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劉姥姥第二次進榮國府到底幹什麼來了?
文/劉永
(一組《蘇東坡》劇照)
【作者簡介】劉永,現供職于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稅務部門,愛好文史,從事文同、蘇轼研究,有《文同評傳》等書籍出版。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北宋元豐三年(1080)二月,著名文學家蘇轼經曆“烏台詩案”後,死裡逃生,貶官來到黃州(湖北黃岡),受團練副使。一家老小十幾口人,全靠蘇東坡微薄的俸祿艱難度日。
蘇轼在《東坡八首并序》中說:“餘至黃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馬正卿哀餘乏食,為餘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
這“故人馬正卿”不但為蘇轼從官府申請下來一片撂荒的舊營地,還幫助蘇轼修築起居室,讓他們一家人終于有了安居之地。蘇轼帶領大家整治營地,躬耕其中,收獲勞動果實,總算解決了一家人的衣食之憂。他為自己的居室取名“雪堂”,并親自在門楣上書寫了“東坡雪堂”四個大字,從此蘇轼自稱“東坡居士”。
“東坡居士”這個響亮的名号蓋過了他的本名蘇轼。
“居士”現在一般指信仰佛教、在家修行的人。而在古代則并非專指佛教信徒,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也被稱為“居士”。
唐宋以來,文人雅士多以“居士”自稱,以示清高。李白自稱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歐陽修自稱六一居士,李清照自稱易安居士等等。
蘇轼在黃州東坡開荒種地,并在這裡修築起居室“東坡雪堂”,他效仿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忠州東坡墾地種花的故事,以“東坡居士”作為自己的别号。由此可見沒有朋友馬正卿的幫助,這“東坡居士”也就無從談起了。
在《東坡八首并序》末尾,蘇東坡還這樣描述了自己的這位朋友:“馬生本窮士,從我二十年。日夜望我貴,求分買山錢。我今反累生,借耕辍茲田。刮毛龜背上,何時得成氈?可憐馬生癡,至今誇我賢。衆笑終不悔,施一當獲千。”
蘇東坡的幽默真的是無處不在,面對為自己雪中送炭的朋友,他也不忘開玩笑,說他幫助自己是希望得到千倍的回報。他自嘲說馬正卿這麼幫助自己,這不是龜背刮毛,受人取笑嗎?
馬正卿當然不怕别人閑話,更沒有對已是戴罪之身的蘇東坡落井下石,去讨好上級。他的溫暖關懷、救人危難的高尚品德讓蘇東坡感動。蘇東坡深知自己給朋友帶來了拖累、麻煩,希望将來能夠湧泉相報朋友的這份恩情。
(蘇東坡第二任妻子王閏之)
(一)“窮士”馬正卿關于馬正卿我們現在所知不多,隻知道馬正卿,字夢得,雍丘(今河南杞縣)人,是位讀書人。蘇東坡的《東坡八首并序》說這故人馬正卿本是“窮士”,而且“從我二十年”。
于是,有人理解說:馬正卿是蘇東坡的幕僚、跟班,他是蘇東坡的超級粉絲,而且一直追随蘇東坡長達二十年。這就有點讓人疑惑了,馬正卿如果真是位“窮光蛋”,一個如同蘇東坡仆人的人,他憑啥本事能為蘇轼從官府手中申請到城中的幾十畝舊營地?很顯然,這是望文生義,是對蘇東坡詩句的誤解。
“馬生本窮士”是說馬正卿過去曾經是出了名的“窮士”,“從我二十年”并不是跟随我二十年,而是二人相識、相知二十年的意思。
實際上,馬正卿當時正好在黃州擔任通判,這就不難解釋他為什麼能夠幫助蘇東坡借地、建房的緣由了。馬正卿同情蘇東坡的悲慘遭遇,他甘冒政治鬥争風險,義無反顧地施以援手,卻反而被蘇東坡在詩句中認為是“可憐”“癡呆”,這是“蘇式幽默”給後人帶來的困惑,也難怪一些粗心的讀者也會跟着犯“癡傻”了,哈哈。
當然,關于馬正卿擔任黃州通判的史實也并非無人提及,更不是筆者的無端推斷猜測。據弘治《黃州府志》載:“東坡故居在今縣學東。宋元豐三年蘇轼為吳興守,谪黃州三年。故人馬正卿為守,以故營地數十畝與之,是為東坡。以大雪中築室為雪堂,自号東坡居士”。
蘇東坡貶官黃州時,前後兩任太守是陳君式、徐君猷,他們對蘇東坡都很關心照顧,《黃州府志》怎麼說太守是馬正卿呢?于是,又有人說《黃州府志》記錯了。
其實這又是一個誤解。
在宋代,知州或太守是一把手,“通判”則是二把手,輔佐知州、太守處理政務,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等州府公事,須通判連署方能生效,并有監察官吏之權,号稱“監州”,也稱“通守”。蘇東坡曾經擔任杭州通判,他在詩中回憶說自己除夕夜還在上班:“熙甯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廳。”
如此看來《黃州府志》說馬正卿為黃州“守”并沒什麼錯。
蘇東坡感激馬正卿對自己的無私幫助,欽佩他不畏強權、堅守道義的高尚品德。此時,蘇東坡才體會到唐代詩人孟郊在《傷時》詩中的感歎:“有财有勢即相識,無财無勢同路人。”象馬正卿這樣的朋友才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知己啊。
蘇東坡在《書孟東野(孟郊)序》中雲:“元豐四年與馬夢得飲酒黃州東禅院,醉後頌東野詩雲:我亦不笑原憲貧。不覺失笑!東野何緣笑得元憲?遂書以贈夢得,隻夢得亦未必笑得東野也。”
蘇東坡奮筆書寫孟郊的《傷時》詩,贈予馬夢得。原憲,字子思,春秋末年宋國商丘人,是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原憲、孟郊他們都是在貧困中奮發圖強的君子,而在蘇東坡眼中馬正卿和他們一樣,都是值得自己效法學習的榜樣。
(二)馬正卿與蘇轍
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意思是說,君子在不得志的條件下,能夠安貧樂道,不失節操。對于君子來說,窮苦磨難是一種寶貴的曆練,越窮越光榮,越窮意志越堅定。蘇東坡說馬夢得“馬生本窮士”就是在贊揚他是位安貧樂道的高士。
馬正卿的“窮”恐怕當時就已經聞名于世,對此,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在蘇東坡貶官黃州之前就有生動的描述。神宗熙甯六年(1073)至熙甯九年(1076)期間,蘇轍擔任齊州(今山東濟南)掌書記。他寫有一首《贈馬正卿秀才》詩:
男兒生可憐,赤手空腹無一錢。
死喪三世委平地,骨肉不得歸黃泉。
徒行乞丐買墳墓,冠帻破敗衣履穿。
……
當時的馬正卿未中進士,還是一位秀才。蘇轍回憶起認識他時的情景,馬正卿貧困潦倒,形同乞丐,真可謂窮得叮當響,簡直是沒有日月了。
馬正卿雖然窮,但氣節凜然,所謂“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蘇轍直認他是位“善人”,是位不可多得的賢良之士。馬正卿與蘇轍在齊州交往,或許是蘇轍的同僚,或許是遊學到齊州,具體情況如何已不得而知。
在此期間,蘇東坡正在杭州、密州任職。從《贈馬正卿秀才》詩意看,蘇轍熟知馬正卿的家世,了解他的為人。而蘇東坡說馬夢得與他“從我二十年”,說明他們二十年前就相識了。蘇東坡貶官黃州是在元豐三年(1080),倒退二十年正是嘉祐五年(1060)。
也就是說,從那時起,蘇轼、蘇轍兄弟就認識這位窮得連祖父、父親死後都沒錢給他們下葬的“窮士”馬正卿了。
嘉祐五年(1060)二月,蘇轼、蘇轍兄弟在家鄉眉山為母親程夫人丁憂完畢後,随同父親蘇洵再次回到京城開封,他們在京城西岡租房居住。由于京師消費高,為了節省開支,一家人不得不搬遷到京東八十裡開外的雍丘(今河南杞縣)居住。
蘇轍在《辛醜除日寄子瞻》中雲:“居梁不耐貧,投杞避糠覈。”“梁”指開封,“杞”指杞縣,就是描寫他們一家人在雍丘居住這一情形。
嘉祐五年八月,蘇洵被朝廷任命為試秘書省校書郎,他也在所作《謝趙司谏書》中,說他“寓居雍丘,無故不至京師”。由此可知,蘇轼、蘇轍必然是在居住雍丘期間認識當地有名的“窮士”馬正卿的。
顯然,馬正卿的“窮”讓蘇轼、蘇轍兄弟困惑,“問人何罪窮至此?”一個人怎麼可能窮到如此難堪的地步?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對于好奇心強烈的蘇東坡來說,可能一直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想來想去,這一切好像都是命運的安排啊!
《東坡志林•卷一•命分》有一條雲:“馬夢得與仆同歲月生,少仆八日。是歲生者,無富貴人,而仆與夢得為窮之冠者。即吾二人而觀之,當推夢得為首。” 蘇東坡意思是說,自己和馬夢得同年同月生,這一年月出生的人,命都苦。若比賽誰最窮,肯定是蘇東坡和馬夢得第一。
假如我們兩個窮鬼再PK一下,馬夢得當然更勝一籌,我蘇東坡甘敗下風。呵呵!《東坡志林》所載為作者從元豐至元符年間近二十年中的雜說史論,馬正卿的“窮困”被蘇東坡記錄在案,可見蘇東坡對馬正卿命運的關注。二人同年同月生,所謂“惺惺惜惺惺”,蘇東坡似乎通過馬正卿找到了自己命運坎坷的答案。
(三)馬正卿辭官“守節”
《東坡志林》卷五還有一條關于馬正卿的記載:“杞人馬正卿作太學正,清苦有氣節,學生既不喜,博士亦忌之。餘偶至其齋中,書杜子美《秋雨歎》一篇壁上,初無意也,而正卿即日辭歸,不複出。至今白首窮餓,守節如故。正卿字夢得。”
據此,有人說二十年前,馬正卿在京城太學任職,看了蘇東坡書寫的杜甫《秋雨歎》詩句:“堂上書生空白頭,臨風三嗅馨香泣”,恍然大悟,竟然憤而辭官,從此終生不仕。還有人說,二十年前,馬正卿搖身一變,成了蘇東坡的鐵杆“腦殘粉”,憤而辭官,跟随蘇東坡到鳳翔府去當秘書去了。蘇東坡被貶官黃州後,馬正卿就像“跟屁蟲”一樣尾随而至,陪他在黃州受苦,抱團取暖。這些荒唐的說法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須知蘇東坡在《東坡八首并序》中說故人馬正卿 “從我二十年”,再結合這條《東坡志林》中“馬正卿守節”的故事,如果理解為馬正卿辭官跟随蘇東坡二十年,實在是情理不通。二十年前,兩人都還是入世未深的年輕人。馬正卿憑啥傻乎乎地跟着毛頭小夥蘇轼到處亂跑?而且還放下好端端的學正京官不當,偏要跑到偏遠的小地方去,寄人籬下?這樣推測,是把時間先後順序弄颠倒了,鬧成了笑話。
馬正卿擔任太學學正,應該是在他擔任黃州通判之後。太學是中央官學、國家的最高學府,而“學正”是文官官職名。主管太學執行學規,考校訓導,從事業務則相當于官學中的老師或行政人員。太學“博士”,總知學事,相當于校長。
二十年前,馬正卿還是位秀才,連任官的資格都不具備,他任太學官職從何談起?更不要說什麼辭官而去了。元豐七年(1084) 四月,蘇東坡受命移汝州,離開了居住生活五年的黃州。
元佑元年(1086)蘇東坡被招回朝,由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诰,位極人臣。他與馬正卿再次在京城相會,應該是在這個時期。
一天,蘇東坡久等馬正卿不至,就在書房的牆壁上書寫杜甫《秋雨歎》詩句。他的書寫竟然無意間點化了馬正卿。看了蘇東坡的題詩,馬正卿終于大徹大悟。他其實早就厭倦了官場的應酬争鬥,當即效法陶淵明,辭官而去。他回到家鄉河南杞縣,歸耕田園,報窮守節。馬正卿毅然逃離官場的行為令蘇東坡敬佩,更讓蘇東坡羨慕。
(四)蘇東坡贈詩馬正卿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四月,五十九歲的蘇東坡再遭新黨打擊報複,被朝廷由定州(今河北定州)知州貶官英州(今廣東英德)。
蘇東坡路過雍丘,故地重遊 ,他撫今思昔,前去拜會老友馬正卿。
兩人同年同月生,是患難之交,蘇轼“東坡居士”名号的得來源于馬正卿的援助,而馬正卿的辭官歸隐又歸結于蘇東坡的開導,他們真是一對難兄難弟。如今,蘇東坡再遭貶官,跌入人生低谷,面對老友,其内心的悲傷失落是可想而知的。他書贈馬正卿一首小詩《初貶英州過杞贈馬夢得 》:“萬古仇池穴,歸心負雪堂。殷勤竹裡夢,猶自數山王。”
這首詩雖然隻有短短二十字,卻蘊含豐富,千言萬語寄寓其中。
“萬古仇池穴”是直接引用詩聖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中第十四首的詩句。杜甫原詩雲:“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神魚人不見,福地語真傳。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
蘇東坡借用老杜詩句,贊揚老友馬正卿的歸隐之地如同世外桃源,令自己羨慕。仇池山位于甘肅省隴南地區西和縣,四面陡絕,山上可引泉灌田。蘇轼《和桃花源》詩序雲:“他日工部侍郎王欽臣仲至,謂餘曰:吾嘗奉使過仇池 ,有九十九泉,萬山環之,可以避世如桃源也。”老友已經歸隐田園,安心頤養天年,而自己還在官場奔波。
馬正卿過去對自己的關愛怎能忘記?
可惜自己貪戀官場富貴,不肯歸去,結果現在被貶官到蠻荒之地。落得如此凄慘的下場,辜負了馬正卿當初在黃州幫助自己搭建雪堂時的一片苦心。“ 歸心負雪堂”是對好友的歉疚,更是自責。“東坡雪堂”是蘇東坡落難時的家園,那裡既是他的傷心地,也承載着他們一家人溫馨美好的回憶。當初自己也曾經計劃買田蔔居,辭官歸隐,卻不料世事翻覆 ,未能如願,到如今自己又被命運無情作弄,前途堪憂,不知将來這“東坡雪堂”又要建在何方?
“殷勤竹裡夢,猶自數山王”。每個讀書人心中都曾經虔誠敬仰“竹林七賢”的高風亮節,懷揣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夢想,可惜的是經過歲月消磨,宦海沉浮,很多人都忘記了初心,與權貴同流合污,反而落下了千古罵名。“數”是數落、責備的意思。“山王”指山濤和王戎。
“竹林七賢”是三國時期七位名士的合稱,包括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魏正始年間(240-249)七人常聚集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竹林之下,飲酒賦詩,探讨學問,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最後各散西東,山濤、王戎則投靠了司馬朝廷,享盡榮華富貴。山濤和王戎的表現實在有辱“竹林七賢”的清名美譽,後人一直在數落他們的變節。
南朝宋顔延之作《五君詠》述竹林七賢,以山濤、王戎顯貴而不予列入。宋梅堯臣 《依韻四和正仲》雲:“嵇阮當時無俗慮,山王雖貴亦能陪。”
蘇東坡借用山濤和王戎的故事來告誡自己不忘初心,以免象他們一樣,落下與權貴同流合污、被人恥笑的下場。同時,他也高度贊揚了好友馬正卿堅持不懈、固窮守節的可貴品德。
怎麼取名字?看蘇轼、蘇轍命名之玄機
蘇東坡這個“私生子”,竟敢僞造皇帝聖旨!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若不喜歡,敬請留下批評,分享您的見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