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一加11是直屏不

一加11是直屏不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7 00:20:43

一加11是直屏不?2023年才剛開始,數碼圈就上演了一出大戲,一加11被網上群嘲屏幕不行,甚至剛發布兩年的E4材質屏幕,在喉舌嘴裡已經成瞎眼屏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一加11是直屏不?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一加11是直屏不(記一次數碼媒體的口舌之争)1

一加11是直屏不

2023年才剛開始,數碼圈就上演了一出大戲,一加11被網上群嘲屏幕不行,甚至剛發布兩年的E4材質屏幕,在喉舌嘴裡已經成瞎眼屏了。

論據其實就是E4的激發亮度比起新材質E6低一些,仿佛忽然之間人們買手機的标準變成了跟手電筒一樣,隻看亮度就好了。

然而後續一加11的首發銷量讓很多人跌破了眼鏡,首銷開售51分鐘就打破了所有骁龍8 Gen2機型的首銷全天記錄。

數碼圈很多小朋友當時就感覺不能接受了,這不是用的E4屏幕嗎?不是E6能用?

然而他們忽視了,一加11還有同價位骁龍8 Gen2機型少有的全能拍照矩陣,超大線性馬達,1800次循環的長壽快充,以及比起競品更加精緻的外觀設計。

這些都是在真正掏錢買手機的消費者眼裡,更有價值的賣點。

而且更重要的是,實際上E4材質的屏幕在實際使用中并沒有他們說的那麼不堪。

1.E4到底行不行?

1)亮度

這一波對于一加11屏幕的攻擊,主要因為E4激發亮度稍差。

相比最新的E6材質屏幕來說,屏幕的激發亮度可以做到1800nit,而E4則是1300nit。

但其實激發亮度的觸發條件是很苛刻的,最近幾年的旗艦機型我都用過,實際上我們媒體在做測試的時候要想測出理論最高的激發亮度,需要用強光手電筒去貼着光線傳感器去做激發,才能測的出來。

大概需要環境亮度達到夏季非洲大草原中午十二天太陽當空照的亮度吧。

一般來說,手機屏幕亮度主要參數為四種,手動亮度,全局亮度,激發亮度,局部亮度。

手動亮度是我們拉動手機設置裡亮度條所能達到的最高亮度,這個一般來說不管屏幕材質是什麼,廠商都會把上限設置在600nit以下,你像2022年的機型基本上都是500nit左右。如果你在室内使用手機的話,基本就是在這個亮度範圍内,一般來說平時使用不會超過300nit。

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沒事把手機狀态欄拉下來看,一般說顯示的亮度條都是低于一半的,在三分之一的位置。這就是因為室内場景就隻需要這個亮度,你就已經覺得足夠亮了,更亮的話眼睛會覺得疲勞。

手動亮度是我們日常生活中99%的情況下所使用的亮度範圍,因為很少有時候在豔陽天的時候還有人頂着太陽用手機,除非是外賣快遞小哥,戶外工作者啥的,需要長時間在戶外工作的人。

全局亮度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手機最高亮度,基本在豔陽天的時候我們在戶外使用手機的最高亮度,就是這個亮度。又或者你在室内的筒燈下面使用手機,也有機會觸發這個亮度。

同時全局亮度也是一個最均衡的高亮度,它代表了一塊屏幕在這個亮度下不會燙的離譜,可以相對較長時間地保持這個高亮度。在全局亮度上E4是800nit,而E6可以做到1200nit,現在國産的屏幕也能做到1000nit了,但總體來說還是那句話,除非是戶外工作者,不然不會感覺到太大差異。

激發亮度和局部亮度都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參數,一個是需要強光去刺激,一個是屏幕上隻顯示一個小白塊來測試,本身是個實驗室性質的參數。

可以說對于用戶來說,90%的情況都用不上。

所以這就是這次數碼圈争論E4亮度最滑稽的一點,他們都拿激發亮度來攻擊一加11。

而激發亮度恰恰是最沒用的參數,你說全局亮度都還有點道理。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消費者并不在意亮度問題,因為對于全國大部分地區大部分職業來說,E4的亮度已經完全夠用了。

而且三星的屏幕材質從E4就開始擠牙膏了。

2)屏幕的參數不隻是有一種

三星的屏幕材質從E3開始,在色彩對比度等參數上就已經做得很好了,升級到E3的那一代整個顯示的觀感進步非常大,因為覆蓋100%P3色域,就是從E3開始做到的。

到E4材質的時候,基本顯示素質的升級就到頭了,色域色深都已經提升到了肉眼感知的極限,三星再把色域覆蓋到BT.2022,色深做到14bit,那似乎意義不大,成本太高,用戶也沒啥感知。

當時我們看一些E4屏幕相對E3屏幕的優勢,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廠商的調教,去做出消費者喜歡的風格。我們看兩三年前的時候,有的E4屏幕感覺做得很好,有的E3屏幕就感覺灰蒙蒙的,其實都是一個水平的好屏幕,這都是調教功力的差别。

而且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E4材質出來之後,基本就沒有人說OLED屏幕燒屏的問題了,其實就是這一代三星大大解決了燒屏這個問題。

當然,發光材質肯定越新越好,在一些小的細節上還是有一些小提升,但其實E4已經非常好了,一塊顯示面闆能做的參數都做到感知的極緻了。

後面的發光材質主要在亮度和功耗上的提升,其他的提升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了。

3)然而一加11還是熱銷了

雖然數碼圈争吵的非常熱鬧,可以說是一邊倒地說一加11的三星2KE4屏不行,但是消費者還是選擇了一加11,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其實不知道E4是啥,發光材料也聽不懂,但三星2K分辨率是聽得懂的。而且實際上就算你很懂,看完參數之後也會發現,E4跟E6在日常用的最多的手動亮度和全局亮度上差不了多少。除非每天都在外面跑外賣,每天都是烈日灼心,實際上激發亮度的軍備競賽對消費者來說是個頻率極低的賣點。

就好比買電車,你說零百加速5秒和4.8秒能有啥區别?還不都是在城裡堵車?你就是零百加速做到2秒又能如何?

第二,在屏幕的争吵中大家都無限放大了屏幕亮度的重要性,然而數碼愛好者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一加11的産品力其實是非常強,是4000價位骁龍8gen2機型裡面,堪稱全能小王子的機型。

消費者是自己掏錢買手機的,買之前肯定要反複對比,4000價位的手機肯定是反複研究過了,才上車一加11的。

2.一加11的産品力

1)性能

作為首批發售骁龍8 Gen2芯片的手機品牌,一加11的性能配置是直接拉滿的。

骁龍8gen2 LPDDR5X UFS4.0,毫無短闆。

而作為性能品牌,一加11的遊戲體驗當然也是毫無問題的。不過上手時間有限,沒有進行詳細的測試,但是玩了兩小時後,整個手機的發熱狀況也非常友好。

這個是打開了電競模式,極限穩幀,原神畫質全部開到最高,玩了一個多小時後,手機的表面溫度,表現非常OK了。

2)全能拍照矩陣

一加11的影像矩陣是非常給力的,這個說法取決于它的定價。

一加11的起售價為3999,但是标配就是12 256這個最實用的配置。

于是一些起售價格看起來跟一加11沒啥競争的3500價位機型,就被一加11拉到競争池子裡來了。

一加11的主攝為IMX890 OIS,2X中焦IMX709,超廣角IMX581,這個硬件配置怎麼可能是3000價位機型比得了的呢?

而在4000價位,我們也能看到一加11的競品小米13的主攝稍有優勢,但一加11的長焦和超廣角素質是顯然更好的,一加11依然非常有戰鬥力。

這次一加11不僅實戰拍照沒有過往輕微泛白的現象。

而且在哈蘇的加持下,色彩非常正。

虛化算法也做得很好。

超廣角的微距也很實用。

最令人感動的是,一加的中焦拍人像終于站起來了!

這次的人像模式,不管是虛化摳圖的準确度,還是人物抓拍的瞬間,磨皮的效果,相比前代都有跨越式的進步。

這些既得益于一加11全能的影像配置,也來自于一加和哈蘇聯合打造的手機影像系統發揮的威力。

3)強悍的配置

除了性能和拍照,一加11還有602mm³超大體積的仿生振感馬達,這個震動是真的帶勁,幹勁利落很給力,振幅大的時候感覺甚至有點握不住。

但是帶來的好處也是立竿見影的,500 震動場景的調教,給手機系統互動帶來了很強的物理反饋感。

100W長壽版閃充,優秀的亮屏快充體驗,兩倍于行業标準的電池壽命,這個就不多說了,一如既往的優秀體驗。

我覺得值得一提的是,一加11的外觀這次做得非常好,真機比渲染圖好看不少。

這個綠色的質感做得有點像陶瓷,塗層很有高級感,配合鏡頭模組的曲線過渡,很有流光溢彩的感覺。

不同的環境光下,這個綠色給人的感覺也不同,鏡頭模組的辨識度也做到位了。

3.口舌之争

既然市場已經證明了消費者對一加11産品力的認可,所以為什麼要揪着E4屏幕不放呢?

為什麼不全面講清楚E4屏幕的參數,反而是逮着最沒有意義,但是差額最大的激發亮度來說呢?

這次争端純粹就是數碼媒體的口舌之争,平時号稱代表消費者利益數碼媒體,這次反而掩耳盜鈴,一葉遮目,顯得十分滑稽。

屏幕當然是手機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手機也不隻是屏幕。

消費者就是更喜歡全能的影像能力,喜歡強悍的配置啊,你還能摁着他的頭不準他買嗎?

消費者的利益不需要誰來代表,而是需要有知情權和選擇權。

一加并沒有遮掩這塊屏幕,不是嗎?

反而作為廠商來說,根據不同的市場階段,取舍對于消費者來說感知弱的部分,加強消費者感知強的地方,這是田忌賽馬的核心方法論。

其實對于以往的小米來說,就是靠着種種田忌賽馬來做優勢的,但顯然現在小米已經忘了自己當年是怎麼做的,反而是一加更懂現在的消費者了。

大家想要的還是更有升級感的手機,我拿到手機之後不隻是參數上越來越大了,而是能拍照更舒服,震感更強烈,有具體的場景能讓我感覺到。

大家都在玩兒田忌賽馬,這時候跳出來拿自己的優勢賣點說事,也太不體面了。

一加11的優勢項,獨立顯示芯片,拍照,馬達,做工,難道不是錢做出來的?

顯然,一加11這一局是奪下了新年的首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