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嗓門不同,說話聲音高低有别,但控制音量,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
作家梁實秋曾說:“一個人大聲說話,是本能;小聲說話,是文明。”
一個人,說話的音量裡藏着他的胸懷和格局。
01 以聲怨人,不如以情動人
在一次口才課上,提問環節,一位女同學迫不及待地問:“老師,我來這,不為别的,就想知道怎麼跟老公吵架,能赢!”
她的問題引發一陣笑聲,但更多的是共鳴。
她繼續說:“吵架時,我喊得嗓子直冒煙,情緒激動,還經常詞窮,而我老公邏輯缜密,我說不過他,心裡委屈!”
老師說:“方便說說通常會因為什麼而吵嗎?”
她說:“其實我倆相處一直挺和睦,就是最近遇到點事。
二寶出生後,我一直在老家養娃,他一個人在北京工作。現在大寶要上學了,我想讓孩子去北京上學,也好和他重聚,讓家庭完整。
但每次談到這個話題,他都面露難色,說什麼在北京養倆娃壓力大之類。
壓力大可以倆人一起努力,一家人團聚不才是最幸福的事嗎!
所以,一談到這,我們就劍拔弩張。”
老師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杆天平,一頭感情,一頭責任和壓力。
常年不和孩子接觸,隻是血緣在維系,爸爸并沒有體會到孩子在身邊的溫馨,所以責任和壓力那頭自然會傾斜。
我覺得不妨先擱置争議,你呀,隔三差五帶着倆娃去北京住住,和爸爸多培養培養感情試試看。”
半年後,我們再相遇,閑聊時,她說老師的方法還真管用。
現在不但一家人已經在北京團聚,她老公還感激地跟她說,要不是當初她的堅持,很難想象長期一個孤家寡人在外漂泊是什麼樣的境遇。
生活中,各種沖突在所難免,我們總會被情緒驅使,好像誰嗓門大誰就占理。
同樣的矛盾,有的人敗在了脾氣,有的人卻能打好情感牌,戰勝壞情緒,赢在智慧和格局。
有理不在聲高。
心平氣和,以情動人的人,能夠發自内心地為别人考慮,是因為有着骨子裡的善良和妥帖。
02 以聲責人,不如以理服人
看過這樣一個視頻。
一家飯店裡,一位女子跟鄰桌一位男子起了沖突。
原因是店裡禁止吸煙,男子卻自顧自地抽起煙來,店員勸說不管用,女子被嗆得直咳嗽,忍不過吼罵起來。
女子吼男人不講文明,男人說飯店後廚冒出來的到處是煙,罵女子矯情。
女子不罷休繼續追擊,男人邊罵邊站起身來,大有要大打出手的架勢。
這時,另一桌的一位小夥子起身,順勢攔住火大的男人,手搭在他的肩膀上,低聲說:“大哥,家裡有孩子嗎?”
火大的男人,稍微平息,沒等他回答,小夥子又說:“大哥,那邊有位孕婦,麻煩多照顧下。”
男人放下了手裡的煙,并讓他的同伴都掐滅了煙。
看到一句話說:“情緒占上風那一刻,理智就再也沒赢過。”
懂得狠話柔說,壞話好說的人,看似情商高、嘴甜,其實是對人情世故的遊刃有餘。
有道是:“水深波浪靜,貴人聲音低。”
一個真正有底氣的人,從不會跟他人在音量的大小方面一争高低。
03 以聲壓人,不如以愛容人
《活好》的作者,日本“國寶級醫師”,被譽為日本醫學奠基人的105歲的日野原重明先生,在一次采訪中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日野原先生,您是我的偶像,我将來也想把我的孩子培養成像您這樣的人,所以能不能分享一下您成功的經驗?”
日野原重明說:“我大概兩三歲的時候,性格倔強,一有什麼事不合心意,從不聽大人解釋,我就躺地上連哭帶鬧兩個小時。
每當這個時候,我的母親都會走過來,笑着對我說:‘這孩子長大了,是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呢?還是會成為一個大無賴呢?’”
溫柔有愛的話語是治愈一切的良藥,包括歇斯底裡。
看到一句話說:“孩子的底氣,不是房子、錢、權利,而是一個溫暖的家,是一對情緒穩定的父母。”
有人說,教育孩子不是靠音量,并不是越大聲就越有成效。
低聲教育也并不僅是字面上把聲音的音量放低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溝通時的語氣、态度、速度、表情等。
與人溝通同理,高聲不是目的,目的是讓對方通過話語理解溝通中的内容。
會愛的人,不以聲音唬人。
04
《增廣賢文》中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惡語并非都出于惡心,但良言一定源于善念。
善良的你如果糾結于自己的脾氣,不妨從控制音量做起,因為壓低了的那些話音,都提升在了格局。
作者簡介:小小,真誠做人,真誠寫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