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架構,是交互設計師成長的一個關鍵點,也是交互設計大局觀的錘煉基石。
在做信息架構改版的時候分為前期調查,中期産出和後期評判。值得注意的是,在你開始着手做改版工作的時候很容易陷入其中而忘記思路,所以需要一個清晰的方法指導你完成整個改版設計而不迷失自己。除了上篇文章提到的在設計方案之前要做好需求分析,競品分析之外,還需要靈活運用各個研究方法,比較卡片分析法,用戶訪談,尼爾森十項原則等等,這些方法很好的幫助你完成你的設計,也讓你的設計更專業有理可循。
什麼是信息架構?
信息架構是對信息進行結構,組織方式以及歸類的設計,好讓使用者與用戶容易使用與理解的一項藝術與科學。簡單來說,就是讓用戶更容易理解你的産品,容易上手,被用戶接受。那作為交互設計師,這方面是交互設計師成長的一個關鍵點,也是交互設計大局觀的錘煉基石。
為何産品需要合理的信息架構?
第一,讓用戶明白産品做什麼,怎麼用。
第二,用戶都能在需要的時候容易找到功能。做到這些,會提高你的産品的留存率和體驗度。
信息架構為何需要設計?
信息架構不是功能的簡單堆疊,所以我們需要更有邏輯的方法。從前中後期去設計一個合理的信息架構。
一. LOFTER産品信息架構的前期
1.了解用戶,場景,習慣
在産品信息架構的前期,【persona】和【用戶場景】能夠幫助自己很好的了解産品,了解用戶。那麼“persona”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persona】是用戶角色模型。就像經濟學家創造模型來描述市場,物理學家創造模型描述亞原子粒子行為一樣,研究發現,用研究結果來創建關于用戶的描述型模型,是交互設計中一個獨特而強有力的工具,這些用戶模型叫做“persona”。
用戶的行為如何?他們怎麼思考?他們的預期目标是什麼?為何制定這種目标?對于這些問題,人物模型會提供一種精确思考和交流的方法。而人物模型并非真正的人,但它們來源于研究中衆多真實用戶的行為和動機。
【用戶場景】是用戶如何使用你的産品。從persona和用戶場景中提取用戶習慣并且尊重用戶的習慣。往往我們會先問自己四個問題:用戶通常用你的産品做什麼?用戶用這列産品最關心什麼?用戶有哪些思維定式?用戶用什麼類型的産品?
- 用戶通常用LOFTER 做什麼?
發圖片、看圖片,偶爾發點文字、音樂。這些人以前大多看攝影類的圖片,現在對二次元、時尚、明星有興趣的人也慢慢增多。女性較多,約占七成,年輕人較多,一半都是 95 後。他們共同在移動互聯網上聚集一群年輕人形成了一個圖片社區。
- 用戶用這一類産品最關心什麼?
從産品架構開看,用戶比較關注有共同興趣(标簽)的人都關注什麼,都發布了什麼?從産品内容來看,用戶比較關注圖片質量(高),原創度(高),信息來源是否和别的平台内容不重複有個性。
- 用戶有哪些思維定式?
社交圖片類APP 都有“關注”“發布”“發現”“消息”“我的”“話題”等功能。具體參考競品分析。
- 用戶用什麼類似的産品?
Ins,nice,in,pinterest 等等。具體參考競品分析。
2.了解業務需求
隻有很好的了解業務需求才能結合在信息架構的設計中,加入足夠的思考,把握重點,不突出與業務無關的内容。而好的信息架構可以在業務和運營的推廣,有更好的拓展性。
從LOFTER 的不斷更新可以看出,LOFTER 從最開始的“專注興趣,分享創作”到現在的“記錄生活,發現同好”已經從關注原創到不隻為創作者服務的角度定位産品。更多的關注人類深層次的自我表達和群體認同的本質需求。
從LOFTER ART 和LOFTER 印品的探索,不難推測LOFTER 正在進軍電商領域,整合網易電商的供應鍊優勢,以“生活美學消費平台”為核心,打造“興趣領域 達人 粉絲”的社區生态,探索一種社區和泛設計師品牌相結合的電商模式。作為一個以内容出衆的UGC 産品,除了延續自傳播的方式運營之外,還應符合中國市場。(下圖來自百度百科)
”意見領袖人物”的概念在電商産品“良品”中是一個很好借鑒。而LOFTER的“達人”也起到同樣的作業,在LOFTER 探索的新領域中,對于社區用戶來說,大量的互動數據能夠精确分析用戶需求,幫助他們買到自己心儀的商品;對于泛設計師們來說,圖片變現的方式更加多元同時也提高了用戶忠誠度。
LOFTER 正探索以内容營銷為核心的移動營銷新模式。精準營銷是LOFTER 商業化探索中的重要一環,技術上标簽廣告和信息流廣告的精準投放是重中之中。那麼從設計的角度來看,除了最大限度的将廣告推送給該領域的精準目标用戶以外,如何投放,如何将業務需求和用戶需求完美融合也是交互設計的重要突破點。
3.調研競品的信息架構
調研競品分析非常重要,一般會找3-5個同類競品分析他們的信息架構,并用MindMap整理出來樹狀圖體現産品信息架構。如果是做改版叠代工作,那麼過去的版本也是很好的競品,同樣也需要做競品分析。
而做競品分析的目的便是為了歸納整理共性和差異性。找共性是為了遵循用戶習慣而差異性是可以找到創新點,設計的機會點。
1)競品選擇
我們可将目前市場中的主流圖片社交産品歸為以下三大類,他們剛好覆蓋了不同特征的用戶群體:
- 分享 社區類(Instagram、Flickr、LOFTER)——創作型用戶
- 找圖 存圖類(Pinterest、花瓣、堆糖)——消費型用戶
- 标簽 貼紙類(in、nice)——消遣型用戶
所以選擇現版本的LOFTER(5.3.1.1)Instagram 和nice 作為競品。
2)信息架構
- Instagram 的信息架構
- Nice 的信息架構
- LOFTER 現有版本的的信息架構
對比現有的三個競品的信息架構,都分為 “首頁”“發現”(搜索)“發布”“消息”“我的”這五項。這就是前面要思考的用戶的思維定式。從中也可以看到和更多共性和差異性,下面具體分析。
3)共性分析
如下圖,分别是Ins,LOFTER 和nice 的首頁視圖。
共性1:一級導航的選擇上,都使用了底部TAB 切換式導航。并且首頁都集中展示在所關注的人的更新内容,展示方式高清大圖,多樣化。
原因:圖片社交類産品的有一個共同的業務需求就是吸引更多人來使用,并且提高用戶的留存率。将關注的動态信息放在首頁能大大提高用戶的日活指數。
共性2:競品都強調了核心功能——“發布”按鈕。Ins 在左上角設置了快捷功能“快拍”。LOFTER 和nice 則是将底部的按鈕突出化,做了顔色的區别。
原因:強調“發布”按鈕則是因為鼓勵用戶多發布圖片内容來達到社交的作業。
共性3:添加好友頁或者标簽頁都有多個入口,不止在“發現”裡。以LOFTER為例,在“首頁”和“發現”都有入口以此來強化其作用。
原因:産品的業務需求所決定了“添加好友”的重要級比較靠前。
共性4:個人主頁,圖片展示頁和标簽頁是圖片社交應用的基礎頁。關注,喜歡,評論都是這些基礎頁的基本操作。所以在首頁,發現和搜索等多個頁面和流程中都會提綱這些功能的入口。
原因:産品性質所決定。
4)差異性分析
首頁
首頁的不同在lofter 有分段式的二級導航,關注和訂閱。訂閱用戶和訂閱标簽,因為lofter 偏輕博客,再則後期加入很多二次元同人文的用戶需求,在查看文字方面“标簽”可以兼顧所有用戶的需求。
發現頁
1.如圖2,在發現頁裡,都為展示内容為主,形式不同。Ins 和nice 都是平鋪形成瀑布流。Ins 主推圖片和短視頻。Nice 主推直播,這和最近nice 的産品轉型和市場熱點有關。Lofter 則注重圖片的展示分類,标簽主題活動的形式主動讓用戶形成社群也符合lofter 的定位,一個綜合性的興趣社區。同時可以注意到的是,國内應用更注重标簽化的呈現,nice 通過标簽無形中将用戶聚攏,而lofter 更積極的利用标簽形成主體活動社群。
2.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圖片設計類應用,都有引導用戶發現好友關注相似用戶的設置。三則都有,但方式則完全不同。
ins 是搜索iocn 推薦更多猜你喜歡的視頻和圖片。從發現頁進入點擊後轉入推薦列表,仍可以上下滑動關注更多人。同事推薦頁可以橫向滑動更多相似好友。無論是在推薦好友列表還是點擊進入用戶主頁的推薦都可以看到推薦好友橫向滑動這個頁面。路徑為圖片/視頻>發現頁列表>點擊圖片>個人主頁>點擊關注>跳出更多推薦(橫向滑動)。
LOFTER 的發現頁面結合業務目标,加入了banner 展位,推薦相應的專題或話題。和ins 相同的是,利用标簽進入推薦用戶列表後,依舊可以上下滑動查看相似好友。不同的是,需要點擊進入個人主頁才可以跳出查看更多相似好友的推薦。路徑為精選分類(繪畫)>分類推薦用戶(插畫)>參與詳情頁>個人主頁>關注>推薦更多。
Nice 的路徑最短但是過程不可逆轉,跳入推薦用戶列表後隻能點擊查看一個用戶關注。關注後從下方彈出推薦,而且并不是每一個用戶都會田處推薦,存在空白的盲區。可以直接點頭像查看也可以直接關注。路徑同樣需要反複折返。路徑為圖片标簽>個人主頁>用戶頭像>關注>推薦關注(并不是每一個用戶都有相似好友推薦)這方面的細節ins 做的更好,恰當好處的引導用戶關注,同時也不影響其他内容的閱讀,很巧妙。
發布頁
ins 為分段式的導航,分為圖庫,照片,視頻。在最初ins 以濾鏡獲得了大量用戶,降低了目标用戶的門檻。而Lofter 以圖庫為主,考慮到最初的目标用戶是一群審美較好的攝影師設計師和插畫師等,他們的用戶場景多為直接選擇已經編輯好的高質量圖片發送即可。拍照被梳理在圖庫中隻為滿足基礎用戶的需求。Nice 的發布分為照片,拍攝和直播。當點擊到直播的時候,界面直接開啟全屏直播模式,這符合nice 的産品定位和當下直播APP 大熱的需求。
消息頁
在消息頁的位置,ins 和lofter 都放置了好友聯系的基本操作。而nice 則将其設置為私聊,可能和他之後的産品發展方向有關。
個人主頁
個人詳情頁是圖片社交應用很關鍵的一部分,ins 注重展示用戶的内容,lofter 和nice 的界面将用戶信息和用戶内容一比一展示。
4.卡片分類法
從用戶側了解用戶的心智模型。讓用戶對功能卡片進行分類,組織,并給相關功能的結合重新定義名稱的一種自下而上的整理方法。是設計師可以很好上手的簡易方法。
需準備:目标用戶,功能信息卡片,2隻筆,空白的卡片(在測試過程中需要添加的卡片做備用),筆記本。
第一次卡片分類
第二次卡片分類
經過調整整理出第二次卡片分類。将信息架構中的第二層樹葉作為卡片的主要來源,同時經過第一次用戶簡單的調查和分析,提取了一些用戶覺得是主要關注點的功能拆分加入其中,以此更好的找到信息架構改版的突破點,同時也避免了第一次卡片過多的現狀。但經過用戶測試對比,均認為第一次卡片分析比較好分類和理解。最終卡片測試采用了第一次的分類。
目标用戶的選擇
關于目标用戶的選擇,選擇了三個不用職業的用戶,但都是lofter 的目标用戶。對lofer 有不同的需求,兼顧發布型用戶和浏覽型用戶。
整理用戶心智模型
經過訪談後用戶1 充分理解的第二次卡片整理:
總結用戶心智模型
1. 對比分析,可以看出,3 位目标用戶對“發布”“我的”“消息”“首頁”的理解大緻相同,這也應證了用戶對圖片社交應用的認知有哪些慣性思維。
2. “發現”頁面有差異。用戶3 的發現頁命名為搜索,比較偏向ins 的信息架構,但又明顯具有lofter 的特色。其實我們對比ins 和lofter 的發現頁都有同城熱門的功能。隻不過在ins 裡叫“地點”放在和搜索标簽下。同時用戶1表示,現有lofter 的“發現”頁在剛開始使用的時候很暈,用了好久才理解和清楚怎麼用這一部分。進一步溝通分析是因為分類太多,二而自己并不是關心所有分類。Lofter 的橫向滑動雖然很有趣,但是太多而導緻不知道該看哪一類,每一類都想點進去看一下。跳轉到下一個頁面,和上一頁面的布局又不一樣了,剛開始很困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