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合理用人的藝術特征?《縣鄉中國:縣域治理現代化》一書用實例對隐性層級與曲線流動作了詳實的剖析,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領導合理用人的藝術特征?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縣鄉中國:縣域治理現代化》一書用實例對隐性層級與曲線流動作了詳實的剖析。
該書是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楊華教授的新作,是一本展現縣鄉政治生态的寫實白描書。(楊華系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精彩片段
在某省廳14個内設機構中,辦公室、财務處和人事處是最重要的三個處室,三個處室的處長如果不出意外,一般都會被提拔為副廳長。三個處室之間的隐性層級差别小,負責人都可以直接被提拔為副廳長,或者可能是人事處處長先調任辦公室主任,再被提拔為副廳長,或者有的幹部在三個處長崗位上都待過之後再被提拔為副廳長。三個處室與其他處室之間、其他處室彼此之間會存在明顯的隐性層級。其他處室的處長除非擔任過多個處室的一把手,否則不可能被直接提拔為副廳長。
下面以五個處室為案例來闡述處室之間的隐性層級。在科教處、非遺處、公共服務處、審批處和機關黨委五個處室排序中,盡管各處一把手都是正處級别,但科教處的隐性層級最低,機關黨委的隐性層級最高。那麼,科教處的處長調到非遺處擔任處長,或公共服務處的處長調到機關黨委擔任書記,在隐性層級上都屬于“提拔”或是重用。由于科教處處長的隐性級别最低,他不可能直接被提拔為副廳長,甚至不可能被提任為人事處、财務處或是辦公室的一把手。科教處處長隻有在擔任了非遺處、公共服務處、審批處或是機關黨委等機構中一個或多個一把手後才有可能擔任上述三個重要處室的一把手,後面才有機會升任副廳長。從科教處處長到公共服務處處長,盡管級别沒有提升,但是崗位變得更為重要了,越來越接近廳裡的權力中心。
越是在隐性層級中排位靠前的處室,處長在廳裡的地位就越高,他後面的流動方向是更高層級或更高地位的崗位。這些處室的副處長在廳裡的地位也較高,如果他們直接升任本處室處長,那麼他們後面就隻有往地位更高的處室流動,會使其流動的頻次降低,不利于在廳裡制造流動。所以,一般情況下,副處長不會直接被提拔為本處室的處長,而是被提拔為隐性層級較低的處室的處長,或者在級别不變的情況下,流動到隐性級别較高的處室擔任副處長。前者提高的是級别,後者提高的是地位,後者再流動時也一般是到下一層級擔任處長。
可以假設,一個幹部首先在科教處擔任處長,後流動到非遺處任處長,再到公共服務處當處長,又到審批處擔任處長,然後到了機關黨委書記的崗位上,最後升任副廳級幹部。那麼,對于他來說,每一步都是提拔,而他本人的五次提拔就帶動了廳裡幹部的五次流動。如果他隻從科教處處長直接被提拔到機關黨委書記的崗位上,最後升任副廳級幹部,那麼就隻帶動了廳裡的兩次流動。這對于他本人來說,确實縮短了在正處崗位上的任職期限,有利于他繼續往上升,但卻降低了廳裡其他幹部的流動性,這對于廳長來說并不是好事。對于廳長來說,由于越往上走幹部職數越稀缺,他在調整幹部時要做到的是:既要推動幹部流動,又要盡量延長他們在某一級别上的任職期限。這樣做才能調動幹部的積極性,讓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有“進步”;又能将大部分幹部置于某一級别上,讓他們毫無怨言地退居二線,而不至于使大量幹部積壓在狹窄的出口處。
比如,一個幹部從辦公室副主任直接升任正主任,再調任人事處處長崗位,最後被提拔為副廳長,那麼此人在正處級崗位上隻待了六年時間(每個崗位三年)就升任副廳級。如果辦公室副主任先被提拔為公共服務處處長,再調任人事處處長,最後調任辦公室主任,再被提拔為副廳長,他在正處級崗位上總共待了九年時間,那麼因為增加了流動而為廳長節省了三年時間。這三年時間就減少了在出口上等待的幹部。所以,作為廳長,要保證某一級别的幹部在該級别上盡量多地流動,而不是“砰”的一聲就将人家直接提上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