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有雲南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中,你會經常看到象腳鼓舞的身影,與象腳相似的鼓身、歡快奔放的舞蹈,會讓你一下子沉浸在西雙版納的傣族風情中。在秘境百馬第60站西雙版納傣族園分站賽事上,我們看到了充滿歡樂的象腳鼓舞。
2006年,傣族“象腳鼓舞”被雲南省政府列入雲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
傣族象腳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樂器。明朝人錢古訓寫的《百夷傳》一書說:傣族“以羊皮為三、五長鼓,以手拍之”。這裡說的“三、五長鼓”正是指的象腳鼓,其長度有三尺至五尺的意思。可見在明代以前,傣族就已經有了象腳鼓。
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百獸中的大象和百鳥中的孔雀都被看成是吉祥的象征。關于象腳鼓的來曆,在傣族民間流傳着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說的是很久以前,傣族地區年年洪水為患,人們不得安居樂業,後來才知,是一條蛟龍作孽。大家都恨死了這條蛟龍,有一個勇敢的傣族青年,立志為民除害。他在鄉親們的幫助下,終于殺死了蛟龍。在慶祝勝利的時候,人們為了表示對孽龍的憎恨,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就剝下蛟龍皮,仿照象征吉祥如意的白象的腳,作成了象腳鼓。從此,象腳鼓的咚咚聲,響徹傣家村寨,表達出傣族人民的歡樂心情。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與貝葉經、東巴畫等小範圍傳承的“非遺”相比,傣族象腳鼓舞或許是群衆參與性最強的一個項目。在版納,幾乎每個村子都有人會跳象腳鼓舞,象腳鼓舞是傣族舞蹈中流傳最廣的一種群衆性男子舞蹈,因挎着形似象腳的鼓起舞,故名象腳鼓舞。每當工餘、節日或賽鼓盛會,身背象腳鼓的小夥子從各村寨趕來,跳起矯健、渾厚、靈活的象腳鼓舞。
在現代舞蹈的沖擊下,會跳完整原始的象腳鼓舞的人已經不多,許多人對其加入了現代元素及自創的打鼓法。
傣族象腳鼓分長象腳鼓、中象腳鼓、小象腳鼓三種。長象腳鼓舞蹈動作不多,以打法變化、鼓點豐富見長;中象腳鼓舞步紮實穩重剛健,大動作及大舞姿較多,舞蹈時不限定人數,人少時對打,人多時圍成圓圈打;小象腳鼓僅在西雙版納較多見,舞步靈活跳躍,以鬥鼓、賽鼓為特點。鬥和賽中以靈活、機智的進攻、退讓、最後抓住對方帽子或包頭為勝。一般為二人對賽。
在傣語中,青少年男子稱為小仆冒,把姑娘叫做小仆哨。每當小仆冒敲響了象腳鼓,小仆哨們舞動着婀娜的身姿,就好似勾勒出一幅輕歌曼舞的少數民族田園詩畫。而在小仆冒的鬥鼓中,則從一個側面表現了傣家男兒機智強悍的精神風貌。 當勝利者接過心上人手中斟滿香醇酒的銀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在群情激蕩的“水、水”歡呼聲中,似乎又得到了一次聖潔的升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