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做到話語謹慎,做事行動敏捷。
我現在越來越喜歡讀《論語》了,也理解為什麼有人把《論語》比作中國人的聖經,可以說是智慧的寶庫。做到既言簡意赅,又意味深長。看似篇與篇、章與章之間沒有内在聯系,實際上卻是一氣呵成,環環緊扣。自己提出論點,同時會舉出案例實證。譬如: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說一個君子要做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同時自謙地說自己還沒有做到。而子貢說,老師你就是這樣的榜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這樣的君子在《論語》中也有榜樣——顔回。
《論語·為政》第9章: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孔子說:“我每天給顔回講學授課,他從來不會提出反對意見或疑問,那樣子簡直愚鈍極了。但下課後,我仔細考查他的言行,發現他在踐行我講的内容,可見顔回并不是真的愚鈍。”
顔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無論在道德還是學問,在孔門是首屈一指的人物。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要弟子向顔回學習。不幸英年早死。
顔回的忠厚與内向,掩蓋了他的聰穎善思,就連孔子一時也難以斷定顔回的天資究竟屬于哪個層次。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觀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顔回并不愚。
顔回天資極聰慧,就連能言善辯的子貢也坦率地說不敢與顔回相比。《論語·公冶長》記載: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在我原來的印象中,顔回隻是安貧樂道、不會通融之人。通過上面的對話,顔回肯定有過人之處,孔子和子貢才會承認自己不如顔回。
從第九章顔回的言行我想到了這幾句話:
大智若愚:孔子很多弟子可以舉一反三,已實屬不易;而顔回可以做到聞一知十,但沒有驕傲自大。
知行合一:顔回上課專心聽講,下課後認真踐行,做到了知行合一。陽明先生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隻是未知,隻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知之真切笃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有真知才有真行,為什麼很多人行不出來,因為沒有真正的知道,所以也不會有實際的行動。
聖人身其而身先:意思是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争,反而能得到衆人的認可,赢得愛戴。顔回13歲與父親顔路跟随孔子學習,當時年齡最小的弟子,為什麼最後會成為大弟子的呢?《論語·雍也第六》,孔子讓大家談談個人的志向,顔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願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宣揚自己的功勞。”】。顔回的“高風亮節、無欲無求”赢得大家的尊重,人稱複聖。孔子也想把顔回當作衣缽專人,所以顔回死後,孔子很傷心。他哭得十分悲痛“天喪予,天喪予。”
學習中華文化,不是讓我們坐而論道,而是要知行合一,像顔回一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明天雙喜臨門,既是國慶,又逢中秋,深深深深祝福:家人們雙節快樂!幸福安康!心想事成!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