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代表着吉祥如意,而且還可以驅邪捉鬼
文:枯木
由于疫情原因,蝙蝠最近成為熱門話題,這個哺乳動物中唯一能飛的“空姐”,在我國傳統曆史文化當中,毀譽參半,論其樣貌,調侃者有之;繪其形象,喜愛者廣泛。
據科學研究,蝙蝠這種動物和人類有共同的祖先,在地球上生存了8800萬年,與恐龍同時期,恐龍滅絕了,然而蝙蝠卻幸存下來。如今,在地球上蝙蝠是除了人類以外數量最多、分布範圍最廣的哺乳動物。
鼯鼠
在我國古代,有諸多描寫蝙蝠的記載,先秦時期的《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有獸焉,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其名曰飛鼠。”,許多人認為是最早關于蝙蝠的文字記載,不過依筆者拙見,《山海經》大多記載比較稀罕的動物,蝙蝠比較常見,因而這裡的“飛鼠”應該是用背翼飛膜滑行的“鼯鼠”。
而據現代考古以及現存文玩雜物來看,早在商代就已經出現抽象的蝙蝠紋,諸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一件商代早期的玉蝙蝠,正面為帶冠獸面,以陰線刻畫形象,突吻、細眉、圓眼、立耳、懸垂狀大鼻,兩側為向後波浪狀伸展的翅膀。先秦時期如何看待蝙蝠,目前尚不明确,不過可以看出是古人崇拜的動物之一。
蝙蝠被古人崇拜,最明顯的是雕刻繪畫蝙蝠,作為裝飾佩戴等,蝙蝠紋代表着吉祥如意,如福降臨。雖然随着社會的變遷和文化的延伸以及發展,蝙蝠紋也發生不斷變化,其形态、概念和内涵在不同時期表達的功能也在變化,然而不變的是,蝙蝠紋一直是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征。
在漢代,蝙蝠作為吉祥物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這點在如今許多漢代的銅鏡上都有體現,并且一些出土文物上也有蝙蝠的抽象繪畫。東漢時期一種銅鏡名為連弧紋鏡,實際上是變形四葉紋鏡,此類鏡的顯著特征是原來鈕座附近的四葉紋脫離了鈕座,獨立發展成形如蝙蝠的紋飾,向外呈放射狀,占據鏡背的中心位置。這種圖案大概和漢代人們崇尚神仙有關。
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有“蝠:蝙蝠,服翼也。從蟲畐聲。方六切。”。因而,可以确定,蝙蝠在漢代已經明确“蝠”與“福”同音,成為人們祈求美好的寓意和象征,因而在很多器物、玉器、飾物、家具上都出現了蝙蝠抽象畫。
在兩晉時期,蝙蝠的文化出現分化,一種是延續吉祥如意,另一種則是對其樣貌予以貶斥。諸如曹植的《蝙蝠賦》:“籲何奸氣,生茲蝙蝠。形殊性詭,每變常式。行不由足,飛不假翼。明伏暗動,□□□□。盡似鼠形,謂鳥不似。二足為毛,飛而含齒。巢不哺飐,空不乳子。不容毛群,斥逐羽族。下不蹈陸,上不憑木。”,表達了對蝙蝠厭惡,然而也許是曹植托物寄情,有所感慨而已,并非真的對蝙蝠有意見。
曹植的文章,在明代得到馮夢龍的演繹,收錄到他的笑話集《笑府》中:“鳳凰壽,百鳥朝賀,惟蝙蝠不至。鳳責之曰:‘汝居吾下,何倨傲乎?’蝠曰:‘吾有足,屬于獸,賀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誕,蝠亦不至。麟亦責之。蝠曰:‘吾有翼,屬于禽,何以賀與?’麟鳳相會,語及蝙蝠之事,互相慨歎曰:‘如今世上惡薄,偏生此等不禽不獸之徒,真乃無奈他何!’”。這個故事是諷刺那些耍兩面派的奸佞小人,因而借了蝙蝠的樣貌進行演繹,也并非是對蝙蝠的偏見,而僅僅是一個個例。
而在大的傳統文化當中,蝙蝠不但代表吉祥幸福,而且還增加了長壽寓意。在東晉道士葛洪的《抱樸子》中則記載:“千歲蝙蝠,色如白雪,集則倒懸,腦重故也。此物得而陰幹末服之,令人壽萬歲。”,千年的白色蝙蝠,能讓人長壽,雖然有點玄虛,然而可以看出道家對蝙蝠的重視。從此,蝙蝠的内涵開始擴大,增加了“長壽”概念,蝙蝠也開始入藥,不過不是肉身,而是蝙蝠的排洩物,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夜明砂。
到了唐宋時期,道教達到鼎盛,李氏唐朝奉老子為先祖,宋代幾代皇帝崇尚道教,因而道家盛行,于是蝙蝠形象更加廣泛,并且産生了許多傳奇故事。諸如唐代著名的八仙之一張果老,據說是蝙蝠變的。這在宋代紀實小說《太平廣記》(卷三十)中記載了張果老的故事,張果老自稱是堯帝時人,居住在晉汾之間的中條山,唐玄宗問道士葉法善張果老的來曆,葉法善說:“臣不敢言,言訖即死。”後言道:“此是混沌初分白蝙蝠精。”言畢七竅流血,跌地而亡,後經玄宗求情,張果老才救活他。因而蝙蝠到了宋代已經成了神仙的化身。
然而把蝙蝠和神仙真正結合起來的是唐代的鐘馗。鐘馗是中國神話中能打鬼驅邪的神,據唐代詩人盧肇的《唐逸史》中記載,唐玄宗做夢夢見大鬼吃小鬼,而大鬼自稱是終南山鐘馗,赴長安應武舉不第,羞歸故裡,觸殿前階石而死。唐高祖贈送綠袍葬之,遂銘感在心,誓替大唐除盡妖魅。唐玄宗夢醒後就讓“畫聖”吳道子将鐘馗形象繪畫出來,镂闆印刷,廣頒天下,以辟邪驅鬼。
在吳道子繪畫鐘馗形象時,圖畫上有幾隻蝙蝠。其原因是蝙蝠夜晚行動,因而能看的見鬼魅,哪裡有鬼就把鐘馗引向哪裡;再加上前代傳說蝙蝠千年成精,因而蝙蝠就成為鐘馗的“助手”,成了繪畫《鐘馗捉鬼》的經典構圖,一直流傳到現在,如今繪畫傳統鐘馗形象,必定有蝙蝠随之。在當今江蘇一帶,還流傳着“鐘馗戲蝠”的舞蹈,也是源自以上故事。
由于鐘馗和蝙蝠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是辟邪驅鬼的最佳搭檔。到了元明時期,随着戲曲的流行,古老傩戲流傳下來的頭戴面具演化成了繪畫臉譜,演員們根據不同人物形象,對臉譜進行形象刻畫,諸如曹操的“白臉奸詐多疑”,張飛、包拯的“黑臉豪爽威嚴”,關羽的“紅臉赤膽忠心”等等。而鐘馗的形象,則是非常特别,那就是一個“蝙蝠的抽象畫”,表達了可以辨别忠奸。
從曆史文化演變來看,蝙蝠不但代表着“福”,還代表着“壽”,以及辨别忠奸,因而蝙蝠在傳統文化中是吉祥如意幸福仁義的化身,至于那些調侃故事,則是一般人茶前飯後的談資,一般意有所指,并非對蝙蝠本身。
并且到如今,蝙蝠的形象無處不在,從雕刻、繪畫、建築,到玉器、陶瓷、金銀器、配飾等,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有蝙蝠的吉祥圖案,諸如用蝙蝠、仙桃、鹿代表“福壽祿”,用蝙蝠和壽桃代表“五福捧壽”、“多福多壽”,用蝙蝠和石榴代表“多子多福”,在門楣上、影壁上或者家具上雕刻蝙蝠,代表“福運降臨”等等,因而蝙蝠一直是我們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蝙蝠作為吉祥物也一直伴随着我們。
然而在現實中,由于人類的現代化進程,生态環境日益惡化,使得蝙蝠的生存越來越艱難,不得不逃匿到人迹罕至的山岩或者洞穴中,不少種類成為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境地。就這,有些人還不放過,爬山涉水,攔網捕捉,以訛傳訛,以為食用蝙蝠可以長壽,要知道在中醫發達的古代,蝙蝠入藥是它的排洩物,從來沒有食用蝙蝠的說法,真是無知之極!
如今,蝙蝠又一次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我這裡隻能替蝙蝠正名,别說蝙蝠對人類的其他科學貢獻,諸如雷達和基因病理學研究,就拿傳統文化來說,作為伴随我們中華文明幾千年的吉祥物,我們都應該保護蝙蝠這個物種,而不應該濫殺無辜,甚至食用,真是作孽!
2020/2/5榆木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