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以中國淵源留長獨具萬千特色的飲食文化,将世人勾引得饞液欲滴。
以至于韓國也想借用《舌尖上的中國》之模式,搞一個《舌尖上的韓國》,展現韓民族飲食上的特色,來火一把。但是據說,失敗了!為什麼?(擁有10萬粉絲的韓國駐華大使館官方微博開始推出“舌尖上的韓國”系列,但是“舌尖上的韓國”立即引來網友圍觀吐槽,該微博也被轉發了2萬多次。)
來韓國有這麼久了,每天都要在韓國飲食文化中“柴米油鹽茶”、“酸甜苦鹹辣”。總想發現什麼——韓國飲食文化有什麼特色呢?以前還以為可以用“不是東西”來形容。因為韓國飲食有東方飲食文化特色,餐具如有筷子,主食如有大米與烤肉,用餐形式有盤腿,也有泡菜與辣椒。同時,韓國飲食又有西方飲食文化特色,餐具上如有刀叉,主食有面包與甜醬,用餐形式坐着走着拿着吃,也有炸雞與麥當勞。看似東西兩種飲食文化結合在一起,但是吃起來的味道真是既很難有東方特色也很難有西方特色——我笑稱其為“不是東西”。韓國飲食文化走到現在,這是怎麼了?
那天,走到一家牆上挂印有中文書法和日本太陽旗的中日韓綜合特色的拉面館。十分擁擠的小餐桌上,竟然有一瓶較大的金黃色芝麻——可以在拉面裡自由調配(一邊搖一邊将芝麻打碎一邊就有香氣出來)。這一刻,我突然想到了韓國飲食文化的特色了。
随意調配使用的芝麻瓶子(一邊搖一邊将芝麻打碎一邊香氣出來)
那就是韓國飲食文化特色不是在舌尖上,而是在鼻子尖尖上——《鼻尖上的韓國》——在嗅覺的氣味上十分有特色!
《鼻尖上的韓國》——韓國飲食上的氣味特色可以從兩種明顯的食物香料說起。一個自然是芝麻。芝麻,又名脂麻、胡麻,是胡麻的籽種。有黑白兩種。可以做成芝麻粉、芝麻糊、芝麻醬。芝麻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其中主要為油酸、亞油酸(有調節膽固醇的作用)、棕榈酸、花生酸等的甘油脂;又含甾醇、芝麻素、芝麻酚、葉酸、煙酸、蔗糖、卵磷脂、蛋白質;還有膳食纖維、糖類、維生素a、維生素B1,B2、尼克酸、維生素E(防止過氧化脂質對皮膚的危害,抵消或中和細胞内有害物質遊離基的積聚,可使皮膚白皙潤澤,并能防止各種皮膚炎症)、卵磷脂、鈣、鐵、鎂等營養成分。
我們來看看鼻尖上的韓國這些芝麻特色的食物吧。
濟州島炒海苔芝麻——即食烤海苔拌飯兒童海苔;
芝麻蕨菜
芝麻烤肉
芝麻安城拉面
芝麻炒年糕
芝麻烤面包
黑芝麻壽司
香黃芝麻生章魚
芝麻煎蛋蕨菜豆芽拌飯
芝麻花生沾藕片
芝麻紫蘇黃瓜胡蘿蔔涼拌
野芝麻豆芽湯飯
第二個就是十分刺激的芥末。芥末微苦,辛辣芳香,對口舌有強烈刺激,味道十分獨特,芥末粉潤濕後有香氣噴出,具有催淚性的強烈刺激性辣味,對味覺、嗅覺均有刺激作用。不要說各種海鮮桌上那必然配有的芥末,各種零食,甚至是蔬菜都可以芥末芥末。
芥末味杏仁在開袋的瞬間就能夠聞到芥末特有的香氣!芥末辣乎乎的味道,和杏仁的香甜濃郁的味道組合
芥末味紫菜 芥末味芝麻薄脆餅幹
螃蟹餅幹-芥末味
芥末味玉米片
芥末味玉米片
芥末章魚
芥末蛋黃醬炒面
除了芥末和芝麻這兩種明顯香味特色,體現在鼻子尖尖上的韓國飲食文化,還有花生、豆豉、紫蘇(留蘭香、薰衣草、迷叠香、百裡香)等等,在餐桌上很常見。
為什麼形成了《鼻尖上的韓國》呢?那天去魚市場,我真真切切地聞到空氣中到處都是的魚腥味——韓國人天生對氣味敏感?嗅覺敏銳?(對抗這空氣中的魚腥味?)
也許還有文化上因素吧。
《幽明錄》 劉晨、阮肇的故事中,二人誤入仙境,仙女便是用芝麻飯招待他們,等兩人逗留半年後返回鄉裡,發現子孫已曆七世。王維有詩歌“山中無魯酒,松下飯胡麻”,李白有“舉袖露條脫,招我胡麻飯”。還有“ 沿溪尚有君家土,但種 胡麻 莫種桃”。
綜上所述,韓國如果要在飲食文化上搞一個十分有特色的,能夠與《舌尖上的中國》相媲美的電視節目,是應該考慮命名為《鼻尖上的韓國》。節目要體現出韓國鼻子尖尖的嗅覺上的敏銳,可能是因為半島國家漁業發達腥味飄蕩的地理環境因素,或者是傳統文化上有深厚底蘊的香味情節。第一期首打内容以強烈的芥末味,将電視觀衆嗆出個“淚流滿面”。第二期則以溫婉綿長的芝麻,将電視觀衆香飄出九霄雲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