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隻有兩條路:不是堕落,就是回來。因為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裡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别的什麼東西之類;倘使已經關得麻痹了翅子,忘卻了飛翔,也誠然是無路可以走。還有一條,就是餓死了,但餓死已經離開了生活,更無所謂問題,所以也不是什麼路。——魯迅《娜拉走後怎樣》
1923年,魯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上發表了一篇關于《玩偶之家》女主娜拉的演講稿,讓人們在審視娜拉的遭遇時也不禁反思,哪些語言陷阱容易在“溫水煮青蛙”的情境下,使人們變成被控制的人偶。
法國精神分析學家、夫妻和家庭治療師、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臨床心理學名譽教授羅伯特·紐伯格在作品《有毒的話語》中結合案例與心理學知識,通過8堂親密關系說話技巧課,向讀者揭秘了如何避免被“愛情”(泛指親情、友情等各類情感)套路,建立“成長式”親密關系。
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挖掘完美“玩偶”的潛藏特性
挪威戲劇家易蔔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講述了生性善良、堅強的娜拉,為挽救老公海爾茂的生命偷偷向他人借錢,卻被得知真相的海爾茂說成是品行不端的人。看清真相的娜拉終于覺醒,發現自己不過是個玩偶,于是憤然出走的故事。根據書中的内容,結合羅伯特的研究,可以看出導緻娜拉成為“玩偶”最重要的原因有2個。
- 社會文化的因素
易蔔生出生于1828年,此時的挪威雖然已擺脫附屬于丹麥的命運,但又被迫與瑞典合并。在考取醫科大未被錄取後,結交了思想文化界的一些進步人士,在他們的影響下,易蔔生開始用文學創作鼓勵人們追求自由,反抗傳統觀念的束縛。随後,易蔔生結識女權運動活動家卡米拉·科萊特和奧斯塔·漢斯泰,當時高漲的婦女解放運動激發了易蔔生的創作,他根據朋友勞拉的真實經曆創作出《玩偶之家》。
在挪威宏觀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下,娜拉對父親和海爾茂的言聽計從也就不顯得突兀,反而是正常現象的體現,為她經濟上依賴海爾茂、取悅海爾茂的行為都提供了強有力的理由。
- 同一性早閉者與的非自主取向結合體
馬西娅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對精神分析學家而裡克森關于自我同一性理論加以精進,創立了自我同一性理論狀态模型,将低探索、高承諾的青少年稱為同一性早閉者,并指出此類個體在走出原生家庭後傾向于從權威人士處獲得肯定,從而滿足自身的穩定感。
愛德華·德西、和理查德·瑞恩等心理學家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則提出,非個人取向者認為自己無法控制自身行為,也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因此在親密關系中,如果非自主取向者遇到強勢且堅決的伴侶,容易妥協。
我在家跟父親過日子的時候,他把他的意見告訴我,我就跟着他的意見走。
你逗着我玩兒,我覺得有意思,正像我逗孩子們,孩子們也覺得有意思。
從娜拉的話中可以得知,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她沒有自主探索,幾乎所有的行為都是跟着父親的意見來;嫁給海爾茂後,她将原來的習慣帶到新家中,仍然充當着“柔弱且無腦”的角色,以海爾茂的喜好來生活。
當然,如娜拉般的完美“玩偶”并不僅僅隻有三種特性,也受到人格類型、父母教育方式的影響。有時也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控制“玩偶”的手段千變萬化,核心都是話語控制縱觀娜拉的“玩偶”生涯,雖然海爾茂和其父親的控制手段各不相同,但唯一的武器都是話語控制。羅伯特根據話語産生的效果,在《有毒的話語》中将其歸為三類。
- 情感控制
控制者旨在通過甜言蜜語、野蠻分析等話術,激起受控者的内疚感、同理心、擔憂、羞恥感,達到目的。
近年來被越來越多女性所熟知的PUA的常見手段之一就是情感控制,2019年包麗事件曝光的聊天截圖就是很好的證明。
從聊天記錄看,牟林翰以處nv為切入點,激起包麗的内疚感,并以此為突破口慢慢的牽着包麗的鼻子走。當包麗有所覺醒選擇逃離後,牟林翰又用自己吃了20粒安眠藥和包麗兩清為餌,激發包麗的同情心,随後更是用一張洗胃單成功讓包麗回到了自己身邊。
情感控制作為話語控制中最常見的手段,卻絕不是最惡劣的手段。
- 精神騷擾
控制者采取精神騷擾手段時通常是利用謊言、虛假信息及雙重信息影響受控者的感知機制,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你想,托伐那麼癡心愛我,他常說要把我獨占在手裡。我們剛結婚的時候,隻要我提起一個從前的好朋友,他立刻就妒忌,因此我後來自然就不再提了。
親密關系具有封閉性、二次元性,在這種狀态下由此産生的嫉妒本是正常狀态,但海爾茂利用親密關系中的正常嫉妒,将其包裝成虛假信息,讓娜拉相信是被愛的。
精神騷擾的效果取決于受控者對親密關系的重視程度,如娜拉般有覺醒意識的人能很快發現其中的矛盾性,若受控者在雙重信息、虛假信息多種錯誤信息的攻勢下很有可能發展出不健康的心理狀态。
- 诋毀、譴責受控者
比起情感控制,此類話術更為直觀,控制者通過運用污名化、貼标簽、歧視等方式達到控制的效果。
從娜拉的叙述中,我們得知“泥娃娃”“小鳥兒”是其父親和海爾茂給她貼的标簽。通過标簽固有的意思,使娜拉相信自己行為遵從标簽的特質才是對的。
在标簽化危害越來越被人熟知的今天,或動詞“是”的危害卻被悄悄掩蓋(需要區分的是,隻有當“是”後接的描述與關系産物之間有明顯區别時才是話術控制)。
《有毒的話語》中提到了日常中很常見的場景。一位媽媽為了讓孩子吃菠菜,告訴孩子“菠菜是好吃的”,偷偷的将菠菜的本質屬性是蔬菜、是綠色的概念轉換為菠菜是好吃的,以此來達到讓孩子吃菠菜的目的。
盡管上述例子中媽媽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也揭示了或動詞“是”的本質:将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人、物之上,從而達到目的。
話語控制的三種類型并不單獨存在,有時控制者會将多種手段綜合使用,以便受控者更好的聽從自己指令。
遠離“玩偶”特性,家庭教育擺在首位《玩偶之家》以覺醒後的娜拉出走落幕,那麼覺醒後怎麼做才能更容易擺脫控制呢?羅伯特給出了10個建議:
意識到正在發生的事情
相信自己
識别控制的類型
發現控制者的潛在動機
自問當下情況是否正常
想清楚要傾訴的對象
成功發洩情緒
放棄改變對方的想法
捍衛自己的底線
避免情況再次發生
結合話語控制的手段、“完美玩偶”具備的特質及羅伯特給出的擺脫話術控制建議,作為家長,對于家庭教育我又有了新的啟發。
- 給予孩子良好的家庭氛圍
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和約翰·鮑比在陌生情境實驗中,根據媽媽離開孩子後,孩子的心跳水平和壓力激素水平變化情況,将孩子的依戀類型劃分為安全型、焦慮型、回避型。當依戀理論發展到成人領域時,布倫南、克拉克、謝弗用回避親密和憂慮被棄兩個維度進行劃分,發現自我價值判斷越低,越容易被控制。
作為家長,學習過科學育兒知識後都知道: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重視孩子的努力過程、及時回應孩子的情緒。從孩子以後建立親密關系的層面來說,家長不僅要重視親子關系,更要重視夫妻關系,讓孩子在父母日常的互動間知道什麼是“真愛”,什麼是“真被愛”。
《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中嗯哼表達喜歡小泡芙時主動親了她,就是從杜江和霍思燕的互動中學習到的表達方式。雖然孩子年幼時可能會不懂得界限,但在家長的教育及孩子的成長過程中,TA會懂得界限,也知道什麼是良性的親密互動。
- 幫助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網絡的發達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弊端,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我們喜歡在網上找答案。職場人士喜歡在網上找總結、學生喜歡在網上找答案、父母喜歡在網上學(育兒)理論。然而這些“權威”讓我們輕松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會帶走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讓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中錢兒媽在關于英語啟蒙章節中提到:不要迷信任何專家,包括我。也是向家長傳達:根據實際問題和孩子的狀态解決當下的問題,不要“一刀切”。
多引導孩子從現有條件出發思考,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能力,既是家長得體退出孩子生活時送給TA的禮物,也是讓孩子丢掉同一性早閉特質,遠離控制者的有用途徑。
作為社會人,我們離不開和他人溝通,無法避免和他人建立親密關系,《有毒的話語》不僅僅教你如何識别“情感”套路,也讓你知道如何“友愛”吵架,不讓對方寒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