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臨江仙蘇轼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蘇轼江海寄餘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16:52:33

臨江仙·夜歸臨臯

蘇轼〔宋代〕

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蘇轼江海寄餘生(長恨此身非我有)1

一、蘇轼其人

蘇轼,北宋文學家,字子瞻,号鐵冠道人,世稱蘇東坡。蘇轼是我國古代文壇璀璨的明珠,其詩詞、散文、書法均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朝最為著名的文壇大家,其詩詞散文留世較多,對後世文學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與黃庭堅合稱“蘇黃”、與辛棄疾合稱“蘇辛”、與其父親和弟弟合稱“三蘇”,同時也創造了“一門三學士”的佳話。蘇轼其人,性格豪放,在靡靡的宋朝文壇獨樹一幟,引領風騷,是宋詞豪放派的領軍人物。其詞筆鋒蒼勁,文風清新,想象新奇,俊逸脫俗,意境與文辭俱佳。其傳世之作較多,在此處不再一一列舉。

二、創作背景

本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也是蘇轼被貶黃州的第三個年頭。“烏台詩案”以來,蘇轼就遭到了人生仕途最大的打擊,被貶黃州,遠離了政治中心。竹杖芒鞋也好,西北望射天狼也罷,蘇轼以其特有的胸襟以及豁達的人生态度立于世,在黃州之地創作出了諸多的佳品流傳于世。此詞即可窺見文壇偉人對待世事和人生态度,細細讀來,其中滋味令人欽佩。

臨江仙蘇轼江海寄餘生(長恨此身非我有)2

臨江仙蘇轼江海寄餘生(長恨此身非我有)3

三、詞大意:

夜間在東坡雪室飲酒到深夜,酒醉複醒,醒來後又接着飲酒。回到住處的時候已經是三更後半夜了。伫立在門口依稀能夠聽見家裡僮仆鼾聲如雷。反複敲門後也沒人應答,隻能自己拄着拐杖聽一聽着這江水奔騰不息的聲音。

臨江仙蘇轼江海寄餘生(長恨此身非我有)4

有時候自己思忖起來甚是悔恨自己身在這官場,官場就是名利場,身不由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什麼時候才能真正離開這名利場,忘卻俗世的蠅營狗苟、功名利祿啊!正好趁着這夜靜、風平,江波流坦之時,駕着小舟随江而下消失在這夜色裡,泛舟于這江河湖海之上度過這後世餘生。

臨江仙蘇轼江海寄餘生(長恨此身非我有)5

臨江仙蘇轼江海寄餘生(長恨此身非我有)6

臨江仙蘇轼江海寄餘生(長恨此身非我有)7

臨江仙蘇轼江海寄餘生(長恨此身非我有)8

四、賞析及感悟

人一生的經曆是豐富的,而蘇轼的一生更是傳奇。生命的豐富多彩有賴于不同的經曆和感悟,而頂着文壇巨豪之名的蘇轼一生,更加厚重而精彩。人是複雜的,是多變的,是多情的,更是有很多的面。而蘇轼落寞的一面雖與其一貫的豪放之風有違逆之處,但這樣立體、客觀、多面的蘇轼才是真正有血有肉的蘇轼,才是曆史上最為真實的蘇轼,愛好豪歌奔放的蘇轼,當然也愛落寞無語的蘇轼,真實、真性情的蘇轼。

全詞意境曠達俊逸,風格高雅而深遠。既有對命運不公、仕途坎坷後的無奈,又有對遁世、逃離現實的寄托和向往。

詞上阕,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時間,交代了深夜醉酒複醒,又飲複醉的狀态,可見作者心中郁悶無處排解,隻得借酒澆愁,豪飲一場。到了住所,聽到僮仆鼾聲,叫門不應,一方面回應了上文夜已深,衆人已睡,又從另一方面對僮仆思慮少,而自己心有憂愁無法入眠。這時的蘇轼并沒有惱怒,并沒有因此而失去了興緻,而是“倚杖聽江聲”,偉人就是偉人,這胸襟、這氣魄,自然與衆人不同。既然無法入門,索性拄着拐杖,側耳聽江聲。一個豁達的老頭、一個遺世獨立的風骨,一個久經滄桑不改的東坡居士,依然出現在大家的腦海裡。以動襯靜,筆法自然,現有叩門之聲、後有僮仆鼾聲,萬籁俱寂,還有那奔騰之下的江水,為大家描述了一幅夜靜聽江圖。看着脈脈江水,就此為人生反思奠定基礎。

臨江仙蘇轼江海寄餘生(長恨此身非我有)9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蘇轼一聲慨歎,靈魂與肉體的分離,我亦非我,說明了什麼?這兩句裡包含着自我審視的哲理。跳出自身反觀自己,常常悔恨自己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讨厭追求功名利祿的自己,可是世事無奈,又有誰能夠真正跳脫凡塵,烏台詩案給蘇轼帶來了無限的人生煩惱,沉吟默念,内心繁複掙紮,心中憤慨久久不能平息,真心話想離開,想擺脫,可是生于凡世,又有幾人能夠做到?隻留一身悔恨。此兩句也成為了全詞最為經典,最引人深思的詞句。看似不符合世事正統,卻也字字切入人心。

臨江仙蘇轼江海寄餘生(長恨此身非我有)10

“夜闌風靜縠紋平”,這是蘇轼此時的心情,幡然有悟,頓感萬物俱寂,從靈魂之思回到身體之感,夜依舊是那個寂靜的夜,風還是那個平和的風,平緩的江水汩汩而下,超脫物外,靜谧如深,沉浸其中,似乎可以讓人忘卻世間煩惱。回首向來處,這也許就是想要的生活,“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自此駕舟遠去,遁于這江海之上,聊此一生,何不痛快?生于這世界,歸于這江湖,浪漫主義色彩達到頂點,物我兩忘,超然解脫,已臻化境。這兩句讀來煞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快感,讀來甚為舒坦。

從此詞中讀來,除了哲理以外,很有道家無為、與世無争之感,這種氛圍可能源于蘇轼被貶後看透世事,懂得了自我解脫之法門。歸于自然,超脫物我,追求神人無我境界,潇灑飄逸,大有融于自然的體驗。此處蘇轼的人格和境界得到了升華。

臨江仙蘇轼江海寄餘生(長恨此身非我有)11

臨江仙蘇轼江海寄餘生(長恨此身非我有)12

蘇轼還是那個個性鮮明的蘇轼,東坡依然是那個超脫浪漫的東坡,境遇使人沉浸在悲涼和憤懑之中,但是他總能找到突破之徑,已經達到柳宗元的“悠悠乎與颢氣聚”以及“洋洋乎與造物者遊”的境界。大愛蘇轼,不僅僅其文采斐然,更重要的是讀其詞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放松,人生境界的升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