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帶牛的詞語有多少

帶牛的詞語有多少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6 14:17:23

帶牛的詞語有多少?新春将至,“牛”味漸濃“牛”元素成為街頭巷尾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牛是勤勞、踏實、恭順、質樸、開拓、奉獻的代表牛,這個集精神與寓意為一體的祥瑞形象,廣受大衆青睐我們用一期特刊好好地“吹吹牛”,不僅十分契合中國人的文化心理,更能激發人們内心的共鳴,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帶牛的詞語有多少?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帶牛的詞語有多少(帶牛的詞全都高大上)1

帶牛的詞語有多少

新春将至,“牛”味漸濃。“牛”元素成為街頭巷尾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牛是勤勞、踏實、恭順、質樸、開拓、奉獻的代表。牛,這個集精神與寓意為一體的祥瑞形象,廣受大衆青睐。我們用一期特刊好好地“吹吹牛”,不僅十分契合中國人的文化心理,更能激發人們内心的共鳴。

中華大地春盎然,神州無恙入牛年。

如果要在十二生肖中選一個“口碑”最好的動物,相信不少人都會把自己這一票投給“牛”。借牛說吉祥話,腦海裡最先蹦出來的就是“牛”轉乾坤、牛氣沖天;用牛提煉意象,大多是憨厚、忠誠、堅韌等承載着優秀品質的好詞;而從世界曆史發展的角度看,牛與人類文明關系極為密切……在牛年到來之際,本報邀請了遼甯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李東,來解讀“牛文化”裡藏着的那些事兒。

牛的典故成語都是厚重文化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先民們就開始馴化牛,由此判斷,有關牛的文化,在中國曆史長河中不少于7000年。而關于牛的典故和成語,數不勝數。李東拿“庖丁解牛”來舉例,“這個典故相信大家都知道,但其衍生出的更多的成語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單一個庖丁解牛的典故,就衍生出了八個成語,像在生活中我們經常使用到的遊刃有餘、躊躇滿志,其實都是由庖丁解牛的故事來的。庖丁解牛的典故出自《莊子·養生主》,衍生的成語除了庖丁解牛、遊刃有餘、躊躇滿志,剩下還有幾個不太常用的,比如目無全牛、官止神行、批郤導窾、新發于硎、善刀而藏等。”

《莊子·養生主》中關于庖丁解牛的過程有這樣一段: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說的是庖丁解牛時很小心,牛身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是很難下手的,這時他高度警惕,精力集中、目光專注,動作慢而又慢,動刀輕而又輕……最後就是說他解好牛後的狀态,提着刀站在那裡,環顧四周,為自己的高超技藝心滿意足、從容自得。後來躊躇滿志就用來形容一個人對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李東簡單科普了一些與牛相關的成語:牛刀小試比喻有大本事的人先在小事上略微施展;牛衣對泣形容貧窮時夫妻同度艱難;牛溲馬勃表示雖不值錢卻不無作用之物;牛鼎烹雞比喻大材小用;牛骥同皂比喻優才與庸人混雜;還有一牛九鎖、九牛一毛、九牛二虎之力、土牛木馬、泥牛入海、童牛角馬、椎牛飨士、搏牛之虻、汗牛充棟、問牛知馬、老牛舐犢、執牛耳者、如牛負重、吳牛喘月、初生牛犢不怕虎、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氣沖鬥牛、歸馬放牛、雞屍牛從、雞口牛後、多如牛毛等。

幾乎每一個“牛成語”背後都有故事,牛郎織女出自古代神話傳說;吳牛喘月出自南朝宋《世說新語·言語》;犀牛望月出自戰國《關尹子·五鑒》等,這些詞彙不僅在民族語言中被頻繁使用,并且在千百年衍生出豐富多元的文化創造,今天在博物館裡也有大量的文物傳世。

牛的現代詞彙都是溢美之詞

除了成語,在當代的一些日常用語中,也有不少牛的身影。而這些詞語原本的意思和如今的用意,已經有了不小的差别。比如“執牛耳”,這一詞彙出現的頻率相當之高,很多人隻了解其在一些競技比賽中被用作“第一名”的意思來使用,但卻不知道這個含義從何而來?執牛耳到底和第一名有什麼關系呢?

李東解釋說,典故和成語的演變都是很複雜的,關于執牛耳也有不同的說法。但一般來說,最早執牛耳有“主持諸侯會盟的人”的意思,後來慢慢演變成了領導者、第一名的用意。

在古代,天子為了團結諸侯,會舉行會盟,在會盟中會取牛血、牛耳,也就是有歃血為盟的意思。“執牛耳”的人可以說就是主持人,按理來說,可以做主持人的都是有一定身份或者德高望重的人,慢慢演變後,“執牛耳”就有了在某方面取得很高成就的含義了。

除此之外,像“孺子牛”這樣的詞,最開始的出處和現代人對其的解釋認知,也有不少差别。“孺子牛是出自《左傳·哀公六年》中一個故事,就是說齊景公非常疼愛他的一個兒子,一次和兒子玩耍時,為了逗孩子開心,不惜口銜繩子,讓兒子牽着走,結果孩子不小心跌倒,還把他牙拉折了。後來他的大臣形容起這件事,就用了‘孺子牛’這一形容,所以這個詞最早出現的意思就是父母對子女的過分疼愛。”

不過在現代人的認知中,“孺子牛”多用來比如心甘情願為人民大衆服務、無私奉獻的人。李東解釋,這是因為現在大衆了解“孺子牛”這個詞,是因為魯迅先生的作品,他在《自嘲》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考試也經常會出現。在這部作品中,孺子牛就是現在大家理解的意思。這也可以見得魯迅先生的文學功力和影響力。

牛的

詩詞

作為十二生肖中與人類最親近的動物之一,牛不僅在中國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也經常出現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千百年來,當文人墨客們通過詩歌詠歎人與自然、人與生活的關系,抒發他們對世間萬物的感觸時,“牛”的出鏡次數可真不算少。

包括“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在内,很多關于牛的詩詞都是家喻戶曉、廣為流傳,至今仍是文學愛好者們最愛引用的金句名言。

李東也解讀了在一些經典詩詞中的“牛”。他講到,魯迅先生筆下的牛,無疑是寄托了一種正面意蘊,也代表了多數國人對牛之形象的理解。和魯迅一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也喜愛以牛詠情,多次将其寫進了作品中。

在《和聖俞農具詩十五首》中的《耕牛》中,王安石寫道: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朝耕及露下,暮耕連月出。自無一毛利,主有千箱實。睆彼天上星,空名豈餘匹。如此感情充沛的詩句,既是在贊美耕牛任勞任怨、俯首苦幹的奉獻精神,也暗合了王安石個人的從政經曆。

宋代名臣、民族英雄李綱也曾以牛為題,投射個人心聲于其中,留下了傳誦至今的千古佳作《病牛》。“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複傷?但得衆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整首詩以耕牛的視角發聲,它辛勤耕耘千畝良田,換來的糧食裝滿糧倉,此時這頭牛早已精疲力盡,渾身是傷。但為了讓衆生都能吃飽,老牛甯可病倒在殘陽之下,也在所不惜。

寫下這首詩時,李綱正在仕途上經曆重大波折,他以牛自喻,表達了他為國為民任勞任怨、甘于犧牲的精神,這首詩也被後人視為“以手寫心”的優秀代表。

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高啟曾長期定居鄉間,寫過不少描寫農民勞動生活的詩歌,其中一首《牧牛詞》流傳較廣。“爾牛角彎環,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與長鞭,南隴東岡去相逐。日斜草遠牛行遲,牛勞牛饑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卧。長年牧牛百不憂,但恐輸租賣我牛。”

這是一首仿樂府詩,寥寥數筆便為讀者描繪了一幅極為生動的場景:兩個牧童拿着短笛和長鞭,在山崗間騎牛追逐嬉戲,他們一會兒騎在牛背上唱歌,一會兒倚在牛身邊玩耍,晚上則與牛共卧。

會寫牛的不光是古人,在前幾年的中小學生語文試卷中,中國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的名作《老黃牛》曾多次入題。“塊塊荒田水和泥,深翻細作走東西。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詩歌的最後兩句藏着多個考點,聰明的你,能準确地理解這首詩嗎?

(責任編輯:陳曉岚)

來源: 遼沈晚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