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着傘 漫步在街頭
聽着滴滴答答的雨聲
撇見那一汪清水
一個疑惑
浮上心頭
“天氣預報中的降水量是什麼”
“大雨、中雨、小雨又是什麼雨呢”
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經融化後)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我們稱之為降水量。降水量是衡量一個地區降水多少的數據。降水量以mm為單位,氣象觀測中取一位小數。
氣象部門: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時間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層深度,單位用毫米表示。單位時間内降雨量稱降雨強度。降雨強度用降雨等級來進行劃分。
一般出現強降雨時,氣象部門就會發布各種顔色的暴雨預警。
防汛部門:降雨量是在一定時間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點或某一單位面積上的水層深度,以毫米計算。
在氣象部門發布的天氣預報中小雨、中雨、暴雨等專業術語。
小雨是指24小時内降水量不超過10毫米的雨,
中雨為10毫米~24.9毫米,
大雨為25毫米~49.9毫米,
24小時内雨量超過50毫米的稱為暴雨,
超過100毫米的稱為大暴雨,超過250毫米的稱為特大暴雨。
那
一毫米的降水量是怎麼算的呢
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單位面積上水深1毫米。1毫米降水落到田地裡有多少呢,每畝地面積是666.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于每畝地裡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這樣,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于向每畝地澆了約650公斤水。據測定,降5毫米的雨,可使旱地浸透3厘米~6厘米。
都看到這了
難道不會好奇
降水量是怎麼測量的麼
在這就隻介紹一種
剩下的大家自己動動手
這個叫做漏鬥式雨量器
用于測量一段時間内累積降水量的儀器。外殼是金屬圓筒分上下兩節,上節是一個口徑為20厘米的盛水漏鬥,為防止雨水濺失,保持器口面積和形狀,筒口用堅硬銅質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狀;下節筒内放一個儲水瓶用來收集雨水。測量時,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讀取降水量毫米數。
在這裡
難道沒有發現個問題麼
定義中的“固态”水
怎麼測量呢
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另外還有液态固态混合型降水,如雨夾雪等。
對于這些固态水,就需要用一定标準的容器,将收集到的雪融化後測量出的量度。
我們的日常生活
會對降水量産生影響
建築和道路的高度集中,汽車與空調排出的大量廢熱,以及綠化空間的減少等,都會造成城市地區的氣溫高出周圍地帶,形成熱島效應。美宇航局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謝潑德博士介紹說,受熱島效應影響,城市地區氣溫有可能比周圍的郊區或農村高出0.56至5.6攝氏度,這多餘的熱量會破壞城市地區空氣循環的穩定,并有可能促進降水雲層的形成,使降雨量增多。
生活處處有學問
停一停腳步
疑惑就在你眼前
資料來源 | 中國氣象科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