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車展上,馬自達展台旁邊,一個不大的展台上展出着兩台有點另類的車子:車身白色,兩輪設計,在車子旁邊還立着「我是兩輪汽車,一樣穩定不倒」的牌子。這就是淩雲智能的兩輪電動自平衡車。
來看車展的人裡,至少有 95% 不知道這個車和這家公司是什麼來路,而且,因為它的造型太另類,還真吸引了不少人圍觀拍照。
2014 年 11 月,GeekCar 去北京亦莊拜訪了這家公司以及它的創始人祝淩雲,後來我們一直進行跟蹤報道, 他們的原型車還在我們的線下活動上進行過展示。在 2015 年 8 月的一次采訪裡,祝淩雲說他們要參加 2016 年的北京車展,沒想到,這次真來了。
而長的那台是經過路試的,實際上,這次車展上他們有兩台這樣的車展出,一台在淩雲智能自己的展台,一台在阿爾特的展台。阿爾特給這輛車做了外觀、内飾等工程設計。
有必要再說說他們的車子:
采用兩輪設計,還可以保持平衡,是因為他們使用了陀螺儀技術,車身裡的一個大陀螺儀不停運動,以此來保持車的平衡。不過,這并不是什麼「黑科技」,在一百多年前就有此技術,隻不過在當時的科技環境下沒辦法量産。現在有了精密的電機電控技術,才給量産提供了可能。
2015 年 8 月的淩雲自平衡車 V0.5 版本(車展展出版本為 V0.8 版本)
除了自平衡,這輛大車的兩個輪子還能轉動 90 度,以此實現橫向行駛、原地轉向等功能。車身是碳纖維材質,使用輪毂電機,在這輛展車裡,裝了大概 20kWh 的三元锂電池,據說續航裡程能達到 400 公裡左右。
祝淩雲做這種兩輪自平衡車的初衷是想緩解交通擁堵,因為這種車在道路上所占的面積要比普通汽車小,他也很想把自己的産品歸為「汽車」那個範疇裡。
而在我看來,那輛新設計的小車反而更酷一些,雖然隻能供一人乘坐,但是明顯小很多,更符合他們的産品理念,而且也更漂亮。祝淩雲說,把車子做小肯定是他們的目标,不過兩輪 陀螺儀的設計,意味着如果要做小,就會侵占不少座艙空間,所以還得繼續優化。
我問他,你們下一步的重點是什麼?他說,是把各種底層技術做紮實,包括陀螺儀、三電技術等等,至于量産計劃,和以前的說法一樣,可能還是要到 2019 年才行。至于到時候是自建工廠還是代工生産,現在也還沒有定論。
我又問他,從最開始做這個項目,僅僅兩三年之後就上了北京車展,是不是有一種夢想初步實現的感覺?他似乎不太認同這個觀點,告訴我,現在也還僅僅是開始,過去的兩年,其實也很漫長。
這些答案在我看來并不意外,祝淩雲就是這種性格的人。
不過,之前談到淩雲自平衡車,我們關注的更多是技術,這次經過車展的曝光,我反而意識到一個問題:就連汽車行業内的人,有很多都不怎麼知道淩雲智能這家公司,而在普通用戶層面,大家對于這種「奇葩」的交通工具,就更懵懂了。比如很多人看了那輛小車之後,都簡單的把它形容成「一輛帶殼的摩托車」。
所以,如何定義它?如何讓大家接受它?即使選購四輪汽車,我們的消費者尚且還有很多「陋習」,讓他們面對一輛被叫做「汽車」的兩輪自平衡車,又會是什麼樣的反應?
2014 年 11 月的淩雲自平衡車,車内是創始人祝淩雲
好在還有時間,并且祝淩雲也确實是一個很堅持的人。說實話很多人不看好這種兩輪平衡車的未來,但他還是堅持了兩三年的時間,并且準備繼續死磕下去。
可能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極客精神」,而未來的交通工具,理應是多種多樣的。
其實,從當初的四人團隊開始,到現在整個團隊也隻有 19 人,做了兩三年,就帶着自己的車子來了北京車展,這種經曆怎麼看都挺勵志的。這家公司的展台是場館裡最小的,被各大汽車品牌包圍着,看起來有點違和,甚至格格不入,但是對于淩雲智能這個團隊裡的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開始更大夢想的地方。
對于其他那些新造車者來說,其實也是如此。
原創聲明: 本文為 GeekCar 原創作品,歡迎轉載。轉載時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鍊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謝謝合作!
歡迎關注 GeekCar GeekCar 極客汽車 (GeekCar)&極市 (geeke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