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廣東新聞頻道報道了近期在東莞發生的一起因食用黑木耳引發中毒,導緻多器官衰竭而緻死的事件。報道稱:
廣東東莞一名女士,在泡發黑木耳後因當天沒吃完,第二天繼續食用後,結果出現惡心、嘔吐、腹痛、拉黑便等不适症狀,随即被家人送往東莞市中醫院急救。經醫生診斷,其為急性肝功能衰竭,被送入ICU(重症監護室)接受治療。後來,因高額的醫療費用,家屬又将其轉送至老家繼續治療。最後該女士因毒素引發多器官衰竭,經搶救無效死亡。
醫院病房
東莞市疾控中心公共衛生監測所副所長杜濟民在接受新聞媒體采訪時說:
在她的血液和尿液裡面,都檢出了米酵菌酸毒素。黑木耳本身并沒有毒素,但在種植運輸環節,有可能會受到細菌的污染,比如保鮮、加工不當,就會産生米酵菌酸毒素。黑木耳浸泡不能太久,冷水浸泡1到2個小時,最長不超過4個小時。如果浸泡後的黑木耳有黏液感,或者聞起來有異味,就不要食用了。
醫院專家解讀
據統計,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媒體報道了8起黑木耳中毒事件,以下是其中3起較為典型的、且被當地疾控部門研究、收錄的案例:
食物中毒症狀
分析以上幾個典型黑木耳中毒案例,我們可以發現2個共同點:
夏季濕度大、溫度較高的氣候,正是細菌生長繁殖的最佳時機。食用黑木耳導緻中毒,實際是食用了黑木耳中細菌産生的毒素造成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何食用木耳中毒事件多發生在夏季。木耳的泡發時間越長,意味着木耳暴露在有菌的環境中的時間越長,被其他細菌污染的概率也就更大。
細菌在溫濕環境中繁殖生長
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理化毒理研究實驗室對上述金華黑木耳中毒事件中剩餘未泡發的黑木耳進行了室溫環境模拟泡發實驗,泡發時間分别為0天、1天、2天、3天、5天。實驗結果發現,在經過不同泡發時間的各組木耳中均未檢出米酵菌酸。
可見木耳本身沒有毒,那麼米酵菌酸從何而來呢?這些中毒事故中的木耳之所以含有米酵菌酸,主要是因為木耳營養豐富,可以作為細菌滋生的“溫床”,木耳在儲存、清洗、泡發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周圍環境中一種叫做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假單胞菌在國際分類系統中已經并入唐菖蒲伯克霍爾德菌)的細菌的污染。而米酵菌酸毒素,就是由這種細菌代謝産生。
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是在我國發現的一種細菌毒素性食物中毒菌,主要存在于谷類發酵制品、變質銀耳和薯類制品中。特别要提醒的是,該細菌在玉米、臭米面、銀耳中産生米酵菌酸毒素的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檢出率為1. 1%。
2018年,廣東省食品研究所對市場上1570份米粉、澱粉制品也進行了檢測,結果在河粉、粿條、濕粉條、腸粉中檢出共計5例樣品含有該細菌。
浸泡後的木耳
查看并統計近期食用木耳中毒的案例,除了因米酵菌酸污染外,還有以下幾種常見情況會導緻食用木耳中毒:
發黴物質污染
根據食用黑木耳中毒事件的一些細節和線索,以及細菌污染的特征,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經驗,以避免此類中毒事件再次發生:
做好廚房清潔工作
食物中毒事件往往具有突發性、不可預見性,且中毒症狀多以公司、家庭等群體出現。如何有效預防、避免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是公共衛生安全的重大課題。根據食物中毒的毒源類别,我們可以将食物中毒分為以下四類:
毒蘑菇
這幾年,因為各種原因導緻的食物中毒事件層出不窮,食品安全問題不斷進入群衆視野。特别是現在進入夏季,是食物中毒事件的高發季節,這務必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
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相關部門,都應當對此問題作出相應的預防。特别是相關部門要結合實際中毒案例,普及食物中毒相關知識,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讓大衆在這些事故中,汲取經驗教訓,做好“舌尖上的安全防護”工作,以保證飲食的衛生與安全。
【1】一起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引起的食物中毒調查,金華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雲南省一例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食物中毒事件調查分析,雲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3】有毒木耳——葉狀耳盤菌引起中毒的調查,雲南永平縣衛生防疫站
【4】一起食用木耳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分析,遼甯省鞍山市衛生監督所
【5】2018 年廣東省米面制品、澱粉及其制品中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的調查分析,廣東省食品檢驗所
【6】2008 -2018 年湖北省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