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的五大部分?原文81: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弟子規的五大部分?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原文81: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翻譯:
把書籍分門别類,放到一個固定的地點;看完一本書之後,要把它還到原來的地方。
評價:
把看完的書籍放回原處,由此推廣,我們應該把使用過的任何物品都放回原處。有人說“道法自然”,一切順其自然就好,何必那麼麻煩?在下對此不敢苟同,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原生的玉石胚不經過打磨,就成為不了精美的玉器;花草樹木不經過修剪,就很難成為棟梁之材(因為它會肆意生長,容易長歪),所以我們應該有規矩的生活,不能太随心所欲。“物歸原處”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生活習慣,假使我們養成了這個習慣,那麼我們就再也不用為找東西而浪費時間了,因為它始終會在一個固定的地方。
進一步的做法,就是把相同類型的東西放在一起。比如家裡有很多鑰匙,我們總是會把一些鑰匙放丢了,尋找的時候翻箱倒櫃,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我們可以家裡的牆上粘上一排鑰匙鈎,把所有的鑰匙都挂在上面,如此既整齊又美觀而且以後再也不用到處找鑰匙了。再比如身份證、房産證、學曆證等重要的物品都放在一個固定的櫃子裡;扳手、老虎鉗、十字刀等生活工具也放在一個固定的櫃子裡。這樣分門别類之後,以後找什麼都會很方便,用過之後再放回原處,這樣我們的生活效率就會提高很多倍。
原文82: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意譯:
正在讀書,即使忽然來了急事,也不能馬上離去,而應該先把書收好,然後再去;如果書籍有了缺損毀壞,就要修補增添一下。
評價:
書籍是珍貴的,尤其在古代那個生産力非常落後的年代,當時的人們自然會更加珍惜書籍。
原文83: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翻譯:
不是四書五經的書,就不要去看,因為那些東西對智慧發展沒有什麼用處,對心志也有不利影響。
評價:
《弟子規》開篇就是“弟子規,聖人訓”,所謂的聖人自然就是孔孟,所謂的聖書自然是四書五經,所以這麼翻譯并沒有問題。
封建社會把一個凡人無限拔高成了“聖人”,把孔孟的書無限拔高成了“聖書”,發展到極緻就是除了四書五經,其他的書都成了異端邪說,毀壞心志的了!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旦開始故步自封,不接受新思想,那麼它就離滅亡不遠了。無怪乎清朝詩人龔自珍說,“萬馬齊喑究可哀”了,社會思想遭受鉗制,再加上文字獄,困的清朝江河日下,直到滅亡。
在下将這句話修改為“兼聽明,偏信暗;觀群書,知優劣”,意思是“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沒有“壞書”作對比,又怎能知道什麼是“好書”呢?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壞人,那麼什麼是好人呢?一切都是對比出來的,需要讀者自己去判斷,而不是讓别人越俎代庖。直接限定“好書”的範圍,就好比愛護嬌弱的嬰兒,唯恐Ta受到傷害一樣,然而國民不是嬰兒,凡是年滿十八歲的公民,都應該有自己獨立的判斷。
原文84: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緻。
意譯:
不要自暴自棄,聖賢是可以通過循序漸進地學習達到的。
評價:
可把“聖與賢,可馴緻”修改為“彼賢人,可循緻”。原因如下:
這裡有兩處改動,第一處是把“聖與賢”改為了“彼賢人”,把其中“聖人”的因素去掉了。因為“聖人”會給人一種盲目崇拜、仰視、敬畏的感覺,而“賢人”隻是一個比較優秀的凡人,其言論是可以讨論、評價的,更有利于我們批判的學習。反過來,你要說一個聖人哪裡說錯了,豈不是很違和嗎?
第二處是把“可馴緻”改為了“可循緻”。“馴”這個字的确有逐漸、循序漸進的意思,但大多數人看到這個字都會有一種“聖賢是可以通過馴服達到的”感覺。《弟子規》本身就因為無腦順從父母而為人所诟病,此處既然容易引起大家誤會,那就不如幹脆把“馴”改為“循”,音沒有變,意思沒有變,這實在是最合适不過了。
《弟子規·樹解》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