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南京人怎麼吃桂花

南京人怎麼吃桂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5 06:56:42

鹧鸪天·桂花(李清照)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迹遠隻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南京人怎麼吃桂花(古人怎樣吃桂花)1

“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雨過西風作晚涼,連雲老翠入新黃。清風一日來天阙,世上龍涎不敢香”。這分别是宋人楊萬裡和鄧肅的描寫桂花的詩。

自古以來,桂花一直為人們所喜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即用桂花浸酒或作為香料。桂花,又名木樨、岩桂,是我國的特産名花。

宋代記載:“月待圓時花正好,花将殘後月還虧,須知天上人間物,同禀清秋在一時”,指出其開花的基本規律:即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月圓時,桂花盛開,半個月後花凋榭了,月亮也虧缺了。

《清嘉錄》:“俗呼岩桂為木樨,有早晚二種,在秋分節開者曰早桂,寒露節開者曰晚桂。将花之時,必有數日炎熱如溽暑,謂之木犀蒸。”由此觀之,正是這般窒悶又芬芳的時候。

張愛玲在《桂花蒸阿小悲秋》裡引用炎櫻的話:“秋是一個歌,但是‘桂花蒸’的夜,像在廚裡吹的箫調,白天像小孩子唱的歌,又熱又熟又清又濕。”形容得非常新鮮。

這個時節的鄭州,正是桂花香飄之際,熏得人肺腑俱清。而再過幾天花即将凋零,看到桂花那樣簌簌地落,感覺實在浪費,小編因而搜集一下古人怎樣吃桂花的方法,借鑒借鑒,以後也可以學着做一些。

南京人怎麼吃桂花(古人怎樣吃桂花)2

1

腌桂花

桂花香氣可人,經久不散,能入茶酒,浸鹽蜜,作香料、面藥、澤發之類。不過桂花入馔,大多不是用的鮮桂花,而是腌桂花。因為鮮桂花含有化學物質丹甯,是有苦味的,直接入馔恐怕口感不太好。

清晨的時候,将帶露的半開桂花采來,揀去枝枝梗梗,用水反複洗淨(桂花的清潔是很重要的工作),再晾幹。講究點的,還可以将桂花用梅鹵水浸洗一下,以定色香。

桂花處理好了,便開始腌制。有糖桂花跟鹽桂花兩種腌制方法。

尋個容器,大小視需要而定,洗淨晾幹。

鹽桂花是一層桂花一層鹽,均勻鋪排,到容器口為止。糖桂花則是一層桂花一層糖。

然後密封一兩月。

還有一種糖桂花是将桂花跟白糖一起搗爛,再搓揉,兩者融為一體,曬幹保存。這種會成為固體的糖。

《竹嶼山房雜部》裡還有一種“水木犀”,不加鹽糖,隻用清水,但也是存留桂花的方法:“半含桂花摘采,甚潔,入絹囊,置清水中,煩揉去苦,重壓令幹,疊入瓷罐,竹箬覆掩之,遂以長篾重重側圍箬上,篾心留通一穴,㵼清水滿漬,須每日易,水永不蔫爛,炙燥能久藏。”竹箬就是筍殼,雲南一帶保存普洱茶也是用這樣的方式。

桂花腌好了,就可以點茶、泡水、拌粥,還可以做餡料包湯圓,清代符曾《上元竹枝詞》:“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南京人怎麼吃桂花(古人怎樣吃桂花)3

2

桂花茶

明人高濂《遵生八箋·飲馔服食箋上》:“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諸花開時,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氣全者,量茶葉多少,摘花為茶。花多則太香,而脫茶韻;花少則不香,而不盡美。三停茶葉,一停花始稱。”

花茶,一般是窨制而成。(窨即熏)

明人朱權《茶譜》載:“熏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當花盛開時,以紙糊竹籠兩隔,上層置茶,下層置花,宜密封固,經宿開換舊花。如此數日,其茶自有香氣可愛。有不用花,用龍腦熏者亦可。”這樣熏出的茶,在北方稱為“香片”。用以熏制的一般是綠茶。

《遵生八箋》還特别提到桂花茶的窨制:“假如木樨花,須去其枝蒂及塵垢蟲蟻,用磁罐,一層花一層茶,相間填滿,紙箬封固,入鍋重湯煮之,取出待冷,用紙封裹,置火上焙幹收用,諸花仿此。”

桂花茶炮制成後,花有清芬,混雜茶香,饒有佳趣。明代邝璠《便民圖纂》中這樣形容:“桂花點茶,香生一室,菊英次之,入茶為清供之最,有甘菊種更宜茶,二花相為先後,可備四時之用。”

可也有需要注意的問題,清人童薦《調鼎集》中說:“茶性淫,觸物即染其氣。”

這是優點,也是缺點。

優點在于茶能很好地吸收花香,缺點在于茶本身的氣味容易被花香奪去。因而《調鼎集》建議,窨花茶用“茶之次等者”,既可借花香改善茶的品質,也沒有茶味被花香遮蓋的問題(因為是次等茶啊不用心疼的)。

南京人怎麼吃桂花(古人怎樣吃桂花)4

3

桂花酒

桂花酒在我國曆史也很久遠,春秋戰國時人們便開始飲用。

屈原《九歌·東皇太一》:“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漢書·禮樂志》:“尊桂酒,賓八鄉。”蘇轼也有《桂酒頌》。

宋人孔平仲《談苑》裡說:“桂漿,殆今之桂花釀酒法,魏,有頻斯國人來朝,壺中有漿如脂,乃桂漿也,飲之壽千歲。”可見,桂花酒不僅代表美好的意象,還有益壽延年的保健作用。

據我觀察,古代桂花為主角的酒品,大概有三種方式:以花浸酒,以花窨酒,以花榨酒。(也有以花“釀”酒的法子,比如《調鼎集》“神仙酒”,但桂花就不是主角了,還有很多其他藥材。香花很少直接用于釀酒,大部分都是在釀好的酒裡加入花香。)

明人宋诩《竹嶼山房雜部》中記載有“桂花酒”條目:“摘半含桂花浸生酒漿中,密封,用時量多寡滴酒内。”并說此酒“發散滞氣”。

生酒就是沒有煮過的酒。以花浸酒,操作很簡單。像《紅樓夢》裡的合歡花浸燒酒,《帝京歲時紀勝》“六月時品”裡的“茉莉花、福建蘭,摘以薰茶;六月菊、白鳳仙,俱堪浸酒。”都是如此。

《調鼎集》中“花香酒”提到桂花:“酒壇以箬包。酒壇口置桂花或玫瑰花于箬上,泥封,香氣自能透下。”方法跟窨花茶頗有類似。

另有“天香酒”:“每碗酒一鬥,鮮桂花三升(揀淨蒂葉),入酒泥封。三月後,每黃酒一壇,加燒酒三小鐘。”也算花浸酒。唐代詩人宋之問《靈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是以後來多以“天香”形容桂香。

《遵生八箋》“菊花酒”條目:“十月采甘菊花,去蒂,隻取花二斤,擇淨入醅内攪勻。次早榨,則味香清洌。凡一切有香之花,如桂花、蘭花、薔薇,皆可仿此為之。”

醅就是新釀成沒濾過糟的酒。榨酒即将酒液跟酒糟分離。這樣的花榨酒氣味更加芬芳,融合了新鮮花汁。

宋人一般在槽床上用重壓法來完成榨酒,可供參考。辛棄疾《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中“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的床頭就是指槽床。

《北山酒經》卷下有“上槽”一節,對榨酒工藝技術進行了闡述:“上槽仍須勻裝停,鋪手安壓闆,正下砧簟,所貴壓得勻幹,并無箭失。轉酒人甕,須垂手傾下, 免見濯損酒味。”意思是說,壓酒時,裝料要均勻,砧簟要放正,壓得要幹淨,防止濺失,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出酒率。

南京人怎麼吃桂花(古人怎樣吃桂花)5

4

桂花糕

宋人林洪《山家清供》裡有“廣寒糕”一條:“采桂英,去青蒂,灑以甘草水,和米舂粉,炊作糕。大比歲,士友鹹作餅子相饋,取‘廣寒高甲’之谶。又有采花略蒸,曝幹作香者,吟邊酒裡,以古鼎燃之,尤有清意。童用師禹詩雲,‘膽瓶清氣撩詩興,古鼎餘葩暈酒香’,可謂此花之趣也。”

桂花性溫味辛,具有健胃、化痰、生津、散痰、平肝的作用,《本草綱目》雲:“桂花生津,辟臭,治療蟲牙痛。”而甘草“甘、平、無毒”,可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兩者結合在一起,也有很好的養生效果。

廣寒糕,還蘊含着“廣寒高甲”的美好祝願。“大比歲”就是科舉之年。廣寒喻蟾宮、月宮,糕中有桂,高中有貴,也即“蟾宮折桂”、取得好名次的意思。

古時科舉多在八月,桂花盛開,讀書人此時互贈廣寒糕,也是圖個彩頭。

《調鼎集》裡“桂花餅”:“取才放桂花,擠去汁,入糖搗爛,印餅。”這個感覺是一種餅狀的糖果,糖為主料。

“桂花糕”:“取花,灑甘草水,和米舂粉,作糕。又,桂花拌洋糖、糯米粉,印糕蒸。”這跟廣寒糕做法是一緻的。

還有一種桂花餅出現在“紫蘇餅”條目下:“四、五月摘嫩紫蘇葉,洗淨、㓠碎,或加鹽、糖和面,先将鍋燒紅,入麻油少許,熬鍋攤餅。餅宜薄。作餅之用生面粉七分,炒熟面粉三分,餅始發松。薄荷、桂花、玫瑰、白玉簪同。”感覺像路邊攤大餅,薄而松脆。要是在桂花樹下擺攤,師傅更是就地取材了。

《竹嶼山房雜部》也有一條“桂花餅三制”:“一摘桂花采去蒂,磨至二三次通細,泲去苦水,範脫小餅布紙中,又以紙覆,密置煉火上,一時炙燥之,常親煙突間收貯;一取餅複磨為坋,同白砂糖、梅酥搗範小餅;一用鮮花三升,碓磨絕細,去苦水,孩兒茶五錢,诃子去核四錢,甘草五分,俱磨細坋搗勻,以銀範或象牙範為小餅,曬幹再火炙,範中常滑以蘇合香油或松仁油,則光潤花形見也。瓷罐收,常食,開胃散積滞,用花入囊置水中,煩揉去苦,制餅佳。”

共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最簡單,就是将桂花磨成汁濾去苦水,變作泥狀,再用花型模範印成小餅,包在紙中,再覆蓋一層紙,放在火上炙烤,烤幹後,要注意貯藏在煙囪旁,保持幹燥。

第二種加了“梅酥”,在《竹嶼山房雜部》中,“梅酥”有兩種做法:“一用熟梅,蒸爛布絹中,泲去皮核,調炒鹽、鮮紫蘇葉絲,日中曬幹,每梅漿百斤,鹽十五斤;一取霜梅,連仁核、鮮紫蘇葉絲,再熬赤砂糖,同搗糜爛,日中曬乾。”這種方法更接近梅鹵,也是鹽糖兩制。

第三種方法添加了“鮮花”“孩兒茶”與“诃子”。

孩兒茶最早為外來物,是豆科植物兒茶采收枝幹,除去外皮,砍成大塊,加水煎煮濃縮,凝結成膏,亦名烏爹泥、烏丁泥、孩兒土、孩兒香等。可藥用,也可作香料。在《本草綱目》《陳氏香譜》中均有記載。

這樣做出的桂花餅确實比較高檔,連餅模子都用的是象牙跟銀作材料!還要用蘇合油或者松仁油來保持潤滑(蘇合油是蘇合香樹分泌的樹脂,是一種香料;松仁油是松子提煉出的油,可食用),香得不得了,真是奢侈~

南京人怎麼吃桂花(古人怎樣吃桂花)6

5

桂花飲

宋元流行湯、熟水、渴水、漿水、膏等飲料。

南宋陳元靓《事林廣記》“木犀湯”:“候白木犀花半開者,揀成叢着蕊折之,用白梅二搥碎,一在上一在下,花在中心,次第裝在瓶中,用生蜜注灌之。如欲用,一盞取花枝、梅一,安在盞中,當面沖點,而香酸馥鼻,梅用淡豉煮,一沸漉出,晾幹,花蜜同浸。”

這裡要注意,白梅不是白梅花,是未成熟的梅子鹽漬之後做成的食品。南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作白梅法”:“梅子酸、核初成時摘取,夜以鹽汁漬之,晝則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矣。”

元代鄒铉續編《壽親養老新書》“桂花湯”:“黃桂花二斤揀淨去青柄, 研細, 以瓷器盛貯覆合略蒸花、幹姜一兩、 甘草一兩略炒, 右末和勻, 量入炒鹽盛貯,莫令漏氣, 如常點服。”

元代《居家備用事類全集》“天香湯”:“白木犀盛開時,清晨帶露用杖打下花,以布被盛之,揀去蒂萼, 頓在淨瓷器内。 候極聚多,然後用新砂盆擂爛如泥 (一名山桂湯,亦名木犀湯,并同)。木犀一斤、鹽炒四兩、 粉草炙二兩。右件拌勻,置瓷瓶中密封。曝七日。每用,沸湯點服。”

以上三種湯後來被很多類書引用,比如《竹嶼山房雜部》《廣群芳譜》《清供錄》《遵生八箋》《養小錄》等等,做法大同小異,有些會在材料上創新。

宋元時期還有一種膏劑沖水而成的飲料,《竹嶼山房雜部》中“花香宜為膏者”說:“桂花、蘭花、玫瑰花、薔薇花(燖)、茉莉花、木香花之類,用花瓣心搗糜爛,壓去水,蜜和之,日暴之,加白砂糖複搗之,收入瓷器,常以日暴。”《紅樓夢》“糖腌的玫瑰鹵子”“玫瑰膏子”,指的就是這種。

桂花膏制成後,就可以水沖服,點茶、和粥,滋味甘芳。腦補這種桂花膏的形态,大概就像……川貝枇杷膏吧。

南京人怎麼吃桂花(古人怎樣吃桂花)7

6

桂花露

《紅樓夢》第三十四回:“彩雲聽說,去了半日,果然拿了兩瓶來,付與襲人。襲人看時,隻見兩個玻璃小瓶,卻有三寸大小,上面螺絲銀蓋,鵝黃箋上寫着‘木樨清露’,那一個寫着‘玫瑰清露’。”

《養小錄》“諸花露”雲:“仿燒酒錫甑、木桶,減小樣制一具,蒸諸香露。凡諸花及諸葉香者俱可蒸露,入湯代茶,種種益人,入酒增味,調汁、制餌,無所不宜。”可見是模仿酒的蒸餾方法。錫甑跟木桶,就是兩樣容器。

木樨清露大抵也是桂花蒸餾所得之香液,是以“香妙非常”。

蒸餾得來的花露不僅可以食用,還可以用作簡易香水,使身體香潔。

宋人蔡縧 《鐵圍山叢談》卷五:“舊說薔薇水乃外國采薔薇花上露水,殆不然,實用白金為甑,采薔薇花蒸氣成水,則屢采屢蒸,積而為香,此所以不敗,但異域薔薇花氣馨烈非常,故 大食國薔薇水雖貯琉璃缶中,蠟密封其外,然香猶透徹聞數十步,灑著人衣袂,經十數日不歇也。”

将香花加以蒸餾,得到香液,是在宋時興起的,對比佩香、焚香、合香等處理香料的方法,算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嘗試與創新。

清人李漁《閑情偶寄》中也列出了花露的兩種用法。

一為“修容”:“富貴之家,則需花露。花露者,摘取花瓣入甑,醞釀而成者也。薔薇最上,群花次之。然用不須多,每于盥浴之後,挹取數匙入掌,拭體拍面而勻之。此香此味,妙在似花非花,是露非露,有其芬芳,而無其氣息,是以為佳,不似他種香氣,或速或沉,是蘭是桂,一嗅即知者也。”拭體拍面,就是香水的用途啦,把自己弄得香噴噴很好聞。

一為“飲馔”:“予嘗授意小婦,預設花露一盞,俟飯之初熟而澆之,澆過稍閉,拌勻而後入碗。……露以薔薇、香椽、桂花三種為上,勿用玫瑰,以玫瑰之香,食者易辨,知非谷性所有。薔薇、香椽、桂花三種,與谷性之香者相若,使人難辨,故用之。”

花露拌飯,感覺也非常新奇。

李漁不愧是一個非常“閑”的玩家,浸淫于奇情異趣,想象力也豐富得很。(不過以個人而言,不是很想嘗試香水泡飯……)

晚明女子董小宛也擅制花露。

冒襄《影梅庵憶語》:“釀饴為露,和以鹽梅,凡有色香花蕊,皆于初放時采漬之。經年香味、顔色不變,紅鮮如摘,而花汁融液露中,入口噴鼻,奇香異豔,非複恒有。最嬌者為秋海棠露。海棠無香,此獨露凝香發。又俗名斷腸草,以為不食,而味美獨冠諸花。次則梅英、野薔薇、玫瑰、丹桂、甘菊之屬。至橙黃、橘紅、佛手、香橼,去白縷絲,色味更勝。酒後出數十種,五色浮動白瓷中,解醒消渴,金莖仙掌,難與争衡也。”

這種方法不似蒸餾,先要将桂花在鹽梅汁(即上面鹽制梅酥,也是腌桂花提到的梅鹵)中腌制,将砂糖熬成濃稠透明液體(如露),再将腌制好的桂花加進去,攪拌均勻。再加一些梅鹵,可保存得更久。

記得《紅樓夢》中的木樨清露很香甜,或許是這種桂花糖露更靠譜一些。否則蒸餾出的花露要達到“香甜”,肯定也是經過處理的。

(本文整理自豆瓣,作者:粟冰箱)

版權聲明:

⊙部分文字、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

【文博河南】文博 文學 文史,一起品味傳統文化的魅力!

南京人怎麼吃桂花(古人怎樣吃桂花)8

長按,識别二維碼,加關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