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黃,以車彭彭。思無疆思,馬斯臧。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車伾伾。思無期思,馬斯才。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骝有雒,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魚,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
以上引自《詩經•魯頌•駉》。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孔丘
在《詩經》原文裡可以看到,“思無邪”本身并不難理解。根據《詩經》創作的尿(ge)性,我們常常隻需要看懂一句或兩行就能類推全篇。
說道《詩經》的理解困難,難起來真難,小朋友說觸目驚心一眼萬年哪,毫不誇張。怎麼整呢,第一個字就不認得,第二個字還不認得。一篇下來,除了“之乎者也”幾個例行好友,外了全沒見過。
實際上《詩經》寫作樸質真誠,在把一篇詩有始有終念清楚之前,第一次見面你其實可以根據其規律摸清它大概講的是什麼。所以并不需要因為“一眼萬年”感覺到時空的巨大隔閡被無數不知道怎麼讀的字詞吓住了膽子,不敢往下看了,對于《詩經》這樣永不敗退的文學文本,我覺得任何人都會在讀懂的一瞬間震撼于她的魅力,哪裡還介意初見時的迷茫煩躁。
在讨論“思無邪”之前,我們先以這首詩為例,講一講詩經字表文義的解讀策略。
首先你要知道一點常識,詩最開始是音樂文學,是唱出來的。這也是它顯得質樸動人的因素之一。它的“填詞”符合音樂文本的大多數特征,比如說重章疊句、回環往複,以及各種押韻手法等,此處不冗述。關鍵能幫助你快速看懂的是發現裡面的虛詞。《詩經》中有大量的語助詞,如《駉》這一首,“薄言”“思”在四章中重複出現,上下同義。都是語助詞,把它們去掉,會方便你理解整篇大意。然後你就會發現《詩經》的内容很簡單,在短歌裡基本上都是反複說一個事物、它是什麼樣,或一個人,他心裡怎麼想。
理解核心意思,需要理解核心詞。這首詩的核心——馬。其次——野,野外。最後,馬好。
以第一章(《詩經》為音樂文學以“章”分隔段落)為例,驈(yù)、皇、骊、黃,都是馬的品種。如“骊”是純黑色的馬。“黃”是黃赤色的馬。以此類推。
“以車彭彭”,以車,駕車。“彭彭”,車行的聲音。《詩》中也存在許多拟聲詞。都需要結合語境靈活理解。“無疆”,結合“馬”來理解,指馬多,跑得遠,氣勢壯闊。“臧”,善,即好。基本上以下章節都可以類比理解。很多情況都是換了個詞,大意相似。也有特殊的需要結合具體章節所說理解。如下文“作”“徂”與“臧”不同,是動詞,奮起和走、往的意思。“斁”存在歧義和不同理解。有說無數,多的意思,有說疲倦,無斁,跑起來不會疲倦。
就全文理解,有人把“無邪”理解作無邊,類似于“無疆”,馬多,或跑得長遠。
還有理解為“斜”的,無邪,不偏斜。這種理解似乎跟孔子引用“思無邪”時候的用意有關。
孔子用“思無邪”時,一般認為“思”已經不再是原文典出的語助詞,就是現在使用的意思。即思想内容。孔子借用《詩經》原文原句總結其風格内涵,我認為很有意思。算是化用,已經與《駉》詩無關。
後世儒家理解孔子的“思無邪”無外乎從儒家本義說,引起了很多曲解。典型如《毛詩序》甚至以《關雎》為頌揚後妃之德。這種理解方式很不科學,相當于以形成概念強行附會先有文本。讓我們搞清楚一件事情,孔子讀《詩》,喜歡《詩經》,自然有從《詩三百》中得到的共鳴,即符合他的學說理論的地方,因此才有高贊。但如果因此把整部《詩》都統攝于儒學框架下,那明顯是不可能成立的幻想。
我認為“思無邪”沒有什麼神秘之處,在孔子的世界觀中,什麼可稱之為“無邪”?各在其位,各謀其政。中庸之道,民風民俗,“怨而不怒”。簡單來說,百姓有事說事,有冤說冤,心裡不高興了就在詩歌中發洩,不用悶着,順其自然,也不用過于怨憤,非常符合孔子的中庸思想。為官者獻詩而諷谏,當權者聽詩而曉風俗,是個何其順暢清明的過程。
整本《詩經》,言志緣情,風雅頌,賦比興,情感真摯,抒發真實。對時政不滿的直言“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大雅•民勞》),心情郁結的作歌“君子作歌,維以告哀”(《小雅•四月》),“心之憂矣,我歌且謠”(《魏風•園有桃》)……
都光明磊落,坦誠無畏。
由此看來,“思無邪”确是對《詩三百》最接近本質的評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