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人們常以此來形容漢族最古老的娛神舞蹈——傩舞。
傩舞的起源和原始狩獵、圖騰崇拜、巫術意識有關。《論語·鄉黨》中記載的“鄉人傩”一直在民間延續,并與宗教、文藝、民俗等結合,衍變為多種形态的傩舞、傩戲。如今,這種民間藝術仍在我國廣大農村流行,以江西、湖南、湖北、陝西、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遺存較多,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稱謂。
萍鄉耍傩神,也稱耍傩案、蹍傩神。
萍鄉耍傩神為帶面具的舞蹈,其動作嚴格按照活動的程序進行步法和布陣。步法以東、西、南、北、中為方向,布陣以子午回龍、太極回龍、八卦回龍等為中樞,生發出“一字長蛇陣”“龍門陣”“八卦陣”“麻雀陣”等陣法。
其舞蹈以古樸莊重、典雅文靜,激烈奔放、對峙而舞,雄壯剽悍、風趣诙諧為特點。有《頭陣》《太子》《關公》《三将軍》《趙公》《鐘馗捉小鬼》《雷公電母》《瘟神下界》《先鋒祭将》《功曹奏本》《歐陽将軍》《小鬼戲判官》《關公觀南北二鬥》《關公戰顔良》等節目。
2021年5月24日,江西省萍鄉市申報的傩舞(萍鄉耍傩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記者:何傑
責編:李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