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重慶市大渡口區實驗小學老師 龍俊旭
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曆史文化悠長,其中,中華傳統節日承載着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社會曆史文化内容,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之一。但是,随着時代的發展和西方節日的湧入,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受到了較嚴重的沖擊,形式越來越簡單,節日味也越來越淡。
雖然現在從國家到地方都在提倡讓傳統文化課程走進中小學課堂,各學校也以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了許多主題教育活動,但學校教育因其自身條件的局限性,形式和内容都相對單一,集中體現在對節日的知識認知和文化積累上,比如:通過繪本、故事讓孩子知道其來源;通過詩詞補充,讓孩子積累和節日有關的詩詞歌謠:通過看視頻,大緻了解節日的習俗等。而且,這些内容基本上雜糅在一次主題教育課中,前後體驗活動較少,因此,孩子對節日也隻停留在“知道”,并無“喜愛”之情。
因此,筆者認為,小學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中,學校、家庭都應該出席,特别是家庭教育活動扮演着更為深刻的“實施者”角色,更應該引起重視。以“春節”為例,家庭教育活動應該如何開展呢?
第一,親身參與,感受節日氛圍
“春節”是中國第一大節,如何讓小孩體會到其“盛大、隆重”呢?古人有歌謠曰“……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三十晚上玩一宿,初一初二街上走……”可見當時人們之忙碌、重視,如今物質豐富,年貨基本上可以在超市一次搞定,但是孩子的體驗感明顯差了,作為家長,筆者認為可以帶着孩子一起采購甚至自制年貨,同時複習和加深在校學習到的其中蘊藏的文化。
例如,孩子們從學校教育中已經知道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這段時間被叫做“迎春日”或“掃塵日”,那麼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做家裡的大掃除,邊做邊講講故事、聊聊寓意,讓勞動有滋有味;再如,去超市購物之前和孩子一起列購物清單、起草節日當天活動流程等,勾起孩子對節日的向往,感受節日來臨前的氛圍。
第二,注重儀式,深度體驗節日
“除夕”這天正式開始“過年”,隻等中午或者晚上吃一頓團圓飯嗎?筆者以為,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更有儀式感的活動,深度體驗春節。根據節日前制作的節日活動流程,選擇傳統習俗當中可以操作的一部分,例如一起寫春聯、貼春聯、窗花,一起準備團圓飯的材料,開展春節燈謎、詩詞大會,一起守歲,迎接新年,一起賞花燈、看晚會,一起編寫節日祝福、展望未來等,感受“團圓”的真正含義。
到正月初一正式進入迎接新禧、祭祀神靈、祈求豐年主題後,可以帶着小孩出門祭祀祖先,給長輩拜一個有儀式感的年等,将豐富多彩的古代習俗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給孩子深度感受節日的機會,讓孩子真正喜愛節日,傳承節日。
第三,梳理節日,提升節後感悟
在過完節日以後,和孩子一起整理節日照片、視頻,适當布置一些簡單有趣的手頭作業,例如:利用連環畫或思維導圖回憶節日流程,通過講故事暢談節日趣聞,和孩子一起看電影、讀書、寫感悟等提升對節日的認識都是不錯的選擇,為節日畫上一個圓滿的句号。
總之,傳統節日教育不僅要認識、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感受、體驗的基礎上喜愛、傳承。
來源: 光明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