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王聖教序》偏旁部首技漫談和偏旁部首四十法之六法
偏旁部首是合體字構字的基本部件。古代人把左右結構的合體字的左方稱為“偏”,右方稱為“旁”,如今合體字各部位的部件統稱為偏旁。漢字絕大部分是形聲字,由形旁和聲旁組成,所以,“偏旁”,主要包含形旁和聲旁兩類。如“語”字,由“言”和“吾”兩個偏旁組成;“盆”字由“分”和“皿字底”兩個偏旁組成;“問”字由“門字框”和“口”兩個偏旁組成。“偏旁部首”常常連在一起說,于是有些教師就認為“偏旁”和“部首”是一回事,這是一種誤解。偏旁和部首,雖然有某些聯系,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行書中的偏旁部首的寫法不象楷書那樣點畫分明、也不象草書那樣洗煉簡捷。它在用筆的提按、連帶,點畫的伸縮,向背、結構的欹側開合上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變化也較為豐富。但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通用字形符号和規則,歸結起來大數有三種:
1、用筆的疾徐決定點畫之間的連帶或筆斷意連。用筆的疾徐可以因為速度的原因自然出現一些連帶線條,對于臨摹階段來說要以盡可能忠實與原帖為主。筆斷意連,就是說要用筆如楷,一個偏旁部首按照楷書的運筆路線一氣呵成,切不可在運筆的貫氣上有脫節,造成筆斷意不連。在《集王聖教序》中雖然說是行書,實際上許多的點畫和偏旁部首的處理仍然是偏重于楷書方向的。也正是如此,《集王聖教序》非常适合初學乍練行書者入門學習。
2、字中筆畫的繁簡常決定了偏旁部首形體變化,但也有相反的情況,偏旁部首的形體變化也需要通過整個字形的點畫繁簡以及上下字的疏密虛實錯落等關系,來進行适度的變化調整。
3、為了調節用筆的節奏和上下字之間的疏密,常借用楷書或草書的寫法。《集王聖教序》中的這種做法非常值得我們更深入的學習取法。
4、在偏旁部首的連帶書寫中,有點畫處要實,無點畫出的連接仍然以虛為主。如果被簡化連帶成偏旁部首符合的,形态要以實為主。一般情況下,行書中的虛處的連帶處理以自然出現為佳。
我們臨摹練習行書,可以按照範字字形去臨摹,在保證行書的行意外,仍然要注意用筆如楷。
寫好偏旁部首還必須要注意到問題:
一是行書偏旁的書寫一定要根據自身和與其所搭配組合的另一部分字形、疏密、虛實、長短、肥瘦大小不同而采取相适應的變化處理方式,切不可千篇一律。
二是部首一定要與其所組合搭配的另一部分互相呼應,貫氣,形成一個整體。貫氣方方式有三:
形連是其一,需要注意點是,形連時既要靠自然出現的牽絲,又要靠筆勢,但過多地使用牽絲,如果形連勢不能連,整個字仍是一盤散沙,氣斷形散。還需要強調的是牽絲一般要比筆畫細,以免造成主客不分。
二是意連,也就是筆斷意連,意連出于楷則,形連見于草書。因此,做到點畫或偏旁部首間的呼應,還需要借助楷書意連技法,亦或者借助于草書用形連方式。
三是勢連,勢連和意連相近,但在本體上有非常大的不同。意連是點畫或偏旁部首上下間的連帶關系。勢連,主要是字的偏旁部首之間的勢态上的聯系也包括點畫的形與态方面的關系。勢連,就是不借助牽絲和點畫連帶形成的字形結構的勢的關系,比如避就關系,錯落關系、斜正關系等都是借助一種态勢形成的一個整體字的内部,兩個組合元素之間的一種關系。
下面開始介紹《集王聖教序》偏旁部首四十法中的六法。1/40 單人旁
我們雖然在臨摹練習偏旁部首,但同時不能忽略點畫的形态和用筆技法,因為這些和旁偏旁部首組合成的符合是不可分割的,是魚和水的關系,缺一都不完善。
"化"字的立人旁,整體用筆較重,撇的角度近四十五度,起筆位置可參考界格線。注意撇畫中段有細微的上鼓意,這與用筆的微妙有關。
豎形态上輕下重,起筆位置在撇的偏左位置,約在撇的三分二處。
撇和豎畫的比例關系,橫向見黃線标識線,大約各占一半。豎向豎略偏左,但豎畫的形态上輕下重,态勢上顧右抑左,收筆短相反空間極富變化,撇豎銜接處的右側留空,以給右部的豎彎鈎的豎部分留有餘地。
撇和豎點形質對比上,撇簡豎繁。用筆以方為主。
立人旁的運筆路線和外在輪廓。
"儀"字因為點畫較多,整個字形的點畫形态處理略細勁暢達。
撇畫起筆逆鋒入紙。中段略帶上弓勢,粗細變化不大。收筆不做提收。撇,形态較豎以讓右。
豎畫用筆細瘦勁挺,如高空遊絲。收筆回至畫内向上運筆,後向右出鋒。
撇和豎起筆收筆以以圓筆為主。
"僞"的立人旁用筆以方筆為主。撇起筆收筆粗細近,豎縮為點,與撇形斷意連。撇方豎圓,撇鋼豎柔。
"俗"字撇向豎後左撇出。曲見其妙。豎畫筆斷意連,略偏右,但不可超越撇的起筆位置。撇和豎豎向所占地步均分。
"備"的立人旁和"俗"字立人旁近。形态有變化。撇的收筆一左放一内斂。
2/40 亠部
亠部的上點因為字的不同,點所處的位置也不同。一般略偏于橫的右部。點與橫有斷如楷和連帶處理兩種形式。如"帝"和"六"。
"六"字因筆畫較少,點畫線條用筆粗而重。方筆為主。
3/40 豎刀旁
"刂"在行書中左豎多化豎點,起筆收筆,承上啟下,筆意連貫。"則"的豎點曲斜勢,偏上,用筆方 。"豎"鈎,勁挺峻拔。出鈎方筆見圭角。角度近四十五度。
"利"的左豎點,和"禾"部的收筆挑幾乎在一條斜線上。豎鈎外弓,起筆方,收筆自然帶下,筆力不可瀉勁,要力達鋒段。
4/40 豎心旁。
豎心旁豎有垂直和斜勢左右點位置變化因字因勢而異。用筆或方或圓。在運筆上三畫要氣脈連貫暢達,一氣呵成。
"怖"豎心兩點化橫,并做一畫書寫。
5/40 木字旁
"木"字旁的最大特點是抑右放左,左向多向放射延伸,右側整體收斂,挺拔。豎多直挺。橫撇右點變化較大,皆因字所占地步為變化。與右側有形斷意連者,也有形連和勢連者。如"桂"字左右豎間的開合關系。"林"字的豎左低右高。
6/40 絞死旁
"絞絲旁"用筆較複雜。撇畫形态形态、曲直、剛柔、方圓各個不同。"經"字的絞絲旁第一撇左上弓,"維"字的絞絲旁第一撇下凹勢。折肩部位的用筆方圓形态變化也各異。撇間空間空間距離同樣各異。可見王羲之書法的變化豐富,技法高妙精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