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鎮,藩是“保衛”之意,鎮是指軍鎮。藩鎮割據是唐朝中後期的社會現象,藩鎮的最高長官擁兵自重,在軍事、财政、行政等方面有很高的自主權,不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那麼,藩鎮割據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邊疆形勢的改變
漢初,因為連年戰亂導緻國内民生凋零、百業待興,漢高祖劉邦采用黃老“無為之治”與民生息,國力慢慢昌盛起來。唐太宗沒有選擇漢高祖一樣的策略,而是采取擴張戰略,依靠手中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開疆擴土、征服四方,唐朝的版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張,周邊各國也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版圖太大的弊端就是邊境時常遭到外敵騷擾而又不能及時支援,唐太宗之後,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數民族不斷襲擾唐朝邊境,迫于形勢唐朝不得不改變軍事戰略,改軍事進攻為軍事防守。
節度使的出現與藩鎮的形成唐初,在重要地區設立都督府,其長官被稱為總管或者都督,掌管一片地區的軍政大權,在任職上,一般由所在州的刺史擔任。其中部分都督府又稱為大都督府,掌管的地區多達十個州,這些官員的任命上多為皇親國戚或者朝廷重臣。早期的唐朝實行府兵制,兵農一體,這些都督名義上掌管着軍政大權,但是兵源卻掌握在中央政府的手中。到了唐太宗時期,裁撤了内地的都督府,為了防禦外戎,保留了邊疆地區的都督府。一直到唐朝中後期,因為有都督被授予使節,成為節度使,節度使開始進入了曆史的舞台,藩鎮既指節度使及所統領的軍隊。
内憂外患下無奈釋放軍權
經過多年的發展,唐朝人口漸漸多了起來,然而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嚴重,中央掌控的土地已經沒有多少,唐初實行的均田制就受到了制約,很多農民分不到土地,就出現了大量的流民和亡命之徒。另一方面,唐初期實行的府兵制,雖然有利于中央對軍權的掌控,但是卻不能有效地守衛邊疆,敵人侵襲時兵力不足,待到中央調遣軍隊到地方的時候,敵人也都跑完了。
無奈之下,唐朝中後期廢除了府兵制,開始實行募兵制,募兵制有一點好處,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把失去土地的農民和無職業的流浪人、亡命之徒等招募到軍隊裡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但也為藩鎮割據埋下了隐患,因為藩鎮遠離中央,這樣中央就不能掌握藩鎮招募到的士兵的真實數量,又因為招募的士兵多為終身從軍制,父子相承,生殺大權全在藩鎮節度使的手中,導緻他們對藩鎮節度使的依賴性很大,造成他們“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于是藩鎮節度使就有了忠于自己的親兵,擁有了軍權。
防禦外戎,權力進一步擴大
起初,藩鎮節度使隻有軍權,後勤供給需要中央提供。這就讓藩鎮節度使不聽命于中央的話就沒有足夠的财力組織作戰,可是因為軍隊數量的不斷擴大,中央财政無力為各藩鎮提供及時、充足的供給,導緻戰鬥力急速下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央無奈之下把部分财政大權也交給了藩鎮,這樣藩鎮就有了軍權和财政大權,權力進一步擴大。
到了唐玄宗時期,唐玄宗為避免地方官對節度使軍事行動的影響,又一次擴大了藩鎮節度使的權力,将州刺史設置成了藩鎮節度使的下級,這樣來一樣,權力大的藩鎮節度使就掌管了數州的軍權、财政大權和行政大權,藩鎮節度使的權力達到了巅峰。
微妙的平衡在安史之亂後,雖然藩鎮在軍政、财政、行政已經完全獨立,但是需要“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所以,他們還是依照中央的政策法令行事,企圖遊離于中央集團之外又不能徹底否定中央的統治。更有趣的是,各個藩鎮處于微妙的平衡狀态,東南藩鎮從财力上支撐朝廷,邊疆藩鎮對外作戰,中原藩鎮則具有鎮遏河朔、屏障關中、溝通江淮的作用,構成了一個既密切聯系又互相制約的整體結構。這種狀态一直到持續到黃巢之亂發生,藩鎮割據才大量出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