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道長貼符

道長貼符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7 23:20:05

道長貼符?一、什麼是符《三國志》記載:“張陵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這說明了正一道自老祖天師張道陵創教以來,畫符就是正一弟子的重要技能《說文解字》認為:符是“信也”這個“信也”在道教的解釋,即祖師爺的法力以“符”的形式,書寫在紙、絹、木、石等物質載體上,可以通過“符”,讓沒有法力的人也能借用祖師爺的力量來達成鎮魔、壓邪、治病、求福等目的符在此即有憑證之意,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道長貼符?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道長貼符(道長你畫的符靈不靈)1

道長貼符

一、什麼是符

《三國志》記載:“張陵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這說明了正一道自老祖天師張道陵創教以來,畫符就是正一弟子的重要技能。《說文解字》認為:符是“信也”。這個“信也”在道教的解釋,即祖師爺的法力以“符”的形式,書寫在紙、絹、木、石等物質載體上,可以通過“符”,讓沒有法力的人也能借用祖師爺的力量來達成鎮魔、壓邪、治病、求福等目的。符在此即有憑證之意。

符一般分為符頭,符竅、符腳等三個部份。這三個部份通過上下結構、左右結構進行排列,不同的道門在排列形式上有差别。天師符是上下結構。“符頭”在上,“符腳”在下;中間為符竅,也可叫做“符心”、“符膽”等。我們可以把一道符看成完整的一個人形來理解,就容易多了。

道教繼承了我國古代神仙思想;長生不死,修真成仙,成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煉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視醫藥和養生之術。本文介紹了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人在醫藥學方面的成就,并從服食、辟谷、導引、行氣、房中五個方面論述了道教的養生健身之術,辨析了其中的科學因素與虛妄誇誕之說。文章認為,道教在醫藥和養生方面有不少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以及寶貴的經驗和知識,應珍視這份文化遺産,加以發掘和整理,剔除其虛妄迷信因素,發揚其科學内容。

生死問題是人生哲學上的重大問題。生必有死,雖是辨證發展的必然規律,但人的欲望總是希望延年益壽,尤其是剝削階級的最高統治者,總是希望長期保持富貴榮華、驕奢淫逸的生活,貪婪地追求長生不死。春秋時代,齊景公就說過:“古而不死,其樂若何?”(《左傳》昭公二十年)戰國時,出現了一批方士,為了迎合王公貴族求長生的心理,于是編造出海上有長生不死之藥的謊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齊國的方士徐福等上書說,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許多仙人都住在那裡,如能到達,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藥。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領着數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韓終等“求仙人不死之藥”。(《史記•秦始皇本紀》)經過幾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結果一無所獲。漢武帝時,方士李少君對武帝說用丹砂可以煉出黃金,以黃金為飲器則益壽,可以見到蓬萊島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齊國的方士公孫卿又對漢武帝講黃帝乘龍上天的事,武帝聽了深為羨慕說:“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史記•封禅書》)秦皇漢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繼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樸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長生不死,成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煉目的。為了修仙長生,首先得卻病延年,而醫藥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長人的壽命,因此醫藥成為仙道修煉的必要手段。《抱樸子•雜應篇》說:“故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所謂“近禍”就是指人們患的各種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漢末的太平道、五鬥米道都是将傳教與治病結合起來。由于漢末曾有幾次傳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價的中草藥、“符水”給人治病,使一些人獲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壽”,,消災治病”說成道教的業務。全真道的創始人王喆說:“藥者乃山川之秀氣,草木之精華。……肯精學者,活人之性命;若盲醫者損人之形體,學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無以助道。不可執着,則有損于陰功;外貪财貨,内費修真。”(《重陽立教十五論•論合藥》)這說明學道之人必須通醫術,醫藥有助于宗教的宣傳推廣,但不能執着,以醫為業,甚至借醫藥來貪取财貨。這種不道德的行為,當然有損陰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來,道教所以重視醫藥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煉成仙,必須服食煉丹,而醫藥則是服食煉丹的重要手段。其二,醫藥可以濟世活人,利用醫藥來治病救人,接近群衆,是擴大宗教宣傳影響的最好方法之一。

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種種修煉的方術,如服食煉丹、導引行氣、辟谷、存神以及房中之術等等,所以葛洪說:“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訣者,則曰導引可以難老;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抱樸子•微旨》)道教的這些修煉方術,雖以修真成仙為目的,具有虛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醫藥和養生的科學内容。現就這兩方面分述如下。

20世紀以來,環保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瓶頸。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曆來十分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老子想爾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沖氣以為和”、“和則相生”等理論。“中和”之氣具有“調和萬物”的功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長的重要基礎。可以說,“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諧的,隻有天地自然的和諧,才會有萬物的生長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諧生命、和諧自然的重要思想資源。

從“中和之道”的和諧思想出發,道教的生态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準則,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态倫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設。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态倫理

“中和之道”體現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諧生态倫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無為”為法則。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約。

“道生萬物”的生态倫理。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按照“道”賦予它們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發展的權利,人類沒有權利去破壞它們。人類對待萬物的态度應該如葛洪《抱樸子内篇》中所稱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觀規律,與一切外物和諧共生,以獲得人與自然在整體上的和諧。

“道通萬物”的生态倫理。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應該互相尊重、和諧共處,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道教還認為,道化生萬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的,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萬物之師長”的位置,為“理萬物之長”。也就是說,人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責,人的行為要符合“天道”,人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與自然更加和諧。

“道貴中和”的生态倫理。道教從“道法自然”的整體出發,十分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關系。道教認為,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甯,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道貴中和”,就是說人類社會與自然要維持一種和諧的平衡。《太平經》強調人類若想長久安甯,就必須使自身賴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諧安甯。為此,人類就要認識自然規律,并按照自然規律去辦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經稱:“天地合和,萬物萌芽”,“天地不和,陰陽失度”,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經》認為,太陽、太陰、中和三氣和諧而化生萬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陽、太陰、中和三氣缺一不可。隻有陰陽二氣相互和諧産生“中和”之氣,并共同生養萬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經》還進一步指出,人是自然萬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氣所生,即是說,天、地、人同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榮的關系,因此必須要互相尊重、和諧共處。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态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所謂“天地不和,陰陽錯謬,災及萬民”,就是說自然生态失衡将直接影響到人類世界的生存。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态智慧幾乎貫穿在道教思想的各個方面,如在自身修煉方面,道教所強調的是自身的和諧,追求的則是與道合真、長生久視。再如,曆代道教徒都能自覺綠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築的周邊環境,道觀内外的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正是道教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具體體現。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态智慧。現代環境科學告訴我們: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體相關性,即自然宇宙間沒有孤立發生的現象,一切都處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中。人與自然也是整體關聯的,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就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道教并不反對“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張人改造自然應受道德的約束,應對環境采取保護措施,以謙下的精神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既然人與天地萬物共存于同一個地球之中,又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那麼人作為萬物之靈,就有責任和義務協調、關照人與宇宙、天地、自然萬物之間的關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态建設

人類曆史發展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人類在享有對自然的權利的同時,應承擔起保護生态環境的責任。去年召開的生态文明貴陽會議發表的“2010年貴陽共識”明确提出,“綠色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态文明建設目标的重要内容”。

道教從“中和之道”的思想出發,進一步闡述了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倫理。《太平經》指出,人和自然萬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權利,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個基本準則,也是現代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内容。當今的中國道教界,正在積極闡發和弘揚道教的生态智慧,踐行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進自然生态環境的建設。

積極倡導生态保護,着力推進生态道觀建設。道教崇尚自然,曆來就十分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早在1993年中國道教協會召開的全國道教界愛國愛教先進表彰會上,就積極鼓勵全國道教徒“植樹造林、美化環境”,并對“植樹護林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1995年,中國道教協會參加了在英國召開的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會議,發表了《中國道教關于生态環境保護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聯合會。此後,我國道教界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全面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态道觀的建設工程,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是倡導植樹造林,建立中國道教生态林建設基地。中國道教協會于2003年初向全國道教界發出倡議,計劃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建立“中國道教生态林建設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樹造林任務,對民勤縣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是提出“生态道觀”理念,舉辦道教宮觀生态保護論壇。生态道觀就是強調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實現道教所追求的人間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國道教生态保護教育工作間(中國道教宮觀生态保護論壇前身)召開,通過的《秦嶺宣言》提出了緻力于營建環境友好型道教宮觀的奮鬥目标。2007年,第二次中國道教生态保護教育工作間舉行,提出了7項具體任務,如将宮觀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納入區域生态保護規劃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國道教宮觀生态保護論壇召開,“生态道觀”項目得到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關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的支持。論壇發布了《生态道觀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觀“建立健全生态保護和宣傳教育的規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觀道衆的生态環保意識,最大限度地采用節能技術和材料,形成與周邊自然環境和社區人群相協調的良性生态圈”。這使營建生态道觀的活動走向更為廣闊的空間,為道教參與環境保護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積極開展環保規劃,着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2009年,中國道教協會形成了《中國道教界保護環境的8年規劃(2010-2017)綱要意見》,向各地省(市)級道教協會下發。《綱要意見》要求各地方道協、宮觀進行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将宮觀的生态保護納入創建和諧宮觀的目标中,為建設生态道觀、保護生态環境作出新的貢獻。《綱要意見》的主要内容包括:開展生态環保教育,提高環保意識;在資源使用中實現生态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規劃建築設施,倡導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護道教宮觀周邊的水資源等;把環保意識和行動落實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導道教節儉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環保要求的養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和途徑宣傳環保,如倡議在所有道教節日和大型宗教活動中,都要突出生态保護宣傳内容等。

積極宣傳環保理念,着力推進生态和諧建設。在自然生态環境保護方面,筆者認為必須要注重“三個保護”的真正落實。即是說,在強調以人為本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在強調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生态文明的保護;在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生态和諧的保護。

在現代生态文明建設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實現“四個觀念”的根本轉變。即是說,要實現自然觀念的根本轉變,懂得尊重和保護自然;要實現價值觀念的根本轉變,用人類社會應有的道德倫理去約束無限消費的欲望;要實現倫理觀念的根本轉變,把倫理的指向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自然、愛護環境;要實現生産觀念的根本轉變,人類應在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博愛萬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類與自然萬物在高度和諧統一中相互轉換物質和能量,最終實現人類與整個自然生态系統的和諧發展。

在自然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四項措施”的全面實施。即是說,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社會法制建設,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和個人自覺意識。

綜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導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态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類社會始終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态倫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的這種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人類社會必須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廣的。特别是對于現代生态和諧建設,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生态環境的和諧發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指導意義。

天師符的符頭,必須一氣呵成畫成,而且必須一筆連成,這是關鍵之一,畫的過程中有持咒。符竅、符腳可以不用一氣呵成、一筆畫成。一般來說,凝神畫符時,有時需摒氣,符竅線條太多,一氣畫成基本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注意以上這些,隻要對着現成的天師符,反複臨摹練習,各位道友就能畫得有模有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