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隋炀帝三下揚州,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隋炀帝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揚州做什麼?衆說紛纭,最多的說法是:隋炀帝去看瓊花。不錯,在揚州,隋炀帝與瓊花總是被緊緊聯系在一起。
關于隋炀帝和瓊花的故事,都出自明清以後的小說中,其中最有影響的有《隋炀帝豔史》《隋唐演義》《說唐》等。小說關于隋炀帝看瓊花的虛構,其影響遠遠超過正史,成為一個典型的例子。
其實,直到隋炀帝死在揚州之前,瓊花還沒有出現。瓊花的出現,一般認為是在宋代。宋代詩人王禹偁一直被公認為描寫揚州瓊花的第一人,他是宋太宗至道二年(996)來揚州當知府的。這時候離隋炀帝死亡的大業十四年(618)已有378年了,所以我們說,就像關公不可能戰秦瓊一樣,隋炀帝來揚州是不可能看到瓊花的。
隋炀帝不是來看瓊花,那來幹什麼的呢?看美女。這種說法雖然能讓很多人都相信都感興趣,但稍一推敲,就會發現很幼稚。身為帝王,還需要專門興師動衆到揚州來看美女呢?如果真要,早送了。究竟幹什麼?他三次來揚州,每一次來的情況是不同的。
隋炀帝楊廣早年在揚州當過10年總管,因而他有濃烈的“揚州情結”,這确實成為他一再來揚州的重要原因。但光是這一點,也不足以讓他去三次。
楊廣早在滅陳戰役中立過大功。開皇七年(587)四月,隋文帝下令于揚州開挖連接淮河與長江的運河山陽渎,用于運輸戰略物資。開皇八年十月,于壽春設置淮南行台省,任命20歲的晉王楊廣為行台尚書令,為伐陳隋軍統帥。隋出動了90個總管府,合計51萬軍隊,“皆受晉王節度”。其實楊廣隻是名義統帥,實際統帥是文帝派來的宰相高熲。
六朝在江南割據近400年,這使得大江南北各方面的差異很大。隋朝必須在消彌政治與文化差異的背景下建立新的統一。隋文帝滅陳後推行的是“關中本位政策”,對江南人士采取了排斥鄙視态度。隋文帝先是将江南舊陳之地交由三兒子秦王楊俊經營治理,任命他為揚州總管。同時,又在江南置吳州、洪州、廣州、桂州等8個州,任命關隴人士為總管。這又使江南經過多方鑽營而獲得官位的庶族地主感到十分失落,猶如喪家之犬。因此,南方一直很不穩定。開皇十年(590)十一月,也就是陳亡後不足兩年時間,一場規模巨大的反隋叛亂在舊陳境内全面爆發,反叛者表現了對隋歧視性高壓政策的極端仇恨。
隋文帝在組織鎮壓叛亂的同時,調二兒子并州總管晉王楊廣為揚州總管,移鎮江都,原揚州總管秦王楊俊則調換為并州總管。但文帝并不是要楊廣總統軍隊,指揮平叛,而是讓他以皇子身分坐鎮一方,并規定“每歲一朝”。平叛的統帥是宰相楊素。
與楊素血腥鎮壓不同,楊廣更注重招撫。與前年滅陳之役所采取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法相同,剿撫并重,攻心為上。他坐鎮江都,招撫叛者。如吳郡世族名士陸知命,在三吳地方很有名望。楊廣延請他,在他遊說下,有17城叛者納城迎降,不戰而屈人之兵。楊廣的功勞實不在楊素之下。
楊廣從開皇十年(590)出任楊州總管,鎮守江都,到十九年(599)離開江都入朝,整整10年。
22歲的楊廣,廣泛收納江南人士,大大緩和了南人的敵對情緒。他對自視正統的江南文人優禮有加,尊崇寬大。為更好地拉攏,他竟效法東晉着名宰相王導,“言習吳語”,學會了一口流利的吳方言。他令潘徽領銜,集江南諸儒編撰《江都集禮》一部。
楊廣還是江南宗教的保護者。他自幼生長于佛教之家,到揚州立即以江南佛教的最大護法者自居。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顗成了他拉攏的首要目标。開皇十一年(591)十一月,隋炀帝在江都城内總管府金城殿設千僧會,隆重迎谒智顗,其禮遇之隆,不亞于陳朝君臣。就在這次隆重典禮上,智顗為楊廣授菩薩戒,楊廣則十分恭敬地拜智顗為師。智顗為楊廣取法名為“總持”菩薩,楊廣奉智顗為“智者大師”。此時楊廣23歲,智顗54歲,師徒關系就此确立。楊廣在江都設立了四道場,都在揚州城内總管府新官邸附近。揚州城内的寂照寺(即今旌忠寺),楊廣當初曾親臨此處聽智顗大師講經說法。6年後智顗圓寂時,楊廣“五體投地,悲淚頂受”,十分悲痛。他依大師遺願,于天台山南麓建立大寺院。後來他登基當皇帝後,禦賜這座寺廟名為“國清寺”。
雖然智顗至死也沒有依附隋朝,但他的門人弟子在他死後積極主動地向王權靠攏,天台宗在楊廣的政治扶植下終于最先成為獨立的佛教宗派。楊廣與智顗的交往,反映了他政治上的成熟,表現出極高的政治素養與政治手腕。
正因為如此,楊廣在兄弟中間聲譽與日俱增,皇帝和皇後對他特别鐘愛。據說,隋文帝曾密令術士來和為五個兒子相面,來和詭秘地對文帝說:“晉王眉上雙骨隆起,貴不可言。”其實,關鍵還是楊廣建出了高于兄弟之上的功業。後來楊廣冒天下之大不韪,弑父屠兄囚弟,人間最醜惡最毒辣的事情他都毫不猶豫地做了,并最後取得了成功,奪得了帝位。
關于隋炀帝的功過争論太多了,不再多說。
關于運河,造福良多,他卻得到了千古罵名。雖然 唐宋時代也有人作出了公正評價,如皮日休《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可見,并不是全是糊塗人。
當然,修了河後大肆玩樂也是有的,但是炀帝下江都是不是僅僅隻是為了玩樂。
《隋書》記載,早在大業元年(605)三月下令楊素營建東都的第二天,隋炀帝即發布了“巡曆淮海”的诏書:“今将巡曆淮海,觀省風俗,眷求谠言(正直的話)。”八月十五日即開始了第一次巡遊,因而開鑿通濟渠、疏通邗溝的直接主觀目的,确實是為了大規模巡遊。但事實上,他是将營建東都、開鑿運河、巡遊江都三件事一起通盤考慮的,三件事都有其重要目的。
隋炀帝還特意帶上陳後主的遺孀沈婺華。其用意顯然是用以聯絡南人感情,如果隻是為了遊玩,帶着這個老婦又有何用。
楊廣來到江都,帶給江東父老的第一件禮物,是于大業元年十月初二,在江都宣布大赦江淮以南,“揚州給複5年,舊總管内給複3年”。給複,即免除租賦。
第二件事,是次年初納陳後主第六女陳婤(zhou)為貴人,并特诏将滅陳時流放至邊遠的陳皇室子弟,“盡還京師,随才叙用”。
炀帝每次出行,羽儀儀仗隊總把街巷塞滿,連綿二十餘裡,更讓人指責為玩得荒唐。其實,此舉非但不是為了玩樂,反倒與成就“大業”相關。大型精美羽儀,令一向以文物自傲、看不起北方人的江南士人不能不心服口服。炀帝盛陳文物,既是友善的表示,客觀上又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使他首遊江都具有大型官方文化巡禮的性質,大大加強了南北人士的融合和團結,有利于國家統一。
第二次巡行江都是在5年之後的大業六年(610),此前,炀帝為巡行作了充分準備。大業五年就大興土木興建了江都宮,這時的王朝經濟力量已空前強盛。江都宮規模宏偉,裝飾華麗,内有各種名号的宮室十多處。此外又在運河之畔的的城東灣頭、城南揚子津建有行宮。灣頭行宮建好後,因嫌風水不好,後改為寺廟。揚子津行宮名叫臨江宮,登臨可眺望浩瀚長江。至于盛傳于後世的“迷樓”,則真像個迷一樣,是不是真有此樓,實在不能肯定。
在江都宮,炀帝适時地把注意力用在了對南方蠻俚等少數民族的撫慰上。
為了加強對江南的統治,隋炀帝又将江都的行政地位提高一級。大業六年(610)六月,“制江都太守秩同京尹”。這使江都具有陪都的地位,成為隋在南方統治的政治中心。隋炀帝本人這次在江都一住就是一年,在江南現場視事聽政。
炀帝在江都竭力拉攏南方籍将領。他将名将江都人來護兒帶在身邊,賜牛酒讓他回家宴請鄉裡父老,谒先人墓,并令三品以上官“并集其宅,酣飲盡日,朝野榮之”。他讓南方籍将官衣錦還鄉,炫耀功名,營造出一種南北一體的氣氛。在出征高句麗前大事拉攏南人,意在鞏固後方,這些做法是深謀遠慮的。
總之,隋炀帝在江都,圍繞着鞏固後方,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準備東征高句麗這一中心工作,足足忙了一年。包括派人出使日本,也是為了對付高句麗。大業七年(611)二月,他踏上了征讨高句麗的征程。炀帝由江都禦龍舟北返,沒有回到東都洛陽,而是直入剛剛開挖好的通濟渠,跨過黃河直接北上,前往地處前線的涿郡(今北京)。
此前的短短幾年間,隋炀帝使大隋皇威遠播四海,這是自漢武帝以來七八百年間無人可以比拟的。但他沒讓人民休養生息,接二連三舉辦大役,緻使天下騷動。三征高麗,海内耗盡,均歸失敗。國内反叛,政治失控,邊疆不穩,朝野離心。這成為隋朝曆史的轉折點,也是隋炀帝一生榮辱的轉折點。
第三次下揚州,他在毗陵(常州)、會稽(紹興)建造宮殿,為逃奔江南作準備。運河上的龍舟水殿已被叛将楊玄感燒毀,早在大業十一年(615)就下令江都重新制造,計數千艘,制度規模大于從前,全部送往東都備用。從此,隋炀帝成了真正的昏君。
他大業元年(605)八月第一次來呆了半年多,主要是為了安撫江南搞“統戰”的,順便也炫耀一下大隋功業。大業六年(610)三月第二次來呆了一年多,主要是為了讓外國使臣看看錦繡江南,撫慰南方少數民族,同時準備讨伐不老實的高句麗。大業十二年(616)七月第三次來則是為了逃命的,一直沒有能走,兩年後死在這裡。
自古至今,隋炀帝就一直被說成是一個荒淫無道的帝王,這在古代帝王中堪稱典型。然而這也确實是無奈,誰讓隋炀帝的身後出現了一個偉大的朝代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