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讀甲骨文的第一步,就是分析其偏旁部首構成,解讀構字意圖,然後比較古、今字形演變過程。這就需要對甲骨文偏旁部首系統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是【甲骨學】的基本功。
今天的漢字是一個經過規範的标準化的文字系統,甲骨文是目前所見最古老的文字系統,偏旁的位置、形态都不是很标準,所以異體衆多。
總的來說,有以下幾點要多加注意:
讨論問題之前我們先對「偏旁、部首」定義一下,簡單一點說:
許慎《說文解字》有540部首,但甲骨文沒有那麼多,根據沈建華、曹錦炎編寫的《甲骨文字形表(增訂版)》一書,甲骨文的部首一共145個。【注1】
正所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我們先從從「人體」取像的甲骨文部首開始說起。
從「人體」取像的甲骨文部首有五個——「人、大、卩(跽)、女、子」,先談最高頻使用的構字偏旁「人」。
甲骨文「人」和「大」的區别在于:
「人」的腿彎曲作蹲踞之狀,是「屍」字,「屍」在甲骨文中通「夷」,古音相同。
甲骨文中所謂的「征人方(殷商以東黃淮地區)」就是「屍方」,相當于後世的「夷方」,當時還沒有「夷」這個字。
為什麼用「彎腿蹲踞之狀」的「人」表示「蠻夷」呢?
學者馮時認為,殷商時代東夷部族,有一種「曲腿祭祖」的習俗,山東龍山文化「曲腿玉人」正是這一習俗的反應。所以,殷人用「屈膝之人」表示「夷人」,姑備一說吧。
注2,頁34
「人」和「屍」作為偏旁,其實是通用的,很多從「屍」的漢字在甲骨文中都是從「人」。比如下列兩個比較搞笑的的漢字:
「人」後有「三點」,全字像「一個人在拉粑粑」,為「屎」字也:
「人」前有「三點」,呈「斷線」狀,為「尿」字也:
在「人」的左右兩邊寫兩點或四點,就是甲骨文的「介」:
這個構字意圖有多種說法:(以下諸說見:注3)
《說文注》:介、畍古今字。分介則必有閒,故介又訓閒。
- 王國維和羅振玉等人認為象「人身穿铠甲」之形。
《廣雅.釋器》:「介,铠也。」
個人覺得這三種說法都不怎麼理想,都感覺牽強,看官自行判斷吧。
(三)以上都是「人」加「點」的造字,下面幾個從「人」的甲骨文,突出「人」的某個部位造字方法,表達不同的意思。
最簡單直接的,可以說是察而見義:
- 「人」突出「腹部」為「身」,
- 「人」突出「臀部」為「尻」。
甲骨文的「企」,從「人」,突出「腳部(止)」, 以表明動作與「足」有關,全字表示「人踮腳遠望,翹首以盼」,表達「企盼」之義。
「人」突出「頭部」,以表動作與「頭」有關, 全字表示「人點頭許可」之意,本義是「應允、允許、相信」。
《說文》:允,信也。
「允」字上面表示「頭部」符号就是「以」的古字「㠯」字,
注4
「㠯」字可以作為「允」的聲符,所以,「允」字嚴格來說是從「人」從「㠯(以)」的形聲字。
甲骨文「元」也是突出「頭部」,将「頭部」寫成「兩橫」或者「口形」:
「元」的本意其實是「頭」,比如:「元首」一詞就是并列式合成詞,如同「道路、光明」一樣,兩個字的字義相近。
在先秦、秦漢傳世文獻《左傳》、《漢書》中,仍然可見以「元」表達其本意「頭部」,如: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狄人歸其元」。
意思是「蠻族狄人歸還他的頭」。
用「元」表示「頭」的一些文獻例句:
注5
甲骨文還有一個從「人」的獨體字,暫時釋為「襄」的初文(「初文」也即一個漢字最初的寫法):
這個甲骨文是通過金文字形推勘出來的,因為金文「襄」中有這個部件,但是,目前并不知道這個字的确鑿的構字意圖:
《說文》釋「襄」為「解衣而耕」,也很難與這個甲骨文字形聯系起來:
《說文》:襄,《漢令》:解衣耕謂之襄。從衣,聲。
你認為這個甲骨文該怎麼解釋?
以上都是從「人」的一些甲骨文獨體字,造字方法也最為典型,下一節我們從「人」的合體字和造字方法。
——————————————
參考文獻,
- 沈建華, & 曹錦炎. (2008). 《甲骨文字形表(增訂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頁22-23
- 馮時(2007),《古文字與古史新論》,台灣書房出版社,頁34
- 編纂委員會.(2001).,《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冊1,頁 644
- 李學勤等(2013),《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頁1285
-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1987),《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 湖北辭書出版社,頁289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