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子女來說,是生養之恩,是教化成人,再怎麼歌功頌德都不為過,但越來越多的子女特别是年輕人卻苦于和父母隔閡日深,怨念日深,不知該如何處理。
網上也有很多類似提問,“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反感父母的說教”,“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恨父母的越來越多”,“我們那麼愛孩子,怎麼那麼多孩子會恨自己的父母”……
說恨可能言重了,但子女和父母之間有各種矛盾各種心結确實是普遍存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2018年的調查結果顯示,52.9%的受訪者稱與父母有心結。
至于原因,知乎上的高贊回答是,“不經他同意就把他帶到這個世界,卻既不給愛,也不給錢”。有别人家的孩子,也會有别人家的父母,别人的父母成功人士,有錢又懂愛,自己的父母卻隻會操控強迫甚至家暴,令人窒息和絕望。
所以許多人看到“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這句話時,都會有強烈共鳴,甚至崩潰痛哭。
其實,撇開投胎是個技術活,無論什麼年紀,和父母之間有這樣那樣的心結是很正常的。做父母是生物本能,做好父母卻是需要實力加持,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碰到三觀正确,成熟并樂于接受新事物的父母。
做不好父母,除了自身原因,也有時代背景。不像以前幾代人都疲于溫飽,子女想要的和父母能給的,并沒多大區别。現代社會發展太快,從農耕文明到工業農業現代化再到高科技,一共也沒幾代人,每一代人的成長環境差距都很大。我們想要的和他們能給的,存在着巨大的現實矛盾。
于是,怨念越積越深,心結越來越重。旁人說不通,自己也走不出。兩代人因此備受煎熬。
如何破局?如何釋懷?《錢江晚報》曾經做過一個相關專題,反響很大,許多有類似困擾的子女都說深受啟發。基本思路是交給時間,交給教育。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花了很多年時間和母親和解的女士說的一段話,“我媽媽沒怎麼讀過書,做不好一個媽媽,她甚至都不知道怎麼愛自己,又如何知道怎麼才是愛我?但我讀過書,我可以思考,我可以努力去做好一個女兒。最關鍵的,這樣做也能讓我自己心裡好受些,最終也是放過自己”。
是啊,各種不滿怨父母是沒有用的,恨更不應該。沒能給你想要的,是因為他們自己也沒有。對你不好,很多時候并不是你不好,是因為他們自己過得也不好;不是不愛你,而是沒這個能力。他們從小也沒被父母好好愛過,過得比我們還慘,你要他們拿什麼愛你?
那些知道怎樣才是對孩子好的父母,多半也是像這位女士說的,讀過書。
讀過書的我們,受過現代文明教育的我們,應該比父母更知道如何釋懷。放手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主動放下心結可能就是我們能給父母的最好回報了。
所以,解開和父母心結的關鍵還在于我們自己。改變自己,完善自己,強大自己。讓上一代的遺憾不要再重演,至少我們的下一代會比我們幸運。
讀過書的我們也要知道,孩子和父母相遇塵世是命中注定,也是機緣巧合,在有限的緣分和時光裡彼此關愛,盡心盡責,是法律規範,也是道義修行。
親密也好,心結也罷,和父母終不過半世恩情,最終都隻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目送和别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