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求是溝通當中的重要因子,凡是溝通中出現的問題,多數是由需求不清晰或需求未能獲得滿足所緻。這裡的需求,既包括他人的需求,也包括自我需求。
情緒是需求沒能獲得滿足的一種外在表達。
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在一些外在表現的背後其實都隐藏着更深層次的需求。隻有透過表象去洞悉對方真正的需求,才能實現真正的溝通。
2.馬斯洛将人的各種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從低到高分别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另外還有求知需求和審美需求,這兩種需求沒被列入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他認為這兩種需求應居于尊重需求與自我需求之間。
如果我們能首先關注自己的需求,在自己的需求獲得滿足後,再以平和的心态、以同理心去關注别人的需求,這樣在出現矛盾時就不會那麼容易發飙,而是想着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并照顧到對方的需求,更好地維系彼此的關系。
3.演講最重要的心态是一種“給予禮物”的心态。就是說,我來做演講的目的是要給大家送一份禮物,我要把自己擁有的知識、經驗、技能拿出來跟大家分享。至于你要不要,那是你的事,但給予是我的責任,這麼想是不是就不那麼緊張了?
要打造順暢、良好的溝通,就要求我們在恰當的時候果斷、慷慨地把自己的“禮物”給予他人。這份禮物可能是一句關愛的話,也可能是一個微笑、一個肯定、一句贊賞。
4.具有富足心态的人看到的永遠是自己擁有什麼,自己還有哪些可選擇的空間和可能性,這也是富足心态的本質。而匮乏心态的本質就是“沒的選”。
一個人的心态是富足還是匮乏,關鍵在于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方式。如果父母總是威脅、吓唬孩子,用逼迫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孩子慢慢就會失去自我選擇的能力。我們常說,孩子特别聽話不見得是好事,因為這表明他正在漸漸失去自我選擇的能力,内心也在逐漸變得匮乏,繼而覺得除了聽話之外别無選擇。
5.當我們按照慣性思維與别人談話時,通常會用自己最習慣的方式,但我們的慣性思維很可能讓對方感覺不安全。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打破慣性思維,主動營造一個安全的溝通氛圍。
在溝通的過程中,與對方的共同目的越多,溝通的阻礙就會越少,甚至會輕易獲得一些小問題上的諒解。因此在溝通時,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對方的真實想法,同時要放棄想占上風的好勝心。
在對話中,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真正的目的是什麼,你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記住,這時候千萬不要被情緒帶走。
6.“标注”的第一步就是探知對方的情感狀态,然後再用冷靜、平淡且不帶有任何偏見的語言描述出對方的情感,對方就會感受到你的尊重。
要想擁有高效的溝通,就必須懂得尊重自己的溝通對象,從對方的視角去看待他們所經曆的一切,學會标注對方的情感。隻有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獲得周圍人越來越多的支持和喜歡。
7.在溝通中遇到矛盾,坦然地做出讓步,不僅不會顯得我們沒底氣,反而會顯得我們很大度。更重要的是,溝通也會因此順利地進行下去,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
“拔刺”和道歉看上去有些相像,但是兩者的用法截然不同。道歉是用在對方已經生氣的時候,而“拔刺”要用在還沒有開始溝通的時候,你就要先把對方對你可能不滿的地方擺出來。
8.一定要記住,在溝通的時候,先要仔細想想這些問題:你讓對方最不滿意的地方是什麼,對方覺得你最差的是什麼,對方覺得最委屈的是什麼……找出這些問題,在溝通之前先把這些問題擺出來,接下來溝通就會變得容易很多。
溝通環境是否恰當、是否安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溝通的效果。這也是中國人喜歡在酒桌上談事情的主要原因。人往往在喝了酒之後,整個狀态都會放松下來,彼此之間也更願意坦誠相待,更願意進行良性的溝通。
9.情商低的人在溝通時往往不會關注對方的情緒,也不會顧及溝通氛圍,而隻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談,怎麼痛快怎麼來;而情商高的人在溝通前一定會先處理情緒和氛圍,因為他懂得換位思考,懂得延遲滿足,也善于營造氛圍。
什麼是氣場?氣場就是你今天的狀态。什麼是狀态?狀态就是你體内所分泌的神經遞質:一個叫作睾丸素,另一個叫作皮質醇。
10.長頸鹿有三個特點:高、反應慢、心髒大,這三個特點可以巧妙地運用到我們的溝通當中。心大,遇事不計較;反應慢,從不覺得什麼事都會對自己有傷害;再加上它站得高,看得遠,不會對眼前的小事斤斤計較。
與人溝通不暢者多半是忘記了溝通的目的是什麼。如果忘記了目的,我們就會成為情緒的奴隸,情緒會左右我們的杏仁核,杏仁核一旦“發作”,再說什麼都是徒勞。
#情商#
#溝通#
#生活日記#
#筆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