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煙台,
徐女士在路邊發現
一家于1981年建成的供銷社,
到現在還在正常營業。
徐女士表示,
進去的“味道”,
都是小時候的“味道”,
附近的村民還可以買打火機、買醬油,
打醋、買餃子皮,
消費金額基本上就是一塊錢、兩塊錢。
視頻中的供銷社,
那久違的懷舊感,
讓網友們紛紛開啟回憶模式。
有網友表示:仿佛穿越回80年代。
有網友稱,
本以為自己忘記了過去,
原來隻是沒有想起來。
路邊的供銷社,
讓網友們紛紛回憶起童年時光。
有人的童年是
奇奇怪怪味道的零食。
有的是小白鞋、雪花膏。
還有春節的鞭炮
“暴露年齡”的交公糧
有網友回憶後表示,
還是現在好。
上個時代的“購物天堂”
計劃經濟年代,
供銷社靠統購統銷
包攬了中國幾億農民的買與賣,
“金字招牌”無人不曉。
今天90後、95後們
或許大多已不知供銷社為何物。
但對經曆過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農村生活的人來說,
供銷社能購買生産生活資料、售賣農副産品
曾是他們離不開的地方。
在很多地方,
供銷社是當地唯一的“購物天堂”。
天津市南郊區供銷合作社小站第三經理部供應各種百貨。(《大公報》記者攝于1956年4月,中國照片檔案館稿)
供銷社的三尺櫃台,
仿佛魔術師手裡的百寶箱,
要什麼有什麼。
在大人眼裡,
有生産用的農具、種子、化肥,
有生活中必需的油、鹽、醬、醋、茶;
在孩子眼裡,
有誘人的新衣服、玩具、糖果、小人書……
一名供銷社老職工說,
“買東西的人總排着長隊”
誰家裡要辦喜事,
還得早早跟售貨員打招呼備貨。
偌大的中國農村,
靠着供銷社的“統購統銷”運行了幾十年。
供銷社“一手托兩頭”,
在穩定物價、調控物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金字招牌”的今生
當市場經濟逐漸登上曆史舞台,
供銷社不再是農村“唯一”的“百貨超市”
漸漸淡出了百姓視線,
好像“消失了”。
但其實,
供銷社并沒有完全遠去。
1995年出台的
《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決定》要求
把供銷社“真正辦成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
如今,
各地供銷社能夠
讓村民就近購買消費品、
幫助農民銷售農産品、
提供農業生産、養老幼教、合作金融、文體娛樂等服務,
促進鄉村發展。
今年7月,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表示,
上半年,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
銷售總額達2.9萬億元。
同時,
在全國各地,
不同時期建設的供銷社,
也成為了網友們打卡的好去處。
網友們紛紛分享家鄉的供銷社
有的供銷社比“爸媽”年紀還大。
打卡1977年的漠河供銷社
1975年的東方紅供銷部
錦州市的大薛供銷社
綜合西部決策、新華每日電訊、封面新聞、新華社
來源: 央視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