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酉陽土家族自治縣退耕還林

酉陽土家族自治縣退耕還林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23 22:26:05

核心提示:

來,走進鄉村看小康!

聽,希望田野譜新曲!

“小康”風吹暖鄉村振興熱土,刮遍巴渝大地田野,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背景下,鄉村的變化正在驚喜上演。

為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重慶市鄉村振興局開展“喜迎二十大·我看家鄉新變化”主題宣傳活動,以全市17個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駐村第一書記的視角,展示産業發展、人居環境、幫扶協作成果,展現巴渝美麗鄉村新畫卷……

當花瓣随暑氣褪盡,田間荷葉裡露出圓頭圓身的蓮蓬,位于彭水縣善感鄉農綱村,繼盛夏蓮花“打卡熱”後又迎來豐收盛景。

讓村民們不敢想象的是,在一年多以前,村裡還為“十年九澇”的問題而困擾着。

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村裡通過盤山、治水、謀局,曾經的“水淹地”長出了新産業,常年撂荒的田裡新添忙碌的身影,荒蕪的小山村“步步生蓮”,開始重拾“人氣”。

而這些變化都要從一個人的到來說起。

治水 讓“水淹地”變豐收田

農綱村四面環山,最平整的土地位于兩山之間的田家溝,地勢的起伏為村民農作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

“最高處的山呈扇形,就像一個漏鬥。每到多雨的季節,雨水随山勢彙聚,從漏鬥一樣的瓶口湧向村裡,河道兩旁的農田首當其沖。”2021年,駐村第一書記湯浩越來到農綱村,目之所及,田裡雜草叢深,零星地種植了玉米、紅苕。

然而“十年九澇”,幾乎顆粒無收,村裡土地撂荒成為常态。在湯浩越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得“治水”。

酉陽土家族自治縣退耕還林(我看家鄉新變化盤山治水謀局)1

河堤整治。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陳攀 攝

“治水”的第一步就是宜機化改造。

在坡耕地上,挖機首度開進村裡。當機器的轟鳴聲從盤旋的山頭撤離時,村民們明顯看出自家田地的變化。通過坡改緩,小改大,宜機化改造土地200餘畝,将農綱村4、5組田家溝一帶的撂荒地、水淹地建設成了良田。

“治水”的第二步就是修理河壩引流。分析“水淹地”形成的另一個原因是原有的河道太窄、引流不暢,每當雨季很容易造成大水漫灌,農田垮塌。

對此,農綱村通河堤整治修建起了3米高、2米厚的堤壩。通過河壩治理,原有的河道不僅變寬變長了,還進一步穩固了周邊田埂。

“良田不被沖,莊稼就豐收!”如今,行走在田家溝、石槽壩一帶,68歲的老村民田永餘看着良田有河壩牢牢地防護在内,忍不住感歎。

而豐收的景象遠比他想象中來得更早。

盤山 令“爛泥窩”成打卡地

金秋,當花瓣随暑氣褪盡,田間荷葉裡露出圓頭圓身的蓮蓬,呈現在田永餘眼前的美景,從荷花盛景一路來到當下采收蓮蓬的喜悅。

“爛泥窩”,是當地人用來形容因常年水淹造成泥基不穩、水深且無法利用起來的水田。在農綱村,這樣的“爛泥窩”有不少。

酉陽土家族自治縣退耕還林(我看家鄉新變化盤山治水謀局)2

蓮藕輪作基地。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陳攀 攝

“人一下去,腳下爛泥便會讓你越陷越深,水即刻沒過頭頂,人下去就有可能起不來,實在不适合耕種。”在農綱村黨支部書記田玉鋒看來,治水的關鍵還得因地制宜找準産業。

于是,結合轄區水資源優勢通過引進相關企業,農綱村決定采用“公司 村集體經濟 農戶”的模式,在此建設蓮藕輪作基地,将“爛泥窩”變廢為寶。

在農綱村,種植太空蓮,引起不少村民議論。而這些不同的聲音在今年盛夏荷花盛開之際統一變成歡聲笑語。

今年夏天,500多畝荷花競相開放,簇擁成了花的海洋,甚是壯觀。曾經的“爛泥窩”長出的荷花更是嬌豔欲滴,淡淡的清香吸引遊客絡繹不絕,刷新村民對“爛泥窩”寸草不生的認知。

酉陽土家族自治縣退耕還林(我看家鄉新變化盤山治水謀局)3

抖落花瓣的良田冒出朵朵蓮蓬。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陳攀 攝

來農綱村賞荷,成為當地“人氣”打卡關鍵詞。如今,抖落花瓣的良田冒出朵朵蓮蓬,村民穿梭其間,将豐收的喜悅一一采收、打包。

“每到荷花開始種植的季節,我可以來這裡除草施肥,到了蓮蓬收獲的季節,我又可以來基地采蓮蓬,自家土地不再撂荒,還能務工掙錢,真是一舉兩得。”

在村裡,田永餘的生活因為新産業誕生發生着變化。更多村民,因為産業布局獲得新機遇。

謀局使小山村長出花經濟

以花為媒,農綱村通過産業布局,堅持産業生态化、生态産業化,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融合升級行動,推進農業“接二連三”。

其中,完善的配套建設加上工廠的加入,共同開發藕粉、荷葉茶、蓮子等産品,形成了以蓮藕種植為核心,多元化發展的農文旅融合産業示範基地。

在加工廠,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看到,采摘後的蓮蓬通過脫殼烘幹處理,飽滿的蓮子随流水線走完最後一道工序。每天,有上千斤蓮子從這裡走向蓮子産品開發端或者直接進入原料市場。

酉陽土家族自治縣退耕還林(我看家鄉新變化盤山治水謀局)4

蓮子加工廠。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陳攀 攝

“等加工基地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後,每天加工蓮子的規模還會提升至7000斤,屆時項目将吸收更多村民在這裡務工,通過農戶分紅等方式,可實現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湯浩越表示。

數據顯示,通過發展蓮藕輪作基地,已帶動全村農戶130餘戶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務工等方式實現增收,預計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将達到60餘萬元。

“今年還将逐漸完善基地基礎設施建設,修建産業路、人行步道,沿線打造文化手工作坊,吸引遊客看荷花的同時體驗民族文化。”田玉鋒向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介紹。

目前,沿太空蓮基地規劃的觀光火車建設正如火如荼,通過“攝影、研學、觀光、親子”等多種業态的植入,農綱村花經濟雛形正在形成。

其次,伴随基礎設施提檔升級行動,村主幹道單改雙工程、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等,村民生産生活将更有保障、更加便利。

而對于未來的農綱村的變化,村民們充滿無限期許。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陳攀

(本文來自新重慶客戶端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