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大家好!
現在開始回答5個來自
往期「寅哥麼麼答」留言中的問題
Q1 :俗話說:“懂大衆的人都買了斯柯達”,根據寅哥的試車經驗,斯柯達開着和大衆有區别嗎?| 00:45-03:42
Q2 :油價漲到10元/升了,寅哥覺得為了節約使用成本,把燃油車換成電動車明智嗎?| 03:43-06:22
Q3 :比亞迪的唐DM-i,為什麼不像本田那樣用2.0自吸反而用1.5T渦輪呢?按理說自吸的熱效率會更高吧? | 06:23-07:10
Q4 :唐DM-i的大電池高續航版本來了,寅哥認為有競争力嗎?| 07:11-08:55
Q5 :Smart精靈#1 這款車寅哥有關注嗎?看起來比ID.3劃算啊?| 08:56-11:22
Q1:俗話說:“懂大衆的人都買了斯柯達”,根據寅哥的試車經驗,斯柯達開着和大衆有區别嗎?
如果是動力總成和車系平台都一樣的版本,除了一些調校風格上的差異之外,整體肯定區别不大。斯柯達像是明銳這樣的車型,最大的亮點永遠是真掀背的尾門帶來的便利性(其實成本反而是比大衆普通三廂車更高的)。不過斯柯達在國内的成功一定程度上要仰仗大衆的成功,當大衆的銷量沒那麼強統治力的時候,斯柯達作為次選的概率當然也就低了。比如POLO月銷能到一兩萬的時候,不優惠可能還排隊,那麼斯柯達晶銳作為替代品就會值得考慮。不過現在大衆的号召力沒那麼強了,中國也不像歐洲市場,畢竟在歐洲的話斯柯達是個老牌子,有号召力,但在國内始終沒有特别清晰的定位。
所以我覺得“懂大衆都買了斯柯達”可能在10年前是成立的,因為當時國産很爛,日韓系雖然銷量不錯,但喜歡德系的人自成一派,渦輪 雙離合的“黃金組合”在動力和油耗上比起那些自吸 4AT也确實有優勢,不買大衆買個斯柯達作為性價比更高的替代;但現在市場環境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比如明銳這車剛才也說了亮點,其實和大衆也沒啥關系。
Q2:油價漲到10元/升了,寅哥覺得為了節約使用成本,把燃油車換成電動車明智嗎?
對于北京這種大城市來說,如果沒有自己固定充電條件(家裡或者公司能保證随時充的話),我還是覺得稍微謹慎一些,主要是前幾年什麼比亞迪E5、蔚來ES8的使用體驗給我傷得不行。可能現在随着續航裡程的進步,會好一些吧,但因為指标限制家裡隻有一台車的話,換成電動車要去外地自駕什麼的多多少少還是會麻煩一些。
所以這個問題主要還是看除車之外的其他基礎條件,還有您現在的燃油車保值率和要買的電車價格、未來3-5年保值率的計算……有私家充電樁電費很便宜才5毛錢,百公裡耗電按照偏高的18度算也就9分錢一公裡,現在就算是省油的混動車,一公裡也要5毛了,純燃油車費一點的就要接近一元一公裡了。一年跑15000公裡計算的話,電費相比油費,10L/100km的純燃油車要多接近14000元/年,3年可以節約四五萬元左右。然後按照三年保值率目前大概差距10%來計算,您購買的如果是15-20萬這個級别,那麼賣車時候會多損失1.5-2萬元,這樣看電動車确實依然能省錢,但前提是有私樁,一直公共充電的話就沒這麼明顯了。如果是五年賣車的話,保值率損失占比會更低,省下來的油錢差距會更大,而且如果油價一直維持如此高位,或許電動車保值率也真的會漸漸和燃油車持平。
Q3:比亞迪的唐DM-i,為什麼不像本田那樣用2.0自吸反而用1.5T渦輪呢?按理說自吸的熱效率會更高吧?
一方面可能是廠商研發路線上的選擇,1.5/1.5T配套研發可以共享一些成本;另外就是2.0自吸要應付唐DM-i這種還帶電池的、比較重的SUV,恐怕會比1.5T還吃力,雖然最大功率略大一點點,但最大扭矩差了很多,會明顯降低直驅能力。本田2.0 i-MMD的極限也就是用到奧德賽這種MPV上了,而且噸位還要比唐DM-i小不少。
Q4:唐DM-i的大電池高續航版本來了,寅哥認為有競争力嗎?
最近發布的唐DM-i 252公裡續航版本,首先能看到比亞迪也想繼續品牌向上,吃一吃理想ONE之類對手的份額,但唐DM-i的乘坐空間、家庭娛樂氛圍、尺寸都和理想ONE這種“披着SUV外皮的MPV”有明顯差距;油耗控制肯定大優于理想ONE,但這個用途和級别的車子,很多時候油耗優勢反而沒那麼重要。而且雖然電池大了、直流快充也更效率了(同時沒影響到油箱容積這個還不錯),但車重和百公裡電耗水平也蹭蹭的上去了,如果是有私家充電條件的話,其實100公裡出頭的續航和200多也沒啥區别,反正天天能充;像我這樣開宋PLUS DM-i的使用情況,沒私人充電條件,偶爾可以去商場快充的,其實還挺不錯的,理想ONE的油耗高但也是40度電的續航能夠滿足多充電的條件,可是轉念一想,都充電的話唐DM-i油耗優勢不就相對不怎麼明顯了嗎。
還有一個重點就是28萬的售價,相比20萬出頭的唐DM-i 112公裡續航,雖然還多了一些其他的細節配置,但價差還是太明顯了,畢竟是同一台車,肯定也要多少影響消費者的決斷。
Q5:Smart精靈#1 這款車寅哥有關注嗎?看起來比ID.3劃算啊?
沒太關注過,因為它尺寸确實相對以前的Smart車型來說有點太大了。而且暫時還沒有試駕過Smart精靈1号,所以很多ID.3的實際優點,比如規格不高但好用的輔助駕駛和車機,理念很正确的AR-HUD,超小的轉彎半徑等等,我不知道精靈1号能不能做到同樣水準。三電系統看來精靈不弱,續航也應該強于ID.3,有外放電功能和一定的離地間隙算是個貼近中國市場需求的亮點;另外高配四驅版動力看上去挺好,而且看到一些資料裡的雙目前視攝像頭、還有後視鏡上額外朝前45度的攝像頭,也許能在輔助駕駛系統上作出貼合國内實際路況的反應(比如判斷加塞和變線的車)。
總之這車定位沒毛病,20萬上下買特斯拉差得有點多,比亞迪品牌上還是不對許多人的胃口,大衆ID.3銷量也一般般,而Smart此前的B格是夠的,眼下可能稍微要注意下很多城市的銷售維修網絡便利性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