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已婚男人@淦淦惹的照片火了。
第一張照片,他衣着精緻,打着發蠟,像是在度假。
©小紅書@淦淦惹
第二張照片,他面色鐵青,雙眼無神,仿似隻差呼吸機。
©小紅書@淦淦惹
看了眼懷中活力滿滿、目光炯炯的孩子,一切瞬間不言而喻。
網友們犀利的調侃,更讓人覺得無比紮心:「你們五個人是怎麼認識的?」
©小紅書@淦淦惹
生完孩子後才知道,沒孩子和有孩子,過得是兩種人生。
沒孩子的夫妻,生活裡處處都是「詩與遠方」,離說走就走的旅行、說吃就吃的大餐,隻有付款的距離;
有孩子的夫妻,睜眼是精确到毫升的奶粉與換不完的尿布,閉眼是兩小時一次的鬧鐘與随時爆發哭聲。
為了記錄這個變化的過程,他拍攝了自己帶娃的日常,沒有長輩幫忙,更沒有精緻的打光,完完全全地「沉浸式帶娃」,真實到令人「害怕」。
©bilibili@淦淦惹
有人私信他說:「我老婆看了你的視頻,說不想生孩子了。」
他的建議隻有一個:「你學我就行了。」
©小紅書@淦淦惹
于是,我研究了他的所有視頻,總結出了已婚男人帶娃的三層境界,笑着笑着就哭了……
生孩子之前,每對夫妻一定會有種錯覺:夫妻同心其利斷金。
一起在茫茫人海中認定彼此,一起勇闖長輩設下的關卡,一起淌過裝修房子時遍地的坑。如果說人生是張試卷,孩子就是「滿分」的成績單。
後來我們才知道,原來試卷的背面,還有道附加題:帶娃。
©小紅書@淦淦惹
多年考試經驗告訴我們,附加題不是為學神或學渣準備的,而是讓刻苦學習不願放棄的普通人認清現實的:
學神遊走在高難度附加題中卻依然風華正茂,學渣兩眼一閉徹底擺爛,隻有我們在熱血與心冷的邊緣徘徊。
于是,普通夫妻在帶娃時會表現出一種症狀:試圖摸清出題人的意圖,且非常善于總結自己的不足。
©小紅書@淦淦惹
剛開始,我們會細緻認真地記錄孩子的作息以及哭聲的含義:餓了?熱了?尿了?拉了?脹氣了?
幸好,上天一定會眷顧努力的人,苦思冥想其中規律後,總有一天,我們會靈光一閃般地頓悟:
有時候,孩子隻是單純地想折磨我們。
©小紅書@淦淦惹
附加題對普通人來說,是降維打擊。從前的生活經驗,在孩子面前,完全不管用。
當便秘成為了成年人秘而不宣的默契,我們始終搞不明白,為什麼嬰兒能一天拉四次?
我們更無從得知,歲月到底做了什麼,讓一個一天能拉四次的孩子,變成了兩天拉一次都恨不得昭告天下放鞭炮慶祝的成年人?
©小紅書@淦淦惹
但很快,試圖摸清出題人思路的夫妻就會明白:
照顧孩子是件争分奪秒的事情,頻繁蹲廁所對已婚已育人群來說太奢侈。
從前連睡覺都要牽着手膩歪的兩個人,終于在生完孩子後默契地松開了手:
攜手并進太浪費資源,輪流看護才能實現效率最大化。
一個人哄孩子換尿布;
另一個人煲湯、沖奶粉、放洗澡水、收拾玩具……
©小紅書@淦淦惹
于是,在@淦淦惹的視頻中,我們很少會看到夫妻同屏。
喂飯是輪流的,做核酸是輪流的,出門放風也是輪流的。
每天最神聖的時刻,是倆人正式交接孩子的那一刻。
那種身體與心靈徹底自由的感覺,讓人終于能理解廣場舞阿姨或是打牌大爺的快樂:孩子不在身邊,有時真的很幸福。
©小紅書@淦淦惹
養孩子之前是「夫妻同心其利斷金」,養孩子之後就是「裝聾作啞樣樣都會」。
照顧孩子是一場夫妻間的博弈,每一次都讓人膽戰心驚。
原因隻有一個:孩子真的很認人。
©小紅書@淦淦惹
在這個前提下,夫妻輪班制隻是一個美好的設想。真實的情況是,孩子總是越帶越多。
每一對表面幸福溫馨的夫妻,内心其實都在暗暗較勁:誰先起身,誰就「輸」了。誰先抱起孩子,誰就得負責善後哄睡。
于是,養孩子讓我們戒掉了所有不良生活習慣,并争着搶着洗碗做飯。
做家務的時候,再也不會拖延。想偷懶睡個午覺,推開卧室門後看到孩子緩緩伸展的懶腰,隻覺得水槽中堆滿的碗筷無比親切。
©小紅書@淦淦惹
推着嬰兒車散步時,一看到孩子癟着嘴舉起雙手要抱抱,便立馬加快回家的腳步,并在心裡默默感激曾經努力健身的自己。
©小紅書@淦淦惹
吃完飯後,再也不會肆無忌憚地翹着二郎腿打個響亮的飽嗝,因為我們永遠無法預料,孩子到底會被什麼聲音吓哭。
©小紅書@淦淦惹
晚上關燈後,再也不會偷偷背過身玩手機,因為和手機屏幕同時亮起的,還有孩子銅鈴般的眼睛。
©小紅書@淦淦惹
然而,雙标是人類的「傳統美德」,無論此時此刻多麼吵鬧,我們總能精準無誤地捕捉到,孩子發出的每一聲小小的哈欠聲。
這種「選擇性裝聾作啞」技能,不僅是夫妻間的博弈,也是夫妻與所有人的博弈。
生完孩子後,伴随着連綿不絕哭鬧聲的,是親戚間連綿不絕的催生:「二胎該提上日程了吧?」
©bilibili@淦淦惹
沒經驗的小夫妻,一定會犯下「說實話」的錯誤,抱怨帶孩子太累,吐槽養孩子太費錢。
你以為親戚們會體恤年輕人的不易,但他們隻會用寫高考作文的架勢,從「親子陪伴」到「養兒防老」、從「我有一個朋友」到「國家政策支持」360°論證一遍,你不認輸不罷休。
有經驗的小夫妻,便會自動屏蔽每一句催生,用微笑點頭應對一切,實在忍不住的時候,就在心裡罵一句:「上吊都要喘口氣吧。」
©小紅書@淦淦惹
但,躲過了親戚,也躲不過大數據時代的精準推送。
一旦搜索過嬰兒益智玩具,各大軟件便會「貼心」地推送使用效果:五個月的孩子滿床爬,一歲的孩子會背詩,兩歲的孩子用英文熟練對話……
每一對白天告訴自己「接受孩子是個普通人」的夫妻,深夜總會忍不住打開購物軟件。
然後在孩子第100次将益智卡片摔到地上時,終于下定決心屏蔽曾經關注的「神童爸媽」。
©小紅書@淦淦惹
當你在照鏡子後,驚覺自己變化這麼大時,恭喜你:
和孩子處成陌生人,是父母的最高境界。
爸爸胖了雙眼無神了,媽媽虛了面容憔悴了,唯有孩子面色紅潤兩眼放光。
©小紅書@淦淦惹
也正是這時,夫妻倆才終于摸透了出題人的意圖,照顧孩子越來越得心應手,不再感到焦慮與無助。
順利度過「新手期」後,便能在打怪的路上,也抽空将裝備升級。
@淦淦惹曾拍過一個和妻子享受二人世界的視頻。
他們将孩子交給長輩,換上好看的衣服,化上精緻的妝容,假裝成剛在一起時的情侶,吃飯、逛街、看電影……
©bilibili@淦淦惹
剛開始,他們沉浸在「無孩一身輕」中,隻恨沒有時光機,将孩子重新塞回肚子裡。
直到身邊走過一位推着嬰兒車的媽媽,他們的反射弧才終于被打通,突然記起家中的孩子,想立馬退掉電影票,回家狠狠親一口孩子柔軟的臉蛋。
©bilibili@淦淦惹
等終于趕回了家,卻發現孩子沒有哭沒有鬧,四肢攤開,睡得很香甜。
他們這才意識到,原來有時候,不是孩子需要父母,而是父母需要孩子。
©bilibili@淦淦惹
細細回想一下,對普通人來說,孩子出生後的每一次崩潰,似乎都是因為對自己感到失望。曾經以為自己能做到所有事情,如今發現每天都有新的挑戰。
但中年人的字典中,沒有「擺爛」。可以敷衍自己,但絕不會敷衍孩子。
©小紅書@淦淦惹
于是,我們會發現,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一個重新發現自己的過程。
在這之前,大多數人根本無法想象自己竟然會這麼有耐心,這麼愛鑽研育兒書,這麼珍惜來之不易的二人世界。
所以,如果你對自己沒信心,看看他的視頻就行了。
你會發現,「爸爸帶娃及格就行」是假的,隻要願意學、願意做,誰都能像他一樣,左手抱娃右手做飯。
©小紅書@淦淦惹
你會發現,「生完孩子後,媽媽會失去自我」也是假的,隻要爸爸能夠分擔,媽媽也能出門工作、健身、逛街。
©小紅書@淦淦惹
帶娃是場漫長的征程,願你我都能和所愛之人一起,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感激生命的每一個饋贈。
本文圖片來源于@淦淦惹
作者:李耳耳
校對:秋秋
監制:眠去
出品:麥子熟了工作室
- THE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