由之間的鴻溝,尋找支撐理由背後沒有明說的想法,讓自己站在發言者的立場或反對者的立場,這樣更容易找到背後的假設。

六 找出論證中的謬誤(敲黑闆!考點)

謬誤就是論證過程中的欺騙手段,我們采用強調自我提問的策略尋找它們,下面是常見的謬誤類型。

人身攻擊型謬誤 ad hominem fallacy。針對個人的外表、态度和品格來攻擊,而不是論證質量。例子:你當然會這麼說,我看你就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這類謬誤的本質是轉移讀者注意力。相似的還有:

粉飾謬誤glittering generality fallacy,把描述品行的詞和讀者心目中積極的情感産生聯系。

轉移話題謬誤red herring fallacy。很多人常用的,插入一個不相關的話題,把注意力移開到對自己有利的新議題。例子:甲:你為什麼撒謊?乙:你為啥總是刁難我?

亂扣帽子謬誤explaining by naming fallacy。即宣稱發現了問題的原因,但實際上隻是給别人或者事件亂貼個标簽,并沒有認真解釋背後的因果關系。例子:他的行為為什麼那麼古怪?還不是因為遇到中年危機了呗

叙述謬誤 。講一個貌似可以解釋事實的故事。例子:這段視頻,說明了警察逮捕非裔美國人時,會迅速使用緻命武力

滑坡謬誤 slippery slope fallacy。如果我們允許這個行動發生,未來就會發生更多無法阻止的行動。實際上這個假設并不成立。

追求完美方案謬誤 searching for perfect fallcy。例子:這個政府禁令無法徹底消除酒類消費,所以我們不應該支持它。實際上能解決部分問題的方案也是好方案,總比束手無策強,它可能讓我們向徹底解決問題邁進一步。

訴諸公衆謬誤 appeal to popularity fallacy。通過引述很多人都持有這個觀點,以證明某個斷言有道理。例如,調查數據顯示,有73%的人認為應該...

訴諸可疑權威謬誤appeal to questionable authority fallacy。引用權威的話來做證明,但該權威并沒有相關專業知識。

訴諸情感謬誤 appeal to emotion fallacy。網上這樣的小作文特别多,精心挑選産生負面情緒的詞和要攻擊的立場聯系起來。最常被利用的情感有恐懼,希望,愛國,和憐憫

稻草人謬誤 straw person fallacy。歪曲對方的觀點,使其更容易遭到攻擊。

虛假的兩難謬誤 either-or false dilemma fallacy。作者創造了一種虛假的兩難選擇,事實上并非如此。我們要警惕如下的說法,停下來再想想:

  • 不是...就是...
  • 唯一的選擇就是...
  • 因為A不起作用,所以隻有B能...

僵化的二分式思維限制了讀者的決定和選擇範圍,過度簡化了複雜情況,真實世界往往是灰度思維。合理的回答是使用條件句:在特定的XX條件下,這個結論是準确的。使用“何時何地”的限定詞為結論增加語境。

循環論證謬誤 begging the question fallacy。在論證過程中已假設自己的結論成立了。例子:閱讀傳統教科書比閱讀電子文檔的學習效果好得多,因為以教材的形式來展現各種材料非常有利于學習。這個例子的理由其實就是把結論重複了一遍。

我們應該擴展自己的謬誤認知清單,詢問犯了謬誤的對方是否有更好的理由,把轉移的話題拉回來。

七 證據的可靠性

當證據接近事實而遠離純粹的見解時,它就具有說服力。支持一個斷言的證據越多,質量越高,就越值得信賴。以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确認斷言的可靠程度。

你怎麼知道證據是真的?你為什麼相信它?你能證明麼?

我們傾向于認可無可置疑的常識和無懈可擊的論證,以及充分的支撐理由。

分析下列這幾種證據:

  • 個人經曆和典型案例。要警惕以偏概全謬誤hasty generalization fallacy。即使是個人親眼所見,也可能因為注意力不集中,速度太快,壓力過大的原因,導緻觀察出現偏差。
  • 當事人證言。要警惕當事人是否存在選擇性證言,個人利益相關,刻意省略的情況。
  • 專家意見。注意專家也有錯誤的時候,專家之間也會意見不統一。我們需要分析專家所處的地位是否有更好的渠道獲取相關事實,專家是否更難受各種歪曲的影響。
  • 調查問卷。調查問題的含糊性,調查的措辭和語境,問卷的長度,都有可能導緻調查結論的變化。

研究報告。即科研人員系統搜集觀察數據形成的科學研究也是一種權威,值得信賴的科學研究具有可重複性,控制性和精确性

但是我們也需要注意:

  • 研究質量的高低,以及研究成果也經常互相矛盾。研究發現也不一定能證明結論,因為解釋方法可能是多樣的。而且研究團隊也可能有自己的偏見,也可能受到“金主”的影響。
  • 研究的事實也有時效性,過去成立的結論,在現在就不一定成立。
  • 研究的樣本抽樣方法需要考慮,樣本足夠大,具有足夠的多樣性,且樣本的随機性越大越好。
  • 測量方法是否令人信服?是否有其他方法能交叉驗證結果?

但我們也不要犯強求确定性謬誤 impossible certainty fallacy,科學論據可能不完全正确,但也不應該因此抛棄它。

可信的專家研究,通常有嚴格的限定範圍和限定描述詞,能經受其他專業機構的審查,能找到充分的批判性讨論社區。

最後,我們都有相信我們親近之人的證言的傾向,嚴重依賴我們心目中專家的結論。互聯網時代的僞專家非常之多,而被貼上專家标簽的人會更加固執,對自己信仰之外的東西難以相容。

如果沒有找到足夠好的證據證明心中的強烈觀點,那最好的選擇就是把這個過程當做一次學習,放下它,重新出發。

尋找替代原因

針對作者的證據,我們可以扮演一個偵探,尋找可能的替代原因。比如:

  • 這個證據是否有其他的解讀方式?
  • 這個解讀是唯一的原因,還是原因之一?
  • 我們是否把兩個事件發生的時間相關性,當成因果關系?有沒有其他的因素能解釋兩者相關性的原因?例子:冰淇淋銷量增長的時間,和犯罪率升高的時間完全重合,是不是吃冰淇淋更容易導緻犯罪?

我們要注意到,一個事件的發生可能因為多個原因引起,而不同的人做出一個行為,背後的原因可能完全不同。不能考慮原因的複雜性,就會犯過度簡化因果關系謬誤causal oversimplication fallacy。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聽衆需要自己尋找多個替代原因,這也是創造性的過程。

不要被數據欺騙

各種新聞(尤其是涉及貧富差距的薪酬新聞)都會出現一些“平均值”,我們需要理解三種平均值:平均數(總和除以個數),中位數(排序隊列中間的那個數),衆數(出現概率最高的數值)。不同平均數引導出來的結論傾向是不同的。

我們也要警惕把一件事的數據用來證明另一件事,統計數據也經常因為不完整而欺騙我們。比如:如果你乘坐紐約地鐵,很有可能你的手機會被偷走。因為統計數據顯示地鐵盜竊中70%的失竊物都是小型電子産品

你讀到的信息的結構是由别人精心挑選和呈現的,如果你不想成為被影響的傀儡,想想有什麼重要信息被省略了。如果我們自己是作者,我們不應該省略讀者不知道的重要信息(包括消極看法),也不要為了讀者感興趣而增加無關緊要的信息。

當然,受限于時空限制,我們也不可能拿到所有信息,但是對于大小或範圍的概念,我們需要追問,具體的數據呢?這個行動潛在的長期負面效果是什麼?

八 修煉批判性思維的障礙

哪些障礙會讓我們的批判性思維減速?

批判性思維通常是一種社交活動,而正确的提問經常會讓人不快。因此我們要小心謹慎,注重策略。

參考《思考,快與慢》,多用慢思考(系統思維),而不是快思考(直覺)。不要形成刻闆印象,也不要被下面的固化思維所限制:

  • 暈輪效應。把人的某個突出特征和他的一切聯系起來。
  • 信念固着。這種絕不言棄的傾向是批判性思維的最大障礙。而強勢批判性思維,認識到所有判斷都是暫時的,能夠為自己接受了更好的觀點而自豪。
  • 可得性啟發法。近因效應,以自己接觸到的信息為思考重心。這也是個人中心的一種表現。
  • 答非所問
  • 一廂情願

減速帶總會不時的出現,我們在論證時,常常會忘記我們面對的對象,我們需要時刻和知識的詛咒做鬥争(即回想起我們不具備現在掌握的知識時的樣子),把批判性思維當成友善的工具,大聲的提出批判性問題,并表達自己的好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